摘要:在杭锦旗草牧业博士工作站的实验基地,一株株谷子是科研团队多年心血的结晶。它们不仅是杭锦旗草原气候的完美适配者,更成为农牧户优化饲草供给、提升经济收益的关键选择。“这些谷子筛选自数种本土草种,经过多年的适应性与品质评估,最终从百余种资源中崭露头角。”11月5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郝雪莲 实习生 高旭
金黄的谷穗在秋风中轻轻摇曳,丰收的景象装点着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田野。这里,一场以人才为支点、以创新为杠杆的产业振兴探索正从试验田走向广袤的大地。
在杭锦旗草牧业博士工作站的实验基地,一株株谷子是科研团队多年心血的结晶。它们不仅是杭锦旗草原气候的完美适配者,更成为农牧户优化饲草供给、提升经济收益的关键选择。“这些谷子筛选自数种本土草种,经过多年的适应性与品质评估,最终从百余种资源中崭露头角。”11月5日,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副研究员伊风艳老师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这背后,是杭锦旗探索柔性引才模式,为地区吸引高端人才提供创新范本的生动实践。
长期以来,杭锦旗高端人才引进难、留存难成为制约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一道难题。为此,该旗在鄂尔多斯市率先建立旗区级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团队式引进、季节性驻扎、云端化协作”的柔性引才模式,有效破解了这一瓶颈。国家林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李国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文全教授等众多专家学者,通过线下进驻与线上协同相结合的方式,将前沿技术与科研成果精准“滴灌”到产业发展一线。
截至目前,杭锦旗已建成旗级博士工作站3个,吸引十余所高校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入驻。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科研团队带着项目深入一线,与企业共谋技术突破,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一场政企校共建的创新实践,正在这片热土悄然展开。
在政府托底保障下,企业明确了市场需求与技术攻关方向,高校及科研机构则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这一“政企校共建”模式,为人才落地生根提供了肥沃土壤。工作站推行的“项目制+双导师制”,让博士们的研究既有一线技术骨干的实践指导,又有学术导师的理论把控,确保了科研方向的正确性与成果的实用性。
“目前,我们已成功开发出脱酶替抗饲料添加剂等4类高附加值产品,整个产业链价值大幅提升。”内蒙古大学王文波教授介绍,他们团队通过攻克杂质分离关键技术,推动了凹凸棒石从初级原料向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拓展。这不仅是技术突破的成果,更是产学研深度融合带来的显著成效。
博士工作站的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技术攻关,更在于为地方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工作站积极践行“授人以渔”的理念,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骨干。截至目前,已成功培养本土技术人才23名,为科技成果的持续转化和特色产业的自主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沙漠化草场的生态修复到优质牧草的育种推广,从传统矿产的高值化开发到新兴产业的谋篇布局,博士工作站正以柔性的引才机制撬动产业能级的跃升。杭锦旗这片热土,正在以开放的胸襟和务实的举措,书写人才引领产业振兴、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