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欢嫁女”上热搜那天,我正排队买豆浆,旁边姑娘刷手机尖叫:“一桌一瓶茅台!
“刘欢嫁女”上热搜那天,我正排队买豆浆,旁边姑娘刷手机尖叫:“一桌一瓶茅台!
”我抬头瞄了眼,屏幕里的红发新娘低头笑,像被随手扔进油锅的爆米花,炸得全网噼啪作响,味儿冲得很。
第二天,群里传得更离谱:新郎是煤老板儿子、新娘染头不孝顺、刘欢包下一整层酒店。
有人贴出小视频,说“金汤匙砸脸现场”。
我点开看了十秒,画面晃得要命,根本没看清脸,更别说酒瓶子真假。
这种热闹,像小时候围观打架,越传越凶,最后一问,连鼻血都没流。
其实新郎就一写代码的,工资不低,但也买不起传闻里那一车队劳斯莱斯。
俩人留学认识的,朋友圈晒得最多的是一起在便利店抢半价便当。
那红发更不是临时叛逆,从高中就顶着这撮颜色拍照了,跟婚礼不搭也没碍着谁。
茅台是宾客自带的“拼酒局”,酒店酒水单上写得清清楚楚:自备。
可传着传着,就成了刘欢家炫富证据。
刘欢憋到11月1号才回话,“家事而已,别过度解读”。
听起来像爸在群里劝亲戚别吵——没骂回去,就是提醒别再发红包问咋回事。
那英、韩红出来帮腔,也顶多是拉架的语气:“别欺负老刘家姑娘。
”结果评论区又说“明星抱团”,横竖都是键盘赢。
最逗的是,骂新娘红发不庄重的和夸“个性自由”的打起来,两边都没见过新娘本人。
一个用小学老师口吻训“染头坏风俗”,一个甩表情包“2024年了还活人化石”。
热闹得跟春晚弹幕似的,跟当事人半点关系都没有。
人大教授出来科普“网络过度道德审判”,听着像给这场闹剧盖章:散了吧,人家结婚,又不是直播普法。
可下一秒,新话题#刘欢家到底多有钱#又悄悄爬热搜,仿佛没骂够就亏了流量。
我关掉手机,豆浆也凉了,才想起来今天本来是周六,不用看 KPI,却被陌生人的婚礼烦了一上午。
回头想想,最该警惕的其实是“热闹后遗症”:手指滑走了,脑袋还留在战场。
下一次刷到“某明星离婚/生娃/买房”,能不能先问一句——跟我啥关系?
来源:宅了一只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