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0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业品牌建设专委会主办,杭州市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茶博览》杂志社联合承办的2025区域公用品牌名茶联盟竞合发展交流会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举行。
10月30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业品牌建设专委会主办,杭州市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茶博览》杂志社联合承办的2025区域公用品牌名茶联盟竞合发展交流会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举行。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业品牌建设专委会主任、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院长、浙江芒种品牌管理集团专委会主任胡晓云出席,并以“加强中国茶‘韧性叙事’,缔造品牌‘心智生产力’”为主题,作现场演讲。共同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业品牌建设专委会秘书长、浙江芒种品牌管理集团副总经理鲁昕以及副总经理贺梦晗。
本次活动旨在搭建区域公用品牌对话平台,推动茶产业从“地理相邻”迈向“发展相融”,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茶产业协同发展新范本。
竞合:从“各自为战”到“美美与共”的路径探索
现场,与会嘉宾围绕“品牌、竞合、发展”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杭州市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邵京华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余金良分别就西湖龙井茶的传承与创新分享了见解。
邵京华致辞
邵京华介绍,作为杭州的“金名片”,西湖龙井茶在法规与机制的双重保障下,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面对新发展机遇,他呼吁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品牌保护与新质发展路径,以促进茶农增收,契合会议主题。余金良则分享了西湖景区的实践经验,强调以“茶为媒、文为魂、产为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完善标准体系、涵养茶园生态、培养非遗传承人及强化行业监管,筑牢了西湖龙井的品质与诚信根基。
余金良致辞
“茶产业的未来,不在‘内卷’中胜出,而在‘共创’中新生。”这一观点成为本次会议共识。面对中国茶叶面积占全球65%,消费总量和出口金额均居世界第一的骄人成绩,专家们看到的不是满足,而是新的可能性。
王岳飞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用“竞合生态”这一概念,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以‘竞’激发创新活力,以‘合’凝聚发展合力”,在他看来,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正是破解当前茶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钥匙,“竞合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中国茶的‘共生之道’”。
胡晓云发表主旨演讲
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业品牌建设专委会主任、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院长胡晓云的呼应。
“加强中国茶‘韧性叙事’,缔造品牌‘心智生产力’是破解品牌困境的关键。”她认为,各茶叶区域品牌应当挖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构建独特的品牌故事,从而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差异化定位。胡晓云的这一论断,恰如其分地指出了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鲁成银发表主旨演讲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鲁成银看来,技术创新是支撑品牌竞合的基础。“没有品质的保障,没有技术的创新,品牌竞合就失去了根基。”他的发言提醒着与会者:竞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共享,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价值共创。
陆德彪发表主旨演讲
“传承好龙井茶这一千年品牌,是全体龙井茶人肩负的共同使命与历史责任。”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省农技推广中心龙井茶品牌管理办公室主任陆德彪表示,面对茶产业“竞合发展”的新格局,他倡议,2025年应共同推进溯源管理制度建设,以此为“龙井茶+”新茶食、新茶饮确立统一的风味标准与品质标杆,让行业内各主体在良性竞争中合作共赢,共同守护龙井茶的金字招牌。
实践: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的品牌蜕变
如果说专家的观点为竞合提供了理论支撑,那么22个区域品牌的实践则让这一理念落地生根。这些来自不同茶类、不同区域的品牌,正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
杭州市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秘书长钮杭率先分享了“一二三四”工作法的创新实践;潇湘茶的实践则展现了聚合品牌的力量,安溪铁观音代表进一步补充了品牌建设的多元路径,英德红茶代表分享了“四个领先”的品牌理念,赤壁青砖茶代表则从历史文化角度阐述了品牌价值。最后,梵净山茶代表分享了生态与发展并重的经验。
左右滑动查看
六大区域公用品牌的深度交流,不仅展现了各自独特的发展智慧,更彰显了茶行业互学互鉴、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共同推动中国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愿景:从“产业振兴”到“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
“中国茶的发展,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文化账。”这一观点在领导们的发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周国富的发言充满了文化情怀。“六大茶类都是中国茶天地中的重要成员,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他用“各美其美,向新向美、特色发展”十二个字,精辟概括了区域品牌发展的方向。
周国富发言
在他看来,中国茶的竞合发展要深深地融进中国茶和茶文化的传承创新之中,“美出花样,美出特色,美出健康,美出价值,美出中国茶天下”。这五个“美出”,不仅是对品质的要求,更是对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
张仲灿发言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仲灿则用数据说话:2024年我国茶叶总产值达3300亿元,全产业链规模突破1.13万亿元,实现了连续30年增长。但光鲜数据背后,他更关注的是产业的健康发展。
“有些品牌坐拥地理标志却‘有牌无品’,沦为低价竞争的牺牲品;有些产区固守‘一亩三分地’思维,把邻区当作对手而非伙伴。”张仲灿直指行业痛点,他的担忧也正是举办此次竞合发展交流会的初衷。
颁发中国茶叶博物“中国好茶”征集收藏证书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茶叶博物馆的馆藏认证工作,为行业提供了“什么是好茶”的标准答案。从2008年启动馆藏标准名茶项目以来,这套从鲜叶嫩度到香气组分的量化标准,让“正宗好茶”有了可衡量的标尺。这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行业共识的形成过程。
第三届轮值主席单位授牌
“品牌、竞合、发展”,正如本次活动的主题所昭示:“品牌”是方向标,指引着各区域公用名茶从地理标志升级为价值符号;“竞合”是方法论,让茶产业从零和博弈走向价值共创;“发展”是终极目标,推动中国茶从规模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独行快,众行远。在品牌建设的新征程上,在竞合发展的新路径中,中国茶的故事正在被重新书写——不是单一品牌的独秀,而是百花齐放的春天。
参与本次交流会的22名区域名茶代表分别来自(按字母排序):安化黑茶、安吉白茶、安溪铁观音、赤壁青砖茶、大佛龙井、洞庭山碧螺春、都匀毛尖、福鼎白茶、梵净山茶、福州茉莉花茶、汉中仙毫、径山茶、崂山茶、恩施玉露、祁门红茶、天府龙芽、太平猴魁、梧州六堡茶、西湖龙井、潇湘茶、信阳毛尖、英德红茶。
浙江芒种品牌管理集团,专注于三农领域品牌研究、战略规划、市场营销、传播推广、数智管理、乡村运营等专业服务,致力于打造中国三农品牌化一站式服务平台。
我们以专业振兴中国乡村,集聚国内众多农业品牌理论研究与业界实践专家,引领中国三农品牌建设,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乡村品牌/企业品牌提供顶层设计服务,具有丰富的品牌实践经验。
团队已先后开展了海南鲜品、丽水山耕、赣鄱正品、江城百臻、巴味渝珍、神仙大农、长白山人参、西藏羊绒、烟台苹果、盐池滩羊肉、安吉白茶、武功猕猴桃、庆阳苹果、锡林郭勒羊、茂名荔枝、径山茶等300+地方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的顶层设计。
来吧,让我们“一起探索,一起精彩,一起向未来”!
来源:做一个没有感情的磕糖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