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黔西南的乡间,司法所所长李阳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一个是挽起裤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温情化解五百多起纠纷的“调解能手”;另一个,则是面对手机屏幕,为近四千粉丝云端普法的“大阳阳主播”。他创办的“法治兴仁”抖音账号获评全省网络普法优秀案例,第三届法治时代创新论
在黔西南的乡间,司法所所长李阳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一个是挽起裤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温情化解五百多起纠纷的“调解能手”;另一个,则是面对手机屏幕,为近四千粉丝云端普法的“大阳阳主播”。他创办的“法治兴仁”抖音账号获评全省网络普法优秀案例,第三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2025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创新案例”,个人荣获兴仁市司法局“年度先进个人”。
从泥土路到互联网,他用一场跨界探索,回答了新时代基层普法工作究竟该如何“破壁”的时代之问。
李阳
扎根基层,脚步丈量民情,温情化解纠纷
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是法治建设中最贴近群众的“毛细血管”。十几年来,李阳走遍了辖区每一个村寨,熟悉每一条乡间小路,也走进了无数群众的心里,他常说,“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生活准则。”
2018年,一桩持续半年的宅基地纠纷陷入僵局。李阳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等材料,而是挽起裤腿、踩着泥土,三次走进农户家中。他查阅泛黄的老台账,拜访村中长者,实地勘察争议地块,凭借老人的记忆一点点还原出当年的“老界桩”。最终,他将法理、事理、情理娓娓道来,让双方心服口服,握手言和。这样的调解,他已参与了580余件。
他的办公桌上,一本磨得发亮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起纠纷的调解过程;他的手机里存着几百位村民的微信,无论多晚,总会耐心回复每一个咨询信息。除了纠纷调解,李阳还解答法律咨询3200余人次,对行动不便的群众,他推行“上门法律服务”;为帮助留守儿童,他走进校园担任“法治辅导员”。近两年间,他为农民工、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8件,挽回经济损失五十余万元。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李阳秉持“教育感化、因人施矫”理念,推行“一人一档”精准矫治模式。通过“三谈三查”全面了解矫正对象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并运用“线上+线下”双轨监管,确保管控有效、帮扶到位。他曾帮助一名20岁的社区矫正对象学习电工技能并实现稳定就业,也使多名家庭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通过公益岗位重拾生活信心。截至目前,全镇29名矫正对象无一人重新犯罪,17人已顺利回归社会。
李阳(左边)工作照
创新突破,从“摆摊普法”到“云端直播”
身处基层一线,李阳目睹很多村民因不懂法而吃亏:不知道土地确权的重要性,不了解婚姻家庭的法律规定,遭遇电信诈骗却不知如何维权。2023年担任波阳司法所所长后,一次寒冬赶集的经历让他陷入思考:冬风凛冽刮得人睁不开眼,他和同事摆的普法摊位前冷冷清清,印满条文的宣传手册被风吹得满地跑。两位裹着棉袄的老乡蹲在旁边烤火,闲聊中一句“这些字儿看不懂,遇着事也想不起来”,像块石头砸在他心上。他意识到,传统摆摊设点、拉横标、发手册的普法“老三样”已经很难跟上时代发展了。
经过深思熟虑,2024年初,李阳主动向市司法局请缨,借助抖音平台创办“法治兴仁”直播间,成为兴仁市创新普法的“破壁人”。从最初面对镜头的生涩僵硬,到如今的从容自信;从借用杂物间开播,到积累近4000粉丝,李阳把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其中。
汇聚众力,构建多元共治的普法新格局
在李阳看来,普法从来不是司法所的“独角戏”。他主动联动检察院、公安局、妇联、教育等10余家单位,组建20多人的专业普法团队,推出“部门联动、专业互补”的普法新模式。
针对电信诈骗高发,他联合公安策划“反诈+禁毒”专题直播,通过民警演示骗术、讲解防范知识,从法律角度剖析罪责,单场直播吸引2.4万人在线观看。面对校园法治需求,他联合教育局、检察院推出《与法“童”行》系列,用“同学要钱算欺凌吗?”等真实案例,为孩子和家长撑起“保护伞”。
群众遇到问题,从“找关系”转向“找法律”;民间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矛盾纠纷数量逐年下降;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对象重新犯罪率保持“零记录”;直播平台成了百姓随身携带的“法律智库”。法治的种子已悄然播进千家万户,群众法治意识明显提升。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正是千千万万个像李阳这样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用日复一日地坚守,守护着一方平安,用青春与热忱夯实基层法治建设的基础,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注入坚实的法治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永利
一审 汪韵
二审 田洋
三审 孙晓蓉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