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岚教授:聚焦成人自身免疫性肠病诊治进展|CGC 2025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00:04 1

摘要:自身免疫性肠病(autoimmune enteropathy,AIE)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自1982年首次在儿童中被报道,至1997年Corazza首次在成人中提出AIE概念,再到2022年巴黎共识与2025年北京协和医院诊断标准的提出,AIE的诊疗体系逐步

自身免疫性肠病(autoimmune enteropathy,AIE)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自1982年首次在儿童中被报道,至1997年Corazza首次在成人中提出AIE概念,再到2022年巴黎共识与2025年北京协和医院诊断标准的提出,AIE的诊疗体系逐步完善。指出,AIE是一种以慢性腹泻、吸收不良、自身免疫现象为特征的罕见肠道疾病,发病率低但病情严重。

2025年10月23-25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CGC 2025)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在“大消化·时代最强音”专题论坛中,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张晓岚教授围绕《成人自身免疫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专题报告,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

张晓岚教授对AIE的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分型、诊断标准、鉴别要点及治疗策略进行了系统梳理,并结合临床病例分享了前沿诊疗经验。

图1 自身免疫性肠病的发展史

一、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1.罕见性与成人迟发性

张教授援引全球及中国数据指出,截至2025年10月,全球文献报道的成人AIE仅约230例,我国报道约35例,证实其极为罕见。“这种罕见性本身,就强烈提示其发病与特定的遗传易感背景相关。”她进一步分析,成人AIE平均发病年龄为49岁(范围36.5-60.5岁),晚于多数儿童起病的单基因遗传病[1]。这揭示了AIE发病的双重性:患者可能携带先天性的、不完全外显的胚系基因突变作为“第一次打击”,而后天环境、药物或肿瘤等因素作为“第二次打击”才能最终发病。

2.性别倾向与免疫调节失衡

报告中提及的男女比例1:1.3(女性略多),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性别分布特征相符。张教授将此现象与CTLA-4、STAT等信号通路的免疫调节功能相联系,指出这些通路在维持免疫耐受中的关键作用,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女性更强的自身免疫倾向。

3.高共病率揭示免疫疾病本质

张教授强调,高达83%的AIE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现象或免疫缺陷病[2],这一惊人的共病率是理解AIE本质的核心。她重点介绍了一项2025年发表的法国多中心研究,该研究对48名成人AIE患者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67%的患者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41.6%的患者检出明确的胚系致病突变,其中以CTLA4(5例)、STAT3/1(4例)、TNFRSF13B(4例)、LRBA(3例)最为常见[3]。张教授总结道:“这些数据雄辩地证明,相当一部分成人AIE并非孤立存在的肠道疾病,而是全身性免疫失调在肠道的核心表现。”

二、临床表现与疾病分型

AIE患者主要表现为顽固性水样腹泻、呕吐、腹痛、发热,伴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常合并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病、1型糖尿病、免疫缺陷病等。

成人AIE分为三类:原发性(散发型),也是此次讨论的重点。继发性(医源驱动型),如肿瘤靶向药物、沙坦类药物、辛伐他汀等药物诱发。副肿瘤型:是一种与恶性肿瘤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肠病,属于副肿瘤综合征的范畴;其机制为恶性肿瘤触发针对肠道黏膜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多见于胸腺瘤、淋巴瘤。

三、内镜与组织学表现

1.内镜表现

AIE主要累及小肠,近端小肠重于远端小肠,同时可以有结肠受累,表现为水肿、绒毛变薄和黏膜充血,还可以观察到一些其他特征:结节性改变、糜烂、“波浪状”皱襞、镶嵌状图案以及偶尔出现的溃疡。

图2 自身免疫性肠病的内镜表现[2]

2.组织学表现

组织学表现为严重的绒毛萎缩,固有膜明显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上皮缺乏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内分泌细胞,可见凋亡小体。它大致分为4大类型:(1)活动性慢性肠炎型:中-重度绒毛萎缩;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可有嗜酸或中性粒伴/不伴隐窝脓肿。(2)GVHD型:绒毛萎缩;显著的隐窝上皮凋亡(>1凋亡细胞/10隐窝细胞);炎症相对轻微。(3)乳糜泻样型:轻-中度绒毛萎缩+隐窝增生;表面上皮内IELs增多(>40/100 EC);缺乏中性粒细胞。(4)混合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型,或者特征不足无法符合上述任何一种类型。

[2, 4]

四、诊断标准

AIE的诊断诊断包括2007年、2018年梅奥诊所提出的成人AIE标准[5, 6]、2022年巴黎共识[7]和2025年北京协和医院提出的AIE诊断标准[8]。

1.2007年成人AIE诊断标准

包括以下两个条件:

2.2018年诊断标准

3.2022年共识

包括以下两个条件:

4.2025年诊断标准

包括以下两个条件:

五、鉴别诊断

局部黏膜萎缩需要与非特异性慢性黏膜损伤、克罗恩病、感染相鉴别,重点与克罗恩病相鉴别。弥漫性黏膜萎缩需要与乳糜泻、CVID、显微镜下结肠炎、Whipple病、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EATL)、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小肠炎、药物相关肠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热带口炎性腹泻等相鉴别,重点与乳糜泻、CVID相鉴别。

六、治疗策略:从传统免疫抑制到精准靶向

首先是全面营养评估与个体化营养方案,纠正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针对严重营养不良的肠内外营养支持。之后是基于原发病治疗。根据目前全球临床数据的治疗经验,张教授提出了AIE的三阶梯治疗策略:

➤第一阶梯:传统免疫抑制治疗

糖皮质激素作为诱导缓解首选,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6-MP)、霉酚酸酯、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环孢素)作为维持治疗。

➤第二阶梯:靶向免疫调节

包括JAK抑制剂(乌帕替尼、鲁索替尼)、CTLA-4激动剂(阿巴西普)、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能够分别改善STAT3/1、CTLA-4、FOXP3基因突变导致的免疫耐受失调。

➤第三阶梯:生物制剂与前沿治疗

目前有文献报道的生物制剂有抗TNF-α制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整合素抑制剂(维得利珠单抗)、IL-12/23抑制剂(乌司奴单抗)。另外,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小肠移植也有相关报道。

总结

总之,对AIE未来的诊疗方向应是“由表象至根源”:面对一名成年起病、顽固性腹泻、合并多种自身免疫现象的患者,临床医生应具备从临床表现联想到其背后免疫机制的能力,并积极利用基因检测等手段,推动诊断从临床表型分型迈向基于病因的精准分型,从而为患者选择最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

张晓岚 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鹿泉院区消化内科名誉主任,首席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炎症性肠病中心主任

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临床疑难重症诊治及临床思维协作组组长、微生态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炎症性肠病专委会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消化病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消化分会常委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

河北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河北省老年医学学会消化专委会主任委员

河北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河北省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石家庄市医学会第七届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Muhan Li, Tianming Xu, Gechong Ruan, et al. Comprehensive insights into pathogenesi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in adult autoimmune enteropathy. Orphanet J Rare Dis. 2025, 20(1):208

[2]Mu-Han Li, Ge-Chong Ruan, Wei-Xun Zhou, et 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and long-term prognosis of adult autoimmune enteropathy: Experience from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4, 30(19):2523-2537

[3]Fabienne Charbit-Henrion, Manon Haas, Stanislas Chaussade, et al. Genetic Diagnosis Guides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Enteropathy.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 May;21(5):1368-1371.e2

[4]Ricard Masia, Stephen Peyton, Gregory Y Lauwers, et al. Gastrointestinal biopsy findings of autoimmune enteropathy: a review of 25 cases. Am J Surg Pathol. 2014, 38: 1319

[5]Salma, Akram, Joseph A, Murray, Darrell S, Pardi, et al. Adult autoimmune enteropathy: Mayo Clinic Rochester experience.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07, 5(11):1282-1290

[6]Ayush Sharma, Rok Seon Choung, Xiao Jing Wang, et al. Features of Adult Autoimmune Enteropathy Compared With Refractory Celiac Disease.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 16(6): 877-883.e1

[7]Annalisa, Schiepatti, David S Sanders, Paola Baiardi, et al. Nomenclature and diagnosis of seronegative coeliacdisease and chronic non-coeliacenteropathies in adults: the Paris consensus. Gut. 2022, 71(11):2218-2225

[8]Muhan Li, Qipu Wang, Yang Chen, et al. Relieving the discrimination dilemma of adult autoimmune enteropathy and 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two rare causes of chronic diarrhea and small intestinal villous atrophy. Clin Rheumatol. 2025, 44(8):3353-3367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消化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