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炸的点先甩这:存储芯片行业彻底回暖,头部公司赚疯了!江波龙净利润环比暴涨319%,澜起科技净赚16亿,这波不是炒概念,是库存清完、订单排到明年的实打实增长!
最炸的点先甩这:存储芯片行业彻底回暖,头部公司赚疯了!江波龙净利润环比暴涨319%,澜起科技净赚16亿,这波不是炒概念,是库存清完、订单排到明年的实打实增长!
别觉得这是突然爆发,说白了就是“需求炸了+国产能打”,头部企业吃满红利,中小公司却跟不上节奏,分化早就开始了。今天用大白话跟大伙掰扯清楚,这波存储芯片的行情到底能不能持续,普通人该怎么看懂里面的门道。
先说说三季度的业绩有多亮眼,不是单一公司爆发,是整个头部阵营集体发力。江波龙的三季报一出来,直接让市场惊了——归母净利润环比暴涨319%,扣非净利润环比更是涨了381%,这增长速度在科技行业里都少见。要知道江波龙做的是消费级和工业级存储,手机、电脑、物联网设备里都有它的货,能赚这么多,核心就是下游厂商抢着备货,产品卖得又快又好。
澜起科技更不用多说,前三季度净利润16.32亿元,同比大增66.89%,几乎是躺着赚钱。它的秘诀就是踩中了AI的风口,做的互连类芯片是AI服务器的关键部件,现在全球都在抢AI服务器,澜起的芯片出货量跟着暴增,订单都排到了四季度,想拿货都得排队。而且它的毛利率还保持在50%以上,这意味着每卖1块钱产品,净赚5毛多,赚钱能力堪比印钞机。
除了这两家,整个头部阵营都在飘红。长江存储虽然没直接披露利润,但供应链消息说它的NAND闪存出货量三季度环比涨了20%,国内手机厂商的采购占比从18%跳到25%,不少笔记本厂商都把它的SSD放进主力机型批量采购。长鑫存储更狠,HBM(高带宽内存)研发有了突破,已经拿到了5亿大单,货都排到2026年一季度了。
可能有人会问,以前存储芯片不是一直不温不火吗?怎么突然就爆了?核心原因就三个:库存清完了、价格涨了、需求炸了,三者凑到一起,直接点燃了行业。
先看库存,这是最关键的前提。2025年二季度的时候,全球存储芯片的库存周转天数还有65天,相当于仓库里的货要卖两个多月才能清完,厂商只能降价甩货。但到了三季度,库存周转天数直接降到50天,离45天的正常水平就差一小步。简单说就是以前堆在仓库里的货全卖光了,厂商不用再担心存货压资金,终于能正常定价了。
库存一清,价格立马就跟上了。现在行业涨价已经是明牌:DDR4内存的合约价一个季度涨了12%,手机常用的LPDDR4X创下近十年最大单季涨幅;DRAM现货价涨了8%,NAND闪存涨了5%。更狠的是三星、美光这些国际巨头,直接放话四季度报价再涨10%,紧俏产品甚至要涨30%,下游厂商想砍价都没门,只能乖乖下单锁货。
价格敢涨,本质是需求撑得住。现在最火的就是AI带来的“存力需求”,AI服务器对存储芯片的要求极高,尤其是HBM这种高端货,三季度全球订单比去年同期暴涨60%。一台AI服务器的存储容量是普通服务器的5-10倍,现在全球都在建数据中心、搞大模型,对HBM的需求根本停不下来。
不光是AI,咱们身边的消费电子也在补库存。眼看双11要到了,手机、电脑厂商都在疯狂备货,有家国产手机厂的存储芯片采购量比二季度多了25%。还有新能源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都得用存储芯片,而且要求极高,有家汽车芯片厂商直接把原本给三星的20%订单转给了国产企业,就为了自主可控。
需求这么旺,工厂都快忙不过来了。现在全球存储芯片的产能利用率已经到了85%,快满负荷生产了;尤其是HBM,开工率超过95%,基本是有多少单就能产多少。TrendForce(行业权威分析机构)预测,2025年HBM的平均售价能涨20.8%,马上要量产的12层HBM4,一片就能卖500美元,比现在的HBM3E贵60%还多,这利润空间难怪大家都在抢。
除了市场行情,国产存储芯片能起来,政策扶持功不可没,而且不是喊口号,是真金白银给支持。
首先,存储芯片已经被列入《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明确是“卡脖子”关键领域,国家要重点培育。更具体的是,国内定了硬目标:2025年关键存储芯片的自主供应占比至少达到40%。现在这比例刚从年初的28%涨到30%,还差10个百分点的缺口,这缺口就是国产企业的机会,市场就摆这儿,就看谁能接住。
国家大基金三期更是给力,向存储领域注资超千亿元,重点支持长江存储232层产线、长鑫存储HBM研发及设备国产化。有了资金支持,国产厂商不用再担心研发没钱、扩产没底气,技术突破速度明显加快。
政策一吹风,下游厂商立马就动起来了。以前不少企业都依赖三星、SK海力士的货,现在都在主动换国产。毕竟“自主可控”现在成了产业链的共识,万一海外供应链出点问题,自己的生产就停了,不如早点把国产供应链搭起来。以前是“没办法才用国产”,现在变成“主动选国产”,这心态的转变太关键了,直接给国产存储芯片打开了市场。
而且国产设备的替代率也在飙升,长江存储的国产设备试产线2025年已经启动,刻蚀、薄膜沉积设备国产化率超60%。以前核心设备都靠进口,不仅贵,还可能被“卡脖子”,现在国产设备能顶上来,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让整个产业链更安全,这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环。
不过行业虽然火,但分化也特别明显,头部企业越赚越多,中小公司却很难分到蛋糕,这就是“强者恒强”的现实。
头部企业的优势太明显了,首先是技术壁垒。像澜起科技,在互连类芯片领域深耕多年,技术跟国际大厂对标,别人想模仿都难;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在3D NAND和DRAM领域的技术突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中小公司根本没实力投入这么多研发资金。
其次是规模效应。头部企业产能大,采购原材料、生产制造的成本都比中小公司低。比如科翔股份做存储芯片封装,靠8英寸晶圆级封装产线,把成本比同类方案压低12%,毛利率还能维持在32%,中小公司没这么大的产能,根本做不到这个成本优势。
还有订单优势,头部企业能拿到长期大额订单,比如长鑫存储的5亿HBM订单,中小公司连接触大客户的机会都少。而且大客户更愿意跟头部企业合作,毕竟产能稳定、质量有保障,不用担心供货断档,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头部企业订单越多,产能越大,成本越低;中小公司订单越少,越难生存。
反观中小公司,要么是技术跟不上,只能做低端产品,价格涨不上去,利润薄得像纸;要么是没产能,就算拿到订单也生产不出来,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还有些中小公司依赖单一客户,一旦客户减少采购,业绩就立马下滑,抗风险能力太差。
这就跟考试似的,头部企业是尖子生,基础扎实、发挥稳定,还在不断进步;中小公司要么是基础差,要么是偏科严重,想跟上尖子生的节奏太难了。所以现在看存储芯片行业,不能只看整体行情好,还要看公司实力,头部企业才能真正吃到行业红利。
当然,也不能盲目乐观,存储芯片行业现在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风险,不是闭眼就能跟风。
首先是价格波动的风险。现在价格涨得猛,但存储芯片行业本身就有周期性,万一未来需求不及预期,或者国际巨头突然扩产,价格可能会回调。比如三星最近就有降价动作,不是卖不动,而是想从美光、海力士手里抢市场,这说明国际竞争还是很激烈,价格上涨能不能持续,还得看供需平衡。
其次是技术迭代的风险。存储芯片技术更新太快,现在HBM火得一塌糊涂,但明年可能又会有新的技术出来,如果企业研发跟不上,很容易被淘汰。而且HBM的技术门槛极高,现在国内能真正量产的企业没几家,很多公司还在实验室阶段,能不能顺利量产、良率能不能稳定,都是未知数。
还有海外供应链的风险。虽然国产替代在推进,但部分核心材料和设备还依赖进口,如果海外限制出口,可能会影响国内企业的生产。而且国际巨头的实力依然很强,三星、美光、SK海力士在技术和产能上还有优势,国产企业想完全赶超,还需要时间。
另外,部分企业的盈利质量也需要关注。有些公司虽然营收和利润增长快,但应收账款较多,账面利润没能转化成实际现金流,这说明回款能力还有待提升。如果后续客户付款延迟,可能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进而影响研发和扩产。
不过这些风险都是行业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不影响长期趋势。现在存储芯片的核心逻辑是“AI需求爆发+国产替代提速+供需缺口扩大”,这三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支撑着行业的长期上涨。短期可能会有波动,但长期来看,只要AI、新能源车、消费电子这些需求持续增长,国产替代不断推进,存储芯片行业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纠结于单日的涨跌,更不能盲目跟风买股票。首先要认清行业趋势,存储芯片确实在回暖,但分化明显,要关注那些有技术优势、产能稳定、客户优质的头部企业,这些企业才能在长期竞争中脱颖而出。
其次要注意风险控制,不要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到一个板块,毕竟股市有风险,任何行业都不可能只涨不跌。可以多关注行业动态,比如库存数据、价格走势、技术突破等,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判断,而不是听消息跟风。
还要明白,投资是长期的事,不要想着一夜暴富。存储芯片行业的发展需要时间,国产替代也不是一蹴而就,只有耐心持有优质企业,才能真正分享行业发展的红利。
最后咱们聊个实在的:你觉得存储芯片的涨价行情能持续到明年吗?除了已经爆发的头部企业,还有哪些细分领域可能会冒出黑马?你会考虑关注这个赛道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咱们一起交流探讨!
来源:牛市吹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