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狂热比冷漠更危险,因为它让人误以为自己在做对的事。”
这是《傅治纲创业日记》第177篇原创文章
在这个人人都能成为“IP”的时代,企业家越来越像明星。
他们被围观、被膜拜、被情绪裹挟,也被流量裹挟。
可商业的世界从不以热度论成败。
当企业家开始沉迷“被崇拜”,他们往往就离失败不远了。
真正的企业,不靠信仰取胜,而靠理性和信任走得更远。
一、当企业家开始豢养粉丝 商业就开始走偏
这几年,企业家越来越像明星。
他们出现在镜头里,直播、讲段子、塑造“人设”,
仿佛流量可以取代一切。
可商业从来不是舞台,而是战场。
在战场上,情绪不能当武器,人设不能当护甲。
《半月谈》的这篇评论——《豢养粉丝,是企业家塌房的开始》,
我完全赞同。
因为我见过太多企业,从“理性经营”走到“情绪经营”,
最后,被自己造出来的幻觉反噬。
真正让企业塌房的,从来不是危机本身,
而是——在危机来临之前,那种自以为不会出事的狂热。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狂热比冷漠更危险,因为它让人误以为自己在做对的事。”
二、饭圈逻辑 正在侵蚀商业的理性
饭圈的逻辑是“情绪共振”,商业的逻辑是“价值交换”。
一旦把前者移植到后者,理性就会失衡。
饭圈需要的是情感依附,而商业需要的是理性判断。
饭圈的语言是“喜欢”,商业的语言是“信任”。
喜欢可以被制造,信任只能被赢得。
于是,我们看到一种奇怪的景象:
企业家的话语越来越像演员台词,
用户的反应越来越像宗教朝圣。
这不是企业的进化,而是企业的迷失。
彼得·德鲁克提醒过我们:“企业的目的不是盈利,而是创造客户。”
当企业家把“造粉”当作“造客”,其实就已经偏离了初心。
三、情绪经济的繁荣 往往是理性溃败的开始
你仔细看,那些塌房的企业家,几乎都有相似的轨迹:
先被吹成“楷模”,再被骂成“骗子”。
雷军的“科技春晚”,胖东来的“精神教父”,
甚至一些地方企业家的“人格魅力IP”……
一旦信任危机出现,粉丝的情绪反转之快,令人震惊。
原因其实很简单——
粉丝的爱,不是基于理解,而是基于投射。
他们爱的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人,而不是那个企业。
当想象破碎,崇拜就变成仇恨。
所以塌房不是突发,而是宿命。
因为它建立在幻觉之上。
尼采说过:“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企业家若沉溺于被崇拜的快感,最终也会被这份崇拜吞噬。
四、信任 是商业最后的防线
真正的商业关系,不是“我崇拜你”,
而是“我信任你”。
崇拜是不对等的,信任是双向的。
前者靠包装,后者靠兑现。
任正非从不塑造人设,他传递的只有信念与方法。
乔布斯与马斯克,更是另一种典范。
他们同样有鲜明的个性,甚至有争议,
但他们赢得世界的方式,不是靠情绪号召,
而是靠技术的突破与产品的惊艳。
乔布斯用iPhone重新定义了“美学与效率”,
马斯克用火箭、电动车与AI描绘出人类未来的坐标。
他们不需要粉丝“信仰”,
他们只需要用户“相信”。
巴菲特说:“建立声誉需要二十年,毁掉它只要五分钟。”
而乔布斯和马斯克的共同点,是让那二十年的积累,从未虚度。
企业家可以有个性,但不能让个性凌驾于理性。
可以有故事,但不能让故事掩盖了事实。
当人设遮住了产品,当流量遮住了逻辑,
塌房就只是时间问题。
五、理性回归 才是企业的救赎
真正健康的企业,从来不依赖“狂热”,
而是依赖“稳定”。
流量可以是一阵风,但产品必须是地基。
人设可以是桥,但信任必须是路。
商业最终要靠两样东西:
——一是真诚,二是持续。
真诚,是你面对问题的勇气;
持续,是你改进问题的能力。
那些真正走得远的企业,不是没出过事,
而是每次出事,都能修复信任、重建逻辑。
他们的护城河,不在话术,而在实践。
爱因斯坦说:“让人信任的不是天才的想法,而是一以贯之的诚实。”
结语:别让掌声淹没了常识
《半月谈》这篇评论,说出了一个时代的病灶:
我们太擅长制造热度,太不擅长面对真相。
企业家不该是明星,粉丝不该是信徒。
在一个信息透明的时代,
神话会崩塌,情绪会冷却,只有信任会留下。
最稳的关系,是平视;
最持久的连接,是理解。
真正伟大的企业,不需要被崇拜,
只需要被理解。
因为所有的崇拜,终将归于幻灭;
而理解,才能走向长久。
来源:傅治纲创业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