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莫言才是铁骨铮铮,为良知写作!浩然,不过是个装修师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23:25 1

摘要:王朔,在当代中国文学界,无疑是一位极具个性与影响力的标志性人物。他以 “痞子文学” 横空出世,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叙事模式和话语体系,在文坛掀起了一阵狂风巨浪。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崭露头角以来,王朔凭借一系列风格独特的作品,如《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王朔,在当代中国文学界,无疑是一位极具个性与影响力的标志性人物。他以 “痞子文学” 横空出世,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叙事模式和话语体系,在文坛掀起了一阵狂风巨浪。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崭露头角以来,王朔凭借一系列风格独特的作品,如《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动物凶猛》等 ,迅速在读者中获得了极高的人气。

而王朔本人,也以其率真、敢言的性格著称,在公众场合从不避讳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无论是对文学现象、文化名人,还是社会问题,他都敢于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他的每一次言论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成为文化界的焦点话题之一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对莫言和浩然的评价,会在文坛掀起如此大的波澜,毕竟,从王朔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带着一种天然的话题性和争议性 。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 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的一个农村家庭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生活的艰苦与质朴成为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饥饿、贫困与劳作,构成了他成长的底色,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在高密这片充满乡土气息的土地上,民间传说、乡风民俗以及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都在莫言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文学的种子 。

莫言在高密县大栏乡小学接受基础教育,尽管学习条件简陋,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却从未减退。他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外国文学名著,无不沉浸其中,这些阅读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素养,也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 。1976 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旅生涯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品质,更为他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新窗口,让他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进一步拓宽了他的创作视野 。

莫言的作品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人性的善恶美丑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以《蛙》为例,这部作品聚焦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通过乡村医生 “姑姑” 的人生经历,深刻揭示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引发的种种社会现象和人性冲突 。小说以书信和戏剧的独特形式展开,将现实与回忆相互交织,生动地展现了在特殊历史时期下,人们在生育问题上的挣扎、痛苦与无奈 。莫言在创作中并没有简单地对政策进行评判,而是站在人性的角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政策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引发人们对生命、伦理和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 ,体现出他作为作家的良知与担当 。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充满原始生命力与反抗精神的历史画卷 。小说中,“我爷爷” 余占鳌和 “我奶奶” 戴凤莲等人物形象鲜明,他们在红高粱地里演绎着爱恨情仇、生死离别,展现出人性的自由与奔放,以及面对外敌入侵时的英勇无畏 。莫言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和对战争场景的描写,歌颂了生命的顽强与伟大,同时也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作品中那片火红的高粱地,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象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承载着莫言对家乡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

《丰乳肥臀》同样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它以宏大的历史视角,讲述了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兴衰荣辱 。主人公上官鲁氏,一位经历了无数苦难与沧桑的母亲,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以坚韧的意志和伟大的母爱,抚养着一群孩子 。小说通过对上官鲁氏以及她的子女们的人生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深刻揭示了社会变革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巨大影响 。莫言在作品中毫不避讳地展现了生活的苦难与人性的丑恶,但同时也歌颂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如上官鲁氏的母爱、上官金童对母亲的深厚情感等 。他通过这种对人性的全面展现,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体现出为良知写作的理念 。

2012 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他个人文学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赞他 “将幻觉现实主义与民间传说、历史与当代生活融合在一起”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打破了文化和地域的界限,赢得了世界读者的广泛赞誉和喜爱 。

莫言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国的读者能够通过他的文字,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人性、生命、社会等诸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具有普世价值,能够引发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的共鸣 。例如,他对人性复杂性的揭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社会不公的批判等,都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 。

浩然,原名梁金广 ,1932 年出生于河北宝坻区一个煤矿工人家庭 。自幼生活的困苦与艰辛,使他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他只接受过三年半的小学教育,然而,母亲讲述的民间神话故事、常看的评戏以及几部古典文学名著,成为了他早期文学启蒙的重要来源 。少年时期,浩然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度过,与广大农民群众朝夕相处,这段经历让他对农村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

新中国成立后,浩然先后在《河北日报》《友好报》(俄文)和《红旗》杂志社担任新闻记者、编辑 。在担任记者期间,他格外留心农村的好人好事,积极投身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宣传报道中。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喜鹊登枝》《苹果要熟了》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他在农村真实体验的所见所闻,以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农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风貌和新变化 。其中,1956 年发表的《喜鹊登枝》是他的小说处女作,该作品奠定了他通过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写作基调 。

浩然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的作品紧密围绕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主题展开 。在那个充满激情与理想的时代,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浩然以敏锐的观察力和饱满的热情,将这些变化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农民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对那个时代的生动记录,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他的笔下,农民们积极投身于农业生产,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美好理想而努力奋斗,展现出一种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

《艳阳天》是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部长达 126 万字的长篇小说,以京郊东山坞合作社麦收前后的矛盾为线索,展现了社会主义农村的生活画卷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农业社社长萧长春与 “富裕中农” 马之悦、“反革命分子” 马小辫之间斗争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激烈斗争 。

在作品中,浩然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场景,如麦收时的繁忙景象、农民们的劳动细节等,让读者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同时,他还成功塑造了萧长春这一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萧长春不仅具有强烈的阶级斗争意识和成熟的斗争策略,还始终关心着农民的利益,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为实现农业合作化而努力 。他在得知自己唯一的儿子被地主马小辫害死后,忍住悲伤,继续工作,这一情节虽然在后来引起了莫言等人的质疑,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却体现了革命理想高于一切的精神,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为了集体利益和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品质 。

《金光大道》同样是浩然的重要作品,这部计划写成四部的长篇小说,前两部在 “文革” 期间出版,后两部迟至 1994 年才得以完整面世 。作品以华北农村翻身农民高大泉带领乡亲走集体化道路的故事为主线,试图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发展的理想图景 。浩然在创作过程中,采取典型化的手法,将多个原型人物的特点集中到高大泉身上,使这个形象更具代表性和感染力 。

高大泉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饱尝阶级压迫的滋味,在与地主的斗争中,他表现出了穷苦人的骨气和智慧 。解放后,他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带领群众抗旱救灾、发展生产,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始终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小说通过对高大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农村集体化过程中各种矛盾和斗争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决心,也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

浩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他以 “写农民,给农民写” 为宗旨,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其作品发行量超过千万册,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著作最丰、读者最广的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风格质朴、真实,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 “十七年文学” 时期,他的作品如《艳阳天》等,以其鲜明的时代主题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对鼓舞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然而,浩然的作品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受时代局限,存在着人物塑造 “高大全”、矛盾冲突简化为路线斗争、生活细节让位于政治说教等问题 。例如《金光大道》在特殊环境的压力下,不可避免地带有 “模式化概念化痕迹”,这些作品在艺术价值上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

另一方面,也有人肯定他的作品对特定时代的记录价值 。浩然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社会变革和农民的生活状态,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资料 。他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绘,以及对农民情感和思想的深刻洞察,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即使是那些在艺术上存在不足的作品,也成为了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文学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样本 。

评价背后的深意

王朔评价莫言 “铁骨铮铮,为良知写作”,这其中蕴含着对莫言创作态度和文学追求的高度认可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莫言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底线,不被外界的喧嚣和诱惑所左右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无畏的勇气,直面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将人性的复杂、生活的苦难以及社会的矛盾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

在创作过程中,莫言从不迎合市场的需求或迎合某些既定的观念,他坚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去书写生活,表达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无论是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绘,还是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都体现出他作为一名作家的良知与担当 。例如,在面对一些敏感的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时,莫言没有选择回避或粉饰,而是通过文学的方式,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真相和本质,引发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这种不媚俗、不迎合的创作态度,展现了他 “铁骨铮铮” 的一面 。

王朔称浩然为 “装修师傅”,这一评价无疑带有强烈的隐喻色彩 。从字面意义上看,装修师傅的主要工作是对房屋进行装饰和美化,使其外观更加美观、舒适 。而王朔用这个词来形容浩然,或许是认为浩然的作品过于注重对时代的 “包装”,过于强调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歌颂和赞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人性和社会更深层次的挖掘 。

浩然的作品大多创作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些作品紧密围绕当时的时代主题,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 。然而,在王朔看来,这种创作方式可能导致作品缺乏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就像装修师傅只注重房屋的外在装饰,而忽略了房屋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一样,浩然的作品虽然在表面上展现了时代的风貌和精神,但在对人性和社会本质的揭示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 。例如,浩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时被塑造得过于完美,缺乏真实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矛盾冲突也往往被简化为简单的阶级斗争或路线斗争,使得作品在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