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问题谈到的日本 Helical Fusion 公司搞的“技术路线”是基于仿星器的磁约束氘氚聚变。我认为,对于可控核聚变能源,这“技术路线”就是扯淡。
这问题谈到的日本 Helical Fusion 公司搞的“技术路线”是基于仿星器的磁约束氘氚聚变。我认为,对于可控核聚变能源,这“技术路线”就是 扯淡 。
看起来,这问题是专门的提问账号发的。我认为提问账号不应当复制粘贴腾讯“热问问答”的内容——除非是为了将他们批判一番。
我认为任何人都不应当在回答这种问题时铺垫什么“我一直关注核物理方面的进展”,因为这会立即暴露回答者完全不懂——关注可控核聚变,你要看的是等离子体物理。
这个回答者声称所谓“螺旋器”不是仿星器而是和仿星器构型“类似”,这更是好笑。
日本 Helical Fusion 公司在其官网郑重其事地张贴了一篇论文,其摘要开头说:
The Helical Fusion group (Helical Fusion Co., Ltd. in Japan and Helical Fusion USA, Inc.) is developing a 50 MWe-class steady-state helical fusion reactor, which is a kind of stellarator called heliotron composed of two continuous helical coils similar to the large helical device and is operated without plasma current [1] .螺旋器/heliotron 是仿星器/stellarator 的一种。其特点是用两根连续的螺旋线圈产生约束等离子体的磁场。
我认为这个回答者在用“之前还真没太留意过”表达“第一次听说”的思想感情——这本来没什么好掩盖的,这种垃圾公司,你没听说过他们是很正常的。
当然,大语言模型不是人,短时间内,大语言模型学不会直接给用户上述劝告。
在中文互联网上,关于 Helical Fusion 的垃圾内容还有很多。近年来,徐德文科学频道关于科技新闻的动态经常是这样子的:
Helical Fusion 在其官方网站上说,他们计划在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末完成高温超导磁体和集成包层/偏滤器系统的性能测试——这是在说,截至此刻,他们就连他们谈论的仿星器的必要部件都还没测试完,更没有拼装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敢吹 2030 年代商业发电,你信这个不如相信特朗普就是秦始皇。
为线圈测试欢欣鼓舞的 Helical Fusion 雇员.BB :
Helical Fusion 公司吹嘘要在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完成装置 Helix HARUKA、实现全面系统集成,进而在装置 Helix KANATA 上实现全年持续运转的稳态发电。2025 年,这些装置当然都在梦里。
有些好笑的是,该公司声称,商业化可行的聚变发电的三个基本要求是:
稳定运行——24/7/365 稳定性能 净电力输出——产生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 可维护性——定期、高效的组件维护这里的笑点不止是“发电厂必须能净发电”。给全年全天连轴转的射线装置做组件维护,你要怎么做?
下图是 Helix KANATA 的“渲染图”,我认为他们不管你信不信、摆出了自己信了的架势:
这家公司的其他笑点:
从日文示意图到英文示意图,氚和氘的名字反了过来,本来负责表现氚原子核的左下部分少了个中子,而从氘变氚的左上部分没有添加中子,于是这反应变成凭空冒出一个中子。是想表达他们要做第一类永动机然后用它冒充可控核聚变吗?
将大型螺旋装置吹捧为“世界最高峰”、“世界随一(世界上许多同类里的第一)”,然后自诩其后继者。这是借力营销。
在 2030 年代初“实证完了”前,他们要在 2025 年实现 Helix KANATA 的“设计最适化”,你说这可能吗?
在核心技术验证完成前,后续装置的设计优化充满了不确定性。吹了 2030 年代末“实用发电”,就敢吹这是世界最早,完全没把其他同行放在眼里。
来源:时空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