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号乘组亮相!三人掌声中步入会场 向众人微笑敬礼致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18:42 1

摘要:清晨七点刚过,我就把手机架在书桌前,点开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直播流。屏幕里,问天阁前的红旗被秋风拂得猎猎作响,“星辰大海 征途不止”的红色横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弹幕里早已挤满“等航天员出场”的期待,连空气仿佛都透着紧张又激动的热气。今天是神舟二十一号乘组亮相的

清晨七点刚过,我就把手机架在书桌前,点开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直播流。屏幕里,问天阁前的红旗被秋风拂得猎猎作响,“星辰大海 征途不止”的红色横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弹幕里早已挤满“等航天员出场”的期待,连空气仿佛都透着紧张又激动的热气。今天是神舟二十一号乘组亮相的日子,距离他们明天23时44分出征太空,只剩不到40小时。

九点五十分,直播镜头突然切到航拍画面:一辆印着“航1”标识的红旗专车穿过红色拱桥,5辆警用摩托以箭形阵型护航,稳稳停在问天阁广场。我攥着马克杯的手不自觉收紧,杯壁的温度顺着指尖蔓延,却抵不过心跳的热度——那个让无数人翘首以盼的时刻,要来了。

上午十点整,会场大门缓缓推开,先是一阵清晰而坚定的脚步声,随即三张挺拔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指令长张陆走在最前面,身着笔挺的白色航天服,胸前的国旗徽章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位曾执行神舟十五号任务的“英雄航天员”,脸上带着历经太空考验的沉稳笑意,眼神里藏着不容置疑的笃定。身旁的武飞是三人中最年轻的,作为我国目前执行飞行任务时年龄最小的航天员,这位1993年出生的航天飞行工程师,眼神里透着年轻人的灵动与锐气,却又藏着超越年龄的坚毅 。最右侧的载荷专家张洪章则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严谨,目光扫过会场时带着专注,博士学位加持的他,将是此次27项在轨实验的核心主导者。

三人并肩而立的瞬间,现场爆发出如潮的掌声,摄像机的快门声密集得像春雨打在窗棂上。弹幕里瞬间刷满“太帅了!”“向航天英雄致敬”的字样,我也忍不住跟着鼓掌,手掌拍得发红却浑然不觉。最让人动容的是他们亮相后的举动:面对全场的欢呼,三人先是微微颔首致意,随即整齐地举起右手,向镜头方向、向会场观众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张陆的敬礼沉稳有力,武飞的动作利落干脆,张洪章的姿态庄重认真,三双手臂形成的弧度里,藏着对祖国的忠诚,对使命的担当,更藏着对无数航天人期待的回应。

敬礼的刹那,掌声再次掀起高潮,有记者忍不住站起身鼓掌,连任务发言人的眼眶都泛起了微光。等掌声稍歇,他们笑着走向发言台,张陆抬手示意时,我注意到他袖口的拉链处磨出了淡淡的痕迹——那是无数次水下失重训练、离心机超重考验留下的印记,是航天员最珍贵的勋章。

见面会上的介绍,让我更懂这三人乘组的“黄金分量”。作为我国第二次派出的“全类型乘组”,他们涵盖了航天驾驶员、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种类型,平均年龄38岁,恰好构成了“经验+青春+科研”的完美三角。张陆的太空经验如同灯塔,能在复杂任务中稳定军心;武飞的工程思维能为在轨维护注入创新活力,这位从地面工程师跨界而来的航天员,曾在离心机训练中直面“呼吸都困难”的超重考验,靠“屏蔽干扰深耕专业”的坚持闯过难关 ;张洪章深耕材料科学领域,将带领团队攻克3100摄氏度超高温度材料制备、空间遗传密码起源研究等前沿课题。当发言人提到“三人将驻留六个月”时,武飞悄悄侧头对张洪章笑了笑,那个默契的眼神里,藏着千锤百炼的信任与底气。

问答环节里,他们的回答更显专业与温情。被问及实验细节,张洪章立刻切换到“科研模式”,细致解释起首次在轨实施的啮齿类哺乳动物实验:“我们带了4只小鼠‘队友’,要和它们一起探索失重环境的奥秘”,话语里满是对科研的热忱。谈到“3.5小时快速对接”技术,张陆用通俗的语言拆解背后的16项火箭改进,还不忘给武飞递话,尽显前辈的谦逊;武飞则轻描淡写地分享训练日常:“应急处置流程练了上百遍,闭着眼都能操作”,轻松语气下是日复一日的扎实付出。

看着他们从容应答的模样,我突然想起直播镜头扫过的后台画面:墙上贴满密密麻麻的任务流程表,桌上摆着标注不同颜色的实验方案,地面的脚印里还沾着发射场的沙尘。这些细节背后,是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火箭完成16项改进的技术积淀,是800吨船箭组合体实现厘米级停靠的精准突破,更是无数工程师在实验室里熬红的双眼。就像张陆在发言最后说的:“我们不是一个人在飞行,背后是整个中国航天的托举”,这句话让弹幕瞬间安静,随即涌出满屏的“祖国强大”。

见面会结束时,三人再次向全场敬礼,转身穿过挂着历代航天员照片的走廊——从杨利伟到聂海胜,从王亚平到今天的他们,一代代航天人的足迹在这条走廊里重叠,也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延续。

傍晚刷到乘组的训练花絮,张陆在水下训练6小时后还帮武飞纠正姿势,张洪章则拿着实验模型在休息时给队友补课,配文“三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字样格外醒目。窗外的夕阳染红了天际,像极了火箭发射时的尾焰。想到24小时后,他们就要搭乘神舟二十一号直指苍穹,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实现6人太空会师,还要在空间站完成27项实验、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我的心里满是期待与自豪。

睡前我把手机壁纸换成了三人敬礼的照片,那三双坚定的眼睛,那三个标准的军礼,是出征前的承诺,更是对祖国的答卷。这场亮相不仅是三位航天员的登场,更是中国航天人才体系成熟的见证,是空间站从“建造”向“应用”转型的宣言。

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又将刻下中国航天新的坐标。而我们有幸,成为这场伟大征程的见证者。

来源:库洛米椰一点号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