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闺蜜却摇摇头,表示过几天就好了,之前也总是这样。闺蜜不以为意,我却觉得很是不解。我问她:“你有没有发现,你很多时候讲自己胃疼,都是在自己感到压力大的时候?”
闺蜜近来总跟我说头疼胃痛,次数多了,我也觉得奇怪了起来。
“怎么回事,着凉了还是吃坏肚子了?要不要陪你去医院看看?”
闺蜜却摇摇头,表示过几天就好了,之前也总是这样。闺蜜不以为意,我却觉得很是不解。我问她:“你有没有发现,你很多时候讲自己胃疼,都是在自己感到压力大的时候?”
她这才反应过来,上次说头疼胃痛,是在为找实习发愁的时候,现在又是在为工作的事烦心。她的身体不适,其实是内心压力与情绪的“出口”。
这让我想起一个专业名词——“述情障碍”。它是一种心理状态,述情障碍者难以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情绪感受,常借助身体症状或间接方式表达。就像我的闺蜜,压力大时,情绪找不到“对的出口”,就“躲”进了身体不适里。
其实,我们身边可能有不少类似的人。Ta们不是真的身体多病,而是情绪在“求救”。比如,有人在难过时不掉泪,却会胃痛;有人焦虑时不喊累,却总说心慌。这些身体反应,可能是Ta们内心情绪的“信使”。
述情障碍,就像给心灵上了一层“模糊滤镜”,让情绪难以被清晰感知与表达。这不仅让者自己困惑,也让身边人难以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述情障碍,看看它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又该如何应对。
1 情绪认知的“神经迷雾”
述情障碍与大脑处理情绪的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简单来说,我们的情绪是由大脑中不同的区域共同协作来管理的。对于述情障碍者而言,Ta们大脑中负责情绪处理的一些关键区域可能出现了“故障”或连接不畅。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深夜加班回家,你发现伴侣又忘了关客厅的灯。暖黄的光晕本该温馨,此刻却像根尖刺扎进视网膜。胸口发闷、指尖发麻,可当对方问“怎么了”时,喉咙里却翻涌着溺水般的窒息感——这不是冷漠,而是一场大脑的“跨国谈判破裂”。
我们知道,大脑的右半球和左半球在情绪处理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右半球像是一个“情绪雷达”,专门负责捕捉和初步处理情绪信号。而左半球则像是一个“语言翻译官”,将这些情绪信号转化为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情绪体验。在述情障碍者中,这两个半球之间的沟通可能出现了问题,就好比一座大桥(胼胝体)的部分桥段出现了损坏,导致右半球的情绪信息无法顺利传递到左半球,从而影响了情绪的识别和表达。
就像有人闻到榴莲觉得香,有人却想吐,同样的情绪信号在不同人脑中会激活完全不同的神经回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烦躁,其实是杏仁核在疯狂拉响警报:扫描到伴侣漫不经心的态度,激活肾上腺素让肌肉紧绷,而前额叶皮层却卡在“该用哪个词汇精准表达”的死循环里。
但请记住,那些卡在喉咙里的哽咽、蜷缩在胃部的酸胀,都是未被签收的情绪快递——不是你不愿表达,而是这个世界欠你一本更精准的《情绪翻译手册》。
2 情绪失语的“社会烙印”述情障碍并非是一种精神疾病,而是一种人格特质,它让者在面对情绪时感到困惑和无助。这种特质的形成,深深扎根于个体的社会心理经历中。
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历,如同一场无情的风暴,对述情障碍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些在童年遭受过心理虐待或忽视的孩子,往往在情绪的海洋中迷失了方向。Ta们被迫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以避免遭受更多的伤害。这种压抑如同一颗埋藏在心底的种子,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生长为述情障碍。
例如,一个孩子在表达自己的难过时,总是被家长责骂“有什么好哭的”,这种长期的情感压抑让Ta逐渐失去了识别和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
家庭环境的阴影也如影随形。在那些充满冲突、缺乏温暖的家庭中,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如同被扼杀的幼苗。双亲之间的争吵、冷暴力,或者对孩子情感的漠视,都会让孩子在情感的世界里变得麻木。
Ta们渴望倾诉,却找不到倾听的对象;Ta们想要表达,却害怕遭受更多的伤害。
我们总被教育要"情绪稳定",却没人教过受伤的小狗该如何舔舐伤口。那个因为哭闹被锁在阳台的孩子,那个因为展示脆弱被嘲讽"矫情"的少年,不是Ta们选择了沉默,而是世界过早地没收了Ta们的情绪词典。
但请相信,被大雨淋湿的乐谱依然能晒干重奏。当你试着对镜练习"我很难过"四个字,当你在日记本写下"胸口有团火在烧",当你允许自己在淋浴时哭得像只落水的猫——每一次都是对那个受过伤的自己轻声说:“我听见了,你痛的地方在这里。”
3 文化束缚下的“情绪枷锁”在文化编织的无形巨网中,情绪表达的规范和期望如同细密的丝线,悄然塑造着个体的情绪表达方式。
在东亚等集体主义文化盛行的地区,情感的内敛和克制被奉为社交圭臬。人们自幼便在文化的熏陶下,学会了将情绪的波澜深藏于心,避免其泛滥成灾。这种对情绪表达的诸多限制,使得个体在面对情绪的洪流时,往往选择压抑和忽视,而非勇敢地直面与释放。久而久之,情绪表达的通道如同被泥沙堵塞的河道,变得愈发狭窄和艰难,述情障碍便在这种文化氛围的滋养下悄然滋生。
从性别视角来看,述情障碍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也折射出文化的影响。在一些文化中,男性被期望表现得坚强、理性,而女性则被允许更多地表达情绪。有研究显示,男性述情障碍的比例往往高于女性,这或许与男性在成长过程中被灌输的“不能轻易表露情感”的观念有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在情绪表达上就完全自由。在强调集体和谐的文化背景下,女性也可能因担心情绪表达会影响人际关系或被贴上“情绪化”的标签而有所克制。这种文化对不同性别的不同期待,如同无形的枷锁,限制着个体真实情绪的释放。
但我们要看到,每个人都有权利挣脱这文化束缚下的“情绪枷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以接纳和理解的态度,倾听来访者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和忽视的情绪,运用专业的技巧,引导来访者逐步探索情绪的根源,帮助Ta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
制作一张「症状情绪对照表」,就像给身体的情绪装上字幕,让那些“哑剧式”的表达变得清晰可见。
你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记录身体信号与情绪。就像侦探记录线索一样,准备一个小笔记本或便签纸,放在你经常能看到的地方,比如冰箱门、床头柜或办公桌。每次身体不舒服时,比如头痛、胃痛、心慌,马上记下来。比如“今天早上10点,头痛,感觉像有东西压着”,来记录你的身体信号。在同一时间,写下当时的情绪或最近的压力源。比如“头痛时,我正在为工作截止日期发愁”,从而记录你的情绪状态。
步骤2:识别规律,建立关联。每周花几分钟翻看你的记录,就像翻看日记一样,看看身体信号和情绪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接着总结你的习惯模式,把常见的身体信号和情绪关联起来,比如:
头痛 → 压力过大或紧张
胃痛 → 焦虑或担忧
失眠 → 悲伤或未解决的情绪
心慌 → 恐惧或不安
步骤3:动态更新与应对策略。对照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随着你的新发现不断更新。随着新的身体信号出现,你需要不断更新对照表。再根据对照表,为常见的情绪和身体信号制定应对方法。比如:
头痛时:深呼吸10分钟,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
胃痛时:喝杯温水,写下让自己焦虑的事情。
失眠时:写下未解决的情绪,告诉自己“明天再处理”。
通过这些步骤,你会发现身体不再是一个“故障提示器”,而是一个值得倾听的盟友。对照表只是一个工具,最终的目标是让你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和身体、情绪和平共处。就像你慢慢学会了读懂朋友的暗示一样,你也会慢慢读懂自己的身体信号。
2 给沉默一个麦克风你可能对表达情绪感到羞耻或害怕,这是很正常的。毕竟,情绪表达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甚至有些吓人的领域。不用担心,我们可以从一些简单的方法开始,逐步降低心理压力,从而帮助你建立表达的勇气和信心。
试试看以下建议:
从身体感受入手:身体感受比情绪更容易被识别和表达。比如,你可以先试着描述自己的身体状态,比如“我今天有点累”或“我感觉有点冷”。这些表达不需要复杂的情绪词汇,却能让你逐渐适应表达自己的感受。
描述日常观察:从描述日常观察开始,比如“今天的天气不错”或“这个活动很有趣”。这些表达虽然不直接涉及情绪,但能帮助你练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逐步增加表达的复杂性:当你能轻松表达简单的感受后,可以尝试更复杂的表达,比如“我今天有点累,可能是因为昨晚没睡好”或“我觉得这个活动很有趣,但我有点紧张”。通过这种逐步递进的方式,你会慢慢适应表达更深层次的情绪。
当你成功表达情绪时,给予自己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反馈不仅能增强你的信心,还能让你感受到表达情绪的价值。
你可以及时肯定自己的努力,无论你的表达是否准确或完整。比如,你可以说“我今天终于鼓起勇气表达了‘我觉得有点累’,这是一次进步”;或是鼓励自己继续尝试,比如,你可以说“我今天已经做得很好了,下次可以试着表达更深层次的感受”。
通过这些方法,你可以逐步克服对情绪表达的恐惧和羞耻感,逐渐建立表达的勇气和信心。记住,每一步的进步都是值得庆祝的,不要对自己太苛刻。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个耐心和支持性的环境,以及持续的练习和探索。如果没有的话,心理咨询完全可以为你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
3 给表达安上艺术的义肢艺术治疗是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它为述情障碍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渠道,帮助Ta们更直观地表达内心感受。通过绘画、音乐、写作等艺术形式,你可以在不依赖语言的情况下,逐步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绘画中,你可以用色彩和线条描绘情绪,让内心的感受跃然纸上;在音乐中,你可以用旋律和节奏表达情感,让音符成为情绪的载体;在写作中,你可以用文字记录心情,让语言成为内心的窗口;在跳舞中,你可以用动作释放情绪,让身体成为表达的媒介......
你不必担心表达得是否“正确”,也不必害怕是否会被误解,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那些曾经被压抑的情绪,那些未曾被理解的感受,都在艺术的怀抱中找到了归宿。每一次的色彩涂抹,每一个音符的跳跃,每一行文字的书写,每一个舞步的律动,都是你与自己和解的一步。
所以,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尝试这些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你会发现,那些曾经难以言说的情绪,最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而你,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那个真实而完整的自己。
情绪没有对错,沉默不是错误。情绪失语不是冷漠,而是未被听见的呐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而你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悄悄走近那个更懂你的自己。
许多糖丸儿正深陷「情绪哑剧」的困境——身体成了情绪的“传声筒”,却始终无法找到正确的情绪语言。明明内心翻涌,却只能说出“胃痛”“头痛”,仿佛身体在代替情绪发出求救信号;面对冲突时,习惯用沉默、疏离或突然爆发的躯体反应(如暴食、失眠)应对,事后又陷入自我责备;在亲密关系中,常被误解为“冷漠”或“难以沟通”,从而让情绪与身体的割裂感日益加深,重要关系因误解而疏远。
测一测:你的情绪是否也“迷路”了?
1. 你是否常感到身体不适(如胃痛、头痛),却无法说清这种不适与何种情绪相关?
2. 当Ta人问“你感觉如何”时,你是否会愣住、回答“不知道”或转移话题?
3. 你是否在情绪爆发(如突然流泪、暴怒)后感到困惑,甚至自责“为什么控制不住”?
4. 是否有人评价你“喜怒不形于色”,而你内心却觉得自己“根本分不清喜怒”?
若多数回答“是”,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你:
1.解码身体信号:像翻译密码般,帮你建立「身体症状-情绪」的对应词典,让模糊的感受变得清晰可述;
2.重塑情绪语言:通过艺术表达、角色扮演等非言语方式,逐步解锁被压抑的情绪表达通道;
3.修复关系模式:在安全咨询中练习“情绪对话”,打破“沉默→误解→疏离”的恶性循环。
安慰记致力于提供「专业&有用」的心理服务。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不定期送书、抽奖)
回树洞 体验免费心理树洞,专业树洞咨询师1V1回复
来源:安慰记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