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8年11月21日清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收到一份紧急战报。战报里写着:黄百韬兵团152师某阵地,两营士兵一夜未归,战壕内留有未开封的高粱饼、完整的步枪,还有37张写着回家种地的字条,无交火痕迹。
1948年11月21日清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收到一份紧急战报。战报里写着:黄百韬兵团152师某阵地,两营士兵一夜未归,战壕内留有未开封的高粱饼、完整的步枪,还有37张写着回家种地的字条,无交火痕迹。
这不是个案,光1948年11月上半月,类似“士兵集体脱离阵地”的报告就有27份。当分地的消息如野草般在国军战壕里蔓延,那些为了军饷扛枪的士兵,为啥会突然放下武器、朝着解放区的方向奔去?
土地,到底为啥能成为比枪炮更能瓦解国军防线的武器?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70%的士兵来自农村,其中60%是无地少地的贫农。他们中,有的是被保长抓壮丁来的,家里还欠着地主三年租子,走时母亲塞的最后一口干粮,是掺着麸皮的窝头。
有的是为了混口饭参军,之前在地主家当长工,一年忙到头,只能分到两石谷子,不够全家吃三个月。
《淮海战役战俘访谈录》里,有位被俘士兵说:“穿上军装是国军,脱下军装还是得给地主扛活。打仗要是死了,家里连块埋的地都没有。”
这种为别人卖命的迷茫,成了士兵们心底的疙瘩。
1947年9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核心就一条: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具体怎么分?要按照“抽肥补瘦、抽多补少”的原则来,地主每户留地不能超过当地平均水平,贫农按人口分,每人能得1.5到2亩地。
山东鲁中南地区是最早推行的地方之一,1948年春天,分地大会开得热闹。农会工作人员扛着丈量土地的木尺,在田埂上插木牌,上面写着“张老三,2.1亩”“李老四,1.8亩”。
分到地的农民,捧着红彤彤的土地证直掉眼泪,土地证上盖着县级人民政府的红章,写着“土地归农户所有,可世代耕种”。
有位老农摸着土地证说:“我爹、我爷爷都给地主种地,这辈子第一次知道,地里的麦子能全归自己。”
这种从佃农到主人的转变,通过家书、口信,一点点传到了前线士兵的耳朵里。
1948年初冬,徐州前线的国军士兵开始偷偷传家书。这些信大多没信封,用布条裹着,从一个战壕传到另一个战壕。
信里没多少客套话,大多是“咱家分了三亩水浇地,农会给发了土地证”“娘说,等你回来种麦子”“地主老财的地被分了,以后不用交租了”。
《淮海战役战俘访谈录》里,有战俘回忆:“我收到家书时,正蹲在战壕里啃发霉的高粱饼。看完信,手里的饼都不香了,家里有地了,我还在这替地主卖命,值吗?”
这种念头在士兵们心里慢慢发芽。
之前,长官给士兵洗脑:“要剿共,不然共军来了,大家都没饭吃。”可当家书里说共军来了分地,有饭吃,士兵们就糊涂了。
有个班私下讨论:“咱们老家在山东,分地的就是共军。咱们现在开枪打共军,不就是打给咱分地的人吗?”
这种迷茫让士气越来越低,有的士兵站岗时故意把枪扛歪,有的打靶时故意打偏,没人想真的打仗,心里只惦记着家里的地,要是国民党打赢了,地会不会被地主收回去?
解放军的前沿广播,成了压垮国军士兵斗志的最后一根稻草。每天黄昏,大喇叭就响了,声音不大,但也能清清楚楚传到国军战壕里:“山东郓城的老乡注意了,郓城四区已经分地,每人1.7亩,你家的地在村东头,等着你来种”“河南周口的老乡,你娘让你回家收玉米,地已经分好了,就等你回来”。
这些广播也不是瞎编的,《解放军前沿宣传档案》记载,广播内容都来自解放区的分地台账,连“某村某户分了多少地、地在哪”都准确。
有个河南籍士兵听到周口的一个村子分地时,当场就哭了,那是他老家,广播里说的地,就是他之前给地主种的那块。
国军高层发现不对劲后,开始管制通讯。按《国军战时通讯管制条例》,士兵的家书要先审查,提到分地的信会被直接扣下,还派督战队巡查,发现士兵听广播就抓。
可没用,士兵们有办法,有的把耳朵贴在地上听,有的互相传广播内容。督战队里也有想家的士兵,有时候听见广播,不仅不抓,还会偷偷跟身边人说:“我老家也分地了,我也想回去。”
1948年11月中旬,一个督战队的士兵集体脱离岗位,留下一张字条:我们回家种地了,不替你们卖命了。
这是第一次督战队倒戈,消息传开后国军阵地更乱了,连督战队都走了,谁还想打仗?
1948年11月20日夜,黄百韬兵团152师的两个营,悄悄收拾东西。他们把步枪整齐地码在战壕里,子弹放在旁边,连水壶都灌满了水,不是溃散,是故意留给后来人的。然后,300多个士兵排成队,朝着解放区的方向走。
天亮后,国军指挥官发现阵地空了,气得摔了望远镜。可他不知道,这些士兵心里想的不是军法,是家里的地,军法再严,能严过没地种、没饭吃?
这些士兵投诚时,没要别的,只问解放军:“能不能让我们回家种地?”解放军告诉他们:“打完仗,想回家的都能回,地还在等着你们。”
很多士兵当场就说:“要是需要,我们也能扛枪,保卫自己的地!”
据《淮海战役作战日志》记载,光11月20日到25日,就有5个营的国军士兵成建制投诚,其中80%的人说“因为家乡分地,不愿再为国民党打仗”。
淮海战役结束后,统计数据显示,国军投诚士兵高达17.7万人,其中30%明确表示“因家乡分地,决定倒戈”。
这些投诚的士兵,有的回家种了地,有的留在了解放军队伍里,他们打仗更勇猛,因为知道这次是为自己的地、自己的家打仗。
1949年全国解放后,解放区已经累计分给农民土地3亿多亩,1亿多农民拿到了土地证。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土地改革在全国推行,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那些曾经在战壕里迷茫的士兵,后来大多成了种地的农民。他们在自己的地里种麦子、玉米,看着孩子在田埂上跑,或许会想起1948年的冬天,那封改变命运的家书,那句“你家分地了”的广播,还有那场为土地放弃的战争。
来源:大嘴巴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