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行情的时候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家盯着AI算力、人形机器人忙得眼睛发红,却把“储能+电池”这两个曾经的新能源明星,丢在了“低位角落”里。但只要稍微扒一扒产业数据就会发现——这个“不起眼的角落”,正在攒着下一波增长的劲儿。今天咱们就把这盘“低位棋”拆透,
最近刷行情的时候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家盯着AI算力、人形机器人忙得眼睛发红,却把“储能+电池”这两个曾经的新能源明星,丢在了“低位角落”里。但只要稍微扒一扒产业数据就会发现——这个“不起眼的角落”,正在攒着下一波增长的劲儿。今天咱们就把这盘“低位棋”拆透,看看它到底值不值得你往自选里加。
1 先搞懂:这里的“低位”,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一看到“低位”就直接等同于“价格低”,但放在储能+电池的赛道里,这个词至少有三层专业含义:
其一,是估值低位。以wind储能指数成分股为例,2025年Q3板块平均动态PE约28倍,而2022年新能源车板块的高峰PE曾突破80倍;即便是对比自身,当前储能电池企业的估值也比2023年的高点回落了42%,已经回到了2021年产业爆发前的水平。
其二,是关注度低位。近30天的财经热点词云里,“储能”的出现频率仅为“AI算力”的15%,甚至低于“消费电子复苏”;机构研报的覆盖密度,也从2023年的每周12篇,降到了现在的每周3篇——市场的目光,确实暂时移开了。
其三,是产业阶段低位。如果把新能源赛道分成“概念炒作风口→产能扩张期→需求兑现期”,那么储能+电池现在正处在“产能出清尾声、需求启动初期”的衔接点:前两年的扩产潮已经过滤掉了低效产能,而下游的真实需求才刚刚进入放量阶段。
2 储能+电池:凭什么现在值得“翻牌”?
能让“低位”变成“机会”,核心是产业本身的“硬逻辑”没断——甚至比之前更扎实了。
第一重逻辑是政策的“强托底”。2025年Q2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2027年国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要达到60GW以上,而2024年底的实际装机仅28GW,意味着未来3年的复合增速要保持在30%以上;同时,地方层面的“储能配套强制要求”也在升级——比如广东要求新能源电站的储能配套比例从10%提至15%,山东则把工商业储能的度电补贴从0.1元提高到0.15元。
第二重逻辑是需求的“真放量”。这里的需求不是“预期”,是已经落地的数据:2024年国内户用储能装机量同比增长95%,核心是欧洲能源价格波动下的出口需求+国内农村电网升级的本土需求;工商业储能的装机增速更夸张——120%,因为全国23个省份的峰谷电价差已经扩大到0.8元/度以上,企业装储能的回本周期从5年缩短到了3年以内;而电网侧储能,仅2025年Q1的招标量就达到了2024年全年的60%。
第三重逻辑是技术的“补短板”。之前制约储能发展的“安全+成本”问题,现在有了实质性突破: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的循环寿命从3000次提升到了6000次,度电成本下降了18%;液流电池的商业化项目也从2023年的2个增加到2025年的11个,解决了长时储能的痛点——技术成熟度,已经能支撑需求的爆发了。
3 为什么它会落在“低位”?市场的“误解”在哪里?
既然逻辑这么硬,为什么储能+电池会沦落到“低位”?本质是市场的短期情绪,盖过了长期价值。
第一个误解是“产能过剩”。前两年储能电池的扩产潮确实猛,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低效产能(比如循环寿命不足3000次的小厂)已经退出了40%以上,头部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反而从2024年Q1的65%回升到了2025年Q3的82%——所谓的“过剩”,是落后产能的过剩,优质产能其实是紧平衡的。
第二个误解是“技术路线混乱”。有人纠结“锂电池vs液流电池”,有人担心“钠离子电池抢市场”,但实际产业里的逻辑很清晰:锂电池负责中短时储能(2-4小时),液流电池负责长时储能(8小时以上),钠离子电池则是低端场景的补充——不同技术路线是“互补”,不是“替代”,现在的路线分歧,反而说明产业在往多元化、成熟化走。
第三个误解是“新能源赛道降温”。很多人把储能+电池和“旧新能源”划等号,但实际上,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部件——不管是光伏、风电的消纳,还是电动车的充电网络,都离不开储能;它不是“过去式”,是新能源从“装机”转向“高效利用”的“现在式”。
4 低位里的“真机会”:不是所有标的都值得蹲
说“值得关注”,不代表闭着眼睛买——低位里的机会,得挑“有壁垒”的标的。
一类是储能电池的“技术型选手”。重点看“长循环+高安全”的企业:比如能做6000次循环磷酸铁锂电池的厂商,或者掌握“热失控抑制技术”的企业,这类标的能在电网侧、工商业储能的招标里拿到更高的溢价。
二类是储能系统的“集成能力者”。储能不是“堆电池”,而是“电池+BMS+PCS+温控”的系统工程——能把这些环节做集成、并能提供“全生命周期运维”的企业,利润率比单纯卖电池高20%以上,而且客户粘性更强。
三类是下游应用的“细分龙头”。比如户用储能里做“光储充一体化”的厂商,或者工商业储能里专注“数据中心储能”的企业——这些细分赛道的需求更精准,竞争也没那么激烈,反而容易跑出“小而美”的标的。
5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低位布局,拼的不是运气是耐心
最后想和大家聊点“投资心态”——低位布局储能+电池,其实像种一季庄稼:你得在别人嫌“土地荒”的时候播种,然后等它慢慢扎根、抽芽,而不是刚撒下种子就盼着收割。
市场里永远有“涨得快的热点”,但真正能赚到钱的,往往是那些能看懂“低位价值”的人——就像2019年的新能源车、2021年的光伏,都是在“不被关注的低位”里,攒够了爆发的力气。
投资这件事,从来不是比谁“踩点准”,而是比谁“看得远”。储能+电池现在的“冷”,是市场情绪的冷,不是产业逻辑的冷——等需求的春风吹过来的时候,那些提前站在低位的人,才能接住最厚的红利。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此文章不构成任何建议,只有交流讨论
其实投资和生活很像:那些暂时“不起眼”的坚持,那些别人不看好的选择,往往藏着最扎实的收获。不用羡慕别人手里“涨得快的标的”,守住自己看懂的逻辑,耐心等它开花——毕竟,所有的“厚积薄发”,都始于别人看不见的“低位蓄力”。
来源:清心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