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非常依赖阿里巴巴的千问模型。它非常好,而且速度快、成本低。”10月22日,Airbnb首席执行官Brian Chesky在媒体采访中坦言,尽管公司AI客服代理使用了13个不同的模型,但实际生产中大量依赖阿里巴巴的千问模型。
美国科技公司正在用脚投票,从OpenAI、Anthropic的闭源模型,转向来自中国的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
“我们非常依赖阿里巴巴的千问模型。它非常好,而且速度快、成本低。”10月22日,Airbnb首席执行官Brian Chesky在媒体采访中坦言,尽管公司AI客服代理使用了13个不同的模型,但实际生产中大量依赖阿里巴巴的千问模型。
与此同时,硅谷知名投资人查马斯·帕里哈皮蒂亚也直言不讳地表示,他创立的公司已在Groq上使用Kimi-K2模型,理由是“OpenAI和Anthropic的模型虽然挺好的,但太贵了”。
Airbnb的CEO布莱恩·切斯基公开表示,公司正“大量依赖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模型”,并直言“比OpenAI更好更便宜”。
他透露尽管Airbnb使用OpenAI的最新模型,但在实际生产中使用频率并不高,因为有更快、更便宜的模型可供选择。
Windsurf,这家国外头部的AI编程产品,近期上新了一个神秘模型,宣传是专门为速度和Agentic而设计。
然而这家土生土长的美国公司却被发现实际上使用了智谱GLM 4.6模型。
美国云服务平台Together AI则在今年7月就官宣部署Qwen-3-Coder,早早加入了使用中国大模型的行列。
02 大佬用脚投票硅谷顶级投资人查马斯·帕里哈皮蒂亚的“倒戈”具有特殊意义。这位身价据估算超过百亿美金的投资人,其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部洞察用户增长与商业本质的教科书。
他曾在2011年离开Facebook时,已拥有将平台用户数从4500万做到7亿的惊人战绩。
社交网络中经典的“你可能认识的人”(People You May Know)这一病毒式增长功能,正是他团队的杰作。
因此,当这样一位极度务实、在产品增长和资本回报上都追求极致的顶级捕手,公开选择用一个中国模型部分替代美国最前沿、品牌光环最强的模型时,这不再是个体偏好,而是一个强烈的市场信号。
中国大模型的吸引力已经从个别企业的尝试,渗透到了美国开发者生态的基础设施中。
一系列在美国开发者生态中举足轻重的平台和工具,都已悄然采取了行动。
其中主要包括:
Vercel:这家估值已达93亿美元的头部云端开发平台,已将Kimi K2的API集成进来,意味着全球数百万开发者可以直接、无缝地调用Kimi的能力。
Cursor:作为AI原生代码编辑器的明星产品,它直接与GitHub Copilot等巨头竞争。其对Kimi的集成,表明在最核心的开发者生产力场景中,Kimi已被视为一个具备足够竞争力的选项。
Perplexity、Genspark、Youware:这些广受好评的AI原生应用,覆盖了从搜索到知识管理等多个领域。
美国云服务平台Together AI在7月份宣布部署Qwen-3-Coder,而无服务器AI推理平台Featherless也在Kimi K2发布时即宣布支持其新模型。
这一趋势在权威报告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被誉为全球AI行业年度风向标的《State of AI Report 2025》,首次将“中国AI体系”从“外围追赶者”提升为“平行竞争者”。
报告明确指出:“在2025年,中国不再是追赶者——它正在开源AI和商业化部署方面设定节奏。”
报告在盘点年度最重要的技术进展时,仅列出了三个代表性的大模型:OpenAI的o1、以及中国的DeepSeek-v3系列和Kimi-K2系列。
这意味着,在全球AI的最高研究殿堂里,中国模型已经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席位。
性价比成为这一趋势的关键驱动力。企业在大规模部署AI功能时,越来越重视成本、响应速度与可扩展性。
以Qwen3-Coder为例,其在终端集成中展现出显著的成本优势。
与Claude Sonnet相比,Qwen3-Coder的输入单价仅为0.002元/1K tokens,输出单价为0.006元/1K tokens,远低于Claude Sonnet的0.015元/1K tokens输入单价和0.045元/1K tokens输出单价。
中国模型厂商也积极推出优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吸引力。
快手推出的AT-Coder-Air-V1注册赠送2000万token活动,智谱在1024程序员节期间推出的GLM Coding Plan包月套餐优惠,以及Kimi面向程序员的优惠方案等,都在降低开发者使用门槛。
06 从技术狂热到商业理性这一转变标志着全球AI应用正不可逆转地从“不计成本、只求最佳”的狂热探索期,进入了由商业理性主导的深水区。
在这个阶段,模型的“品牌”和“参数”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当Airbnb的AI客服工具使需要人工客服的用户减少15%,平均问题解决时间从近三小时缩短至六秒时,企业切实看到了AI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
全球AI竞争已演变为多维度竞赛,涉及效率、经济性和开发者赋能能力。
由“太贵了”引发的技术选型变化,可能推动更加多元化和竞争激烈的全球AI格局形成。
全球AI产业正在形成一种双极格局:美国在基础研究和前沿算法上保持领先,而中国则在开源模型能力和商业化落地上全面崛起。
《State of AI Report 2025》将中国AI体系从“外围追赶者”提升为“平行竞争者”。
报告指出,中国不再追随,而是在开源AI和商业化部署方面开始设定节奏。
一个“技术攻顶”与“应用共荣”双轨并行的AI世界格局,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来源:原点新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