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酒店那事儿您听说了吗?范女士凌晨在酒店看电视,屏幕上突然蹦出隔壁投来的色情片,她还津津有味地看了十分钟。这事要搁十年前,估计得闹到报警投诉,可现在呢?人家发个朋友圈说“血赚直播”,网友们在评论区乐成了一片。
当尴尬变成笑点,这届年轻人用段子精神重新定义了隐私的边界。
南京酒店那事儿您听说了吗?范女士凌晨在酒店看电视,屏幕上突然蹦出隔壁投来的色情片,她还津津有味地看了十分钟。这事要搁十年前,估计得闹到报警投诉,可现在呢?人家发个朋友圈说“血赚直播”,网友们在评论区乐成了一片。
“大哥没会员只能看十分钟”这条评论,愣是把一场隐私事故变成了全网段子狂欢。要我说,这届年轻人真是活明白了,知道较真儿没用,不如自个儿找乐子。
范女士后来接受采访时候说得特实在:“我知道投诉也没用,酒店处理起来麻烦,搞不好还得扯皮。”这话听着心酸,但确实是实话。
你说这事儿要真追究起来,酒店投屏系统确实有问题。那些连锁酒店用的还是老掉牙的自动连接协议,新客人一开电视,系统就傻乎乎地连上之前住客留下的设备缓存。房间电视型号都一样,MAC地址也挨得近,系统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高端酒店现在都改成扫码绑定了,中低端的还靠TV_2231这种名字认设备,出错能不多吗?文旅部去年就发过文件,说要加强隐私保护,可真正落实的酒店还不到三成。
但有意思的是,这次没人揪着酒店不放,也没人骂那个投错屏的“大哥”。大家反而齐心协力编起了段子,“连夜扛着电视跑路”这种梗,也就现在这帮年轻人能想得出来。
我琢磨着,这是因为大伙儿都习惯了。外卖送错餐能拍成段子,共享充电宝多扣钱也能上热搜,系统老出错,人就被逼出了这种幽默感。说到底,是一种无奈的智慧。
2023年杭州也有过类似的事儿,住客把恐怖片投到隔壁,对方直接报了警。2022年成都那对情侣更惨,误把私密对话投到会议室音响,当场就社会性死亡了。技术是一样的技术,结果却天差地别。
这次范女士的处理方式,代表了一种新思路:既然改变不了系统,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态。她把可能发生的尴尬,主动转化成了社交货币。
有个做心理学的朋友跟我说,这种“尴尬祛魅”现象特别值得研究。年轻人不是不重视隐私,而是选择用更轻松的方式应对技术失误带来的窘境。毕竟,在这个被摄像头包围的时代,完全避免“被围观”几乎是不可能的。
背后的现实更值得深思。2024年商务出行比前一年多了百分之十八,大家都爱投屏,酒店的设备却跟不上。前台没人会重置设备,清洁工也不知道要清蓝牙缓存,技术上能解决的问题,服务这一环就是没人管。
范女士那晚的选择,其实挺聪明的。她知道维权成本太高,效果还未必好,不如把这事儿当成一个乐子。网友们也心领神会,因为大家都明白,下次轮到自己,大概也会默默关掉电视,然后发个朋友圈调侃一下。
这种集体玩梗的现象,某种程度上成了年轻人的暗号。就像在说:“我懂你的尴尬,咱们一起笑过去就完了。”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现在的年轻人对“社会性死亡”这个词都快免疫了。谁还没在视频会议上出过丑?谁还没在工作群里发错过消息?经历得多了,脸皮自然就厚了。
我认识个90后姑娘,上次点外卖送错了餐,她没投诉,反而拍了个开箱视频,配上“今天盲盒开出了隔壁公司的午餐”的文案,点赞过了三万。她说:“生气也是吃这份,开心也是吃这份,干嘛不选个让自己舒服的方式?”
这话在理。当认真维权太耗费心力,把尴尬变成笑点,就成了这代人的生存智慧。不是底线降低了,而是大家学会了在荒诞中自处。
技术漏洞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被它气着。下次要是遇到类似的事儿,您是会选择投诉,还是加入这场段子狂欢呢?
来源:花丛中嬉戏蝴蝶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