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拥有上亿粉丝的国际短视频网红“无语哥”卡比·拉梅现身“中国瓷都”景德镇。在陶溪川夜市与“景漂”青年交流时,他掏出手机直播:“他们(可以)用3D打印技术做陶瓷首饰,但依然坚持手工雕刻,这就是传承的力量。”直播间吸引120万海外观众围观。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22期,总第945期),原题为《千年窑火照青春》。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朱雨诺 编辑覃柳笛
据统计,过去10年,景德镇新增人口13.6万,其中八成是年轻人,常年在此创业的群体中超五成是“90后”,一半以上来自省外乃至国外。
2025年7月6日,江西景德镇,游客在御窑博物馆参观游览
近日,拥有上亿粉丝的国际短视频网红“无语哥”卡比·拉梅现身“中国瓷都”景德镇。在陶溪川夜市与“景漂”青年交流时,他掏出手机直播:“他们(可以)用3D打印技术做陶瓷首饰,但依然坚持手工雕刻,这就是传承的力量。”直播间吸引120万海外观众围观。
有网友留言:“这里的年轻人能把泥巴玩出花!”从世界各地奔赴而来的年轻创客在此扎根生长。据统计,过去10年,景德镇新增人口13.6万,其中八成是年轻人,常年在此创业的群体中超五成是“90后”,一半以上来自省外乃至国外。
千年窑火不熄,青春浪潮已至。老瓷都的年轻态,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更新、陶瓷产品的破圈,更是一代年轻人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实现梦想的生动写照。
老厂新生
晨曦微露,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红砖建筑群在柔和的光线中渐渐苏醒。一栋栋包豪斯厂房的锯齿状屋顶被晨光勾勒出明亮金边,玻璃幕墙映出游客和艺术家们来往穿梭的身影。
这片曾经的工业厂房区,如今已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地标。街区道路两侧,传统陶瓷工作室与当代艺术空间比邻而居,老窑址改造的展厅里陈列着先锋艺术作品,构成一幅新旧交融的生动图景。
这里原是一家创建于上世纪中期的国营瓷厂。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瓷厂逐渐衰落。2013年,一场以保护工业遗产为初衷的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沉寂多年的厂区迎来了新生——老厂房砖墙被精心修复,斑驳痕迹得以保留;废弃窑炉经过加固,成为独特的景观装置;昔日的成型车间变身创意工作室,吸引着年轻创作者入驻。
新加坡“城市规划之父”刘太格对陶溪川的评价是“亲切、精致、浪漫”。2024年,陶溪川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已然成为备受青睐的新旅游目的地。
与陶溪川相隔5公里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窑砖铺就的里弄深巷散发着古老气息、青砖黛瓦的古建民居静静伫立,似在诉说光阴的故事……漫步其间,仿佛踏入一条时光长廊。
“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历史上的陶阳里,一直是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中心。为留住历史文脉、城市记忆,2019年,当地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原则,正式启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在对街区物理空间进行活态保护的同时,功能和业态同步有机更新,大量特色商铺入驻,实现了老城区向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的转型。
50米高的老窑址高烟囱与现代风格的玻璃房相互嵌合,一家名为“菁咖啡”的咖啡馆,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
“我第一次见到用盖碗盛拿铁,用陶瓷杯装冷萃。”店里新颖的瓷具让来自福建的谢女士眼前一亮。她给自己点了一杯招牌陈皮话梅冷萃,坐在二楼的露台,以身后有上百年历史的明清窑址为背景拍照纪念,为旅途留下美丽瞬间。
咖啡馆墙面用上世纪60年代的窑砖砌成,一楼地板采用玻璃设计,低头可见老管道与旧砖石。“我希望游客在咖啡馆里能有‘走过历史’的感觉。”咖啡馆主理人王富贵以陶瓷文化为灵感,巧妙地将传统陶瓷茶具与现代咖啡文化相结合,让顾客在品味饮品的同时,感受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从陶溪川到陶阳里,从老厂房到新业态,景德镇正以“瓷”为基底,嫁接新场景。“景德镇通过创造性方式激活了工业遗产和传统陶瓷文化,将其融入城市生活,形成独特的‘景德镇范儿’。”参与陶溪川项目改造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表示。
瓷韵新声
每周五晚,陶溪川的创意集市上,上百个摊位亮起盏盏灯火,串起了这座城市的热闹。年轻摊主们将货品一一摆出,来往的游客不时停下脚步,欣赏把玩着充满创意的陶瓷作品。
“我做的是‘可穿戴的陶瓷’。”摊主杨帆拿起一只陶瓷蝴蝶耳环,“陶瓷轻、润,佩戴时有凉意,很受年轻人喜欢。”隔壁摊位上,陶瓷香薰杯散发着木质调香气,陶瓷音箱播放着轻音乐。
在这里,瓷器早已跳出“杯盘碗碟”的传统印象,陶瓷首饰、香薰蜡烛、音箱、加湿器、夜灯等各类时尚单品一应俱全……“我们不只是卖陶瓷,更是卖一种生活方式。”杨帆说。
张嘴吐舌,花眼圆睁,曲项向天……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内,名为“岁岁鸭”的瓷器成了新晋网红。这对已经500多岁的素三彩鸭形香薰本是为皇家烧制的贡品,如今复原展出后,不少游客专程赶来一睹为快。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素三彩鸭形香薰”
比瓷器展品本身更受欢迎的,是馆内“岁岁鸭”IP的文创摊位。“我要冰箱贴!”“手提包好看!”摊位前的游客络绎不绝。自从拥有了专属卡通形象,“岁岁鸭”IP衍生文创产品今年以来营收已超千万元。
“岁岁鸭”文创品(受访者/供图)
“一些年轻人或许从‘岁岁鸭’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表示,“通过文创设计,我们拉近了当代年轻人和数百年前瓷器的距离,并让他们与之产生共鸣。”
这股“年轻化”浪潮,也影响着当地的陶瓷企业。在景德镇辰天陶瓷的展厅里,一款头戴皇冠、眼神傲娇、琉璃质感眼眸的陶瓷玩偶格外吸睛。“这款Molly玩偶采用景德镇陶瓷传统的扒花工艺,加上粉白配色,既具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感。”总经理许婉介绍,这是潮玩品牌泡泡玛特与景德镇瓷企的首次联名,也是用陶瓷做大型潮玩的行业突破。
由于Molly“头重脚轻”,高温烧制时极易塌陷,辰天历经两年打样,制作20多个样品,量产2000个,成品率仅为10%。最终,产品上线即售罄,受到了行业内外认可。
“陶瓷不是‘老古董’,它能成为新文化、新潮流的载体,让古老的景德镇和陶瓷以一种现代潮流的方式回归大众视野。”在许婉看来,和潮玩的合作只是起点,“在电影、游戏、展会、赛事等领域,陶瓷都有无限可能。”今年暑期,辰天与热门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合作,创新推出国风非遗陶瓷盲盒系列。以陶瓷为载体,银幕里的浪浪山“打工妖”天团,从光影世界跃入大众生活。
在雨秋陶瓷的3D打印车间内,65台机器正在“打印”陶瓷花瓶。负责人洪子宇说,3D打印让陶瓷器型更自由、纹路更精细,“传统工艺做不到的弧度、镂空,我们可以实现”。这些花瓶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南非,成为海外家居市场新宠,年销售额近800万元。
从市集创意小物到博物馆“活”起来的文物,再到工厂里的潮玩与科技陶瓷,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景德镇陶瓷正在逐步破圈——它不再只是盛物的器皿,也不仅是传统工艺的传承,更在与科技、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慢慢实现从“容器”到“生活方式”的升华。
青春筑梦
六年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北京姑娘侯玥,放弃稳定优渥的生活,在周围的不解声中一路南下,来到景德镇。
吸引侯玥的并非小城的悠闲和安逸,相反,是这座城市迸发出的勃勃生机。
“景德镇商业体系完善、活动密集,能催生年轻人的市场消费行为,甚至成为潮流风向标,给了我们这些手艺人很好的商业机会。”在景德镇的这些年,侯玥从摆摊做起,凭借作品和创意,吸引了稳定的客户和广泛的消费群体,和丈夫共同经营起了凡汝陶艺设计公司,陶瓷作品也屡屡获奖。
让侯玥决定在景德镇扎根的是这座城市带给年轻人的获得感。“在这里,我的作品能被看见、被认可,‘被手艺养活’让我心里很踏实。”
这份获得感离不开景德镇为年轻人提供的开放环境和扶持政策:每逢周末夜晚,陶溪川文创街区的主干道全留给年轻人摆摊;四栋青年公寓能容纳上千人,30平方米房间月租金仅几百元……最初,这里只有55名年轻创客,而今已孵化出3.1万个创业工作室。
这份开放也面向全世界。三年前,“90后”西班牙陶艺家乔曼来到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开办自己的工作室。刚开始,他曾担心语言不通、环境陌生、无法融入当地。但令乔曼没想到的是,从制模到手绘再到烧制技艺,景德镇的老师傅们都倾囊相授。“景德镇陶瓷工匠讲究分工协作,最可贵的是每道工序都向外来者开放。只要有创意,不愁没人帮你实现。”
2025年5月,西班牙陶艺家乔曼展示他的陶瓷作品
像乔曼一样的“洋景漂”不在少数。高峰时,全球5000多名陶艺家、设计师、手艺人如候鸟般栖居于此,共同奔赴诗意远方。
景德镇因瓷闻名,过去,很多年轻人因瓷而来;而现在,更多年轻人在这座城市找到了超越陶瓷的广阔天地。
晚上7时左右,在陶溪川文创街区,常有一群“00后”的年轻人弹奏乐器、跳舞唱歌。这支由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学生组成的“分贝路演团”,是街区的“当家花旦”,每场演出吸引线上线下约10万人次观看。
“景德镇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这里的土壤不仅滋养着静态的陶瓷文化,也能给我们这种动态的文化提供充足养分。”分贝路演团成员李奇说。
这些年轻人不仅在景德镇实现了个人价值,同时也在反哺这座城市。许多“景漂”自发组织起公益教学,为当地孩子开设陶瓷体验课;有的利用社交媒体,向世界传播景德镇的文化魅力;还有的参与社区营造,帮助老居民改造传统民居。这种“来了就是景德镇人”的归属感,让这座城市始终保持着活力与温度。
“一个城市是否有活力,就在于能否抓住年轻人。”曾经开发了陶溪川的刘子力说。如今的景德镇不再只是一座古老瓷都,它越来越有“年轻态”,成为了一个由青年书写、由创新驱动、由多元业态支撑的“青春实验场”。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