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东的戈壁与绿洲之间,一个国土面积不足2.3万平方公里、人口仅千万的蕞尔小国——以色列,正以远超其体量的蛮横,将加沙地带拖入无尽的苦难深渊。以色列的战机持续掠过加沙上空,炸弹撕裂医院的白墙、摧毁学校的门窗,无数巴勒斯坦平民在断水断粮的绝境中挣扎。即便联合国安
在中东的戈壁与绿洲之间,一个国土面积不足2.3万平方公里、人口仅千万的蕞尔小国——以色列,正以远超其体量的蛮横,将加沙地带拖入无尽的苦难深渊。以色列的战机持续掠过加沙上空,炸弹撕裂医院的白墙、摧毁学校的门窗,无数巴勒斯坦平民在断水断粮的绝境中挣扎。即便联合国安理会多次通过停火决议,即便全球数十亿人发出正义谴责,这个被西方精心“喂养”的小国,依然无视国际法准则,将“强权即真理”的逻辑演绎到极致。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三重枷锁的层层叠加,让中东的和平迟迟未至,也让国际秩序的基石遭遇严峻挑战。 以色列的“底气”,从根源上来自美国与西方世界的无底线纵容。自1948年建国以来,美国便将以色列视作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支点”,累计提供超3000亿美元军事与经济援助,仅2023年就追加143亿美元军援,相当于以色列全年GDP的4%。
在联合国舞台上,美国更是多次动用否决权,为以色列的侵略行为“保驾护航”:当以色列轰炸加沙平民区造成大量伤亡时,美国宣称“以色列有权自卫”;当国际社会要求调查以色列违反《日内瓦公约》的行为时,西方媒体集体沉默,甚至将巴勒斯坦抵抗力量污名化为“恐怖组织”。这种赤裸裸的双重标准,让以色列更加有恃无恐:它清楚,只要抱住美国的“大腿”,再出格的行为也能被“合理化”,再强烈的国际谴责也掀不起实质波澜。
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分裂与不团结,更给了这个蕞尔小国可乘之机。历史上,阿拉伯世界曾因领土争端、教派分歧陷入内耗,五次中东战争中,各国难以形成统一战线。如今,部分阿拉伯国家在西方施压与利益诱惑下,与以色列签署“ Abraham协议”实现“建交”,在加沙危机中保持“中立”姿态,让巴勒斯坦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当以色列的坦克碾过约旦河西岸的橄榄树时,阿拉伯国家的抗议多停留在口头声明,缺乏实质性的军事、经济支持;当加沙平民面临“人道主义灾难”时,部分国家的援助物资因以色列封锁难以送达。这种“各自为战”的状态,让以色列得以“分而治之”,一步步蚕食巴勒斯坦领土,将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一个蕞尔小国,竟凭着外部支持与地区分裂,成为中东乱局的“搅局者”。 而以色列自身奉行的“极端利己主义”,则是其横行霸道的内在根源。从“贝京主义”的扩张思想,到如今对加沙实施的“集体惩罚”,以色列始终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其他民族的生存权之上。
它无视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号决议中“撤出1967年占领的领土”的核心要求,持续在约旦河西岸修建定居点,截至2024年,非法定居点已容纳超70万以色列人,侵占巴勒斯坦近40%的土地;它拒绝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在教育、就业、医疗等领域对巴勒斯坦人实施系统性歧视,将加沙地带变成“露天监狱”,230万居民中70%依赖人道主义援助生存。这种以“犹太民族至上”为核心的价值观,让以色列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也让它与周边国家的矛盾不断激化——它以为靠武力能换来“安全”,却不知每一次轰炸、每一次驱逐,都在为未来的冲突埋下更深的隐患。
更令人痛心的是,国内部分人被西方舆论洗脑,甚至收受利益,公然为这个蕞尔小国的侵略行为站台。他们无视加沙医院里死去的儿童、废墟中哭泣的母亲,却将以色列的暴行美化成“反击恐怖主义”;他们无视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的痛苦,却对抵抗力量肆意抹黑,称其“破坏和平进程”。这种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的行为,不仅背离了人类良知,更辜负了中国始终秉持的客观公正立场。中国一直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民族权利,呼吁以“两国方案”解决巴以问题,而这些人的言论,无疑是对正义的亵渎,对苦难的漠视。
历史早已证明,靠霸权庇护、靠武力压迫的政权,终将被正义的力量推翻;靠分裂邻国、靠掠夺领土的国家,即便一时横行,也终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如今,全球范围内的“反以浪潮”持续高涨,从欧洲街头到拉美广场,无数人举着“Free Palestine”的标语,用脚步丈量正义的距离;阿拉伯世界的年轻人正从分裂的阴影里走出,通过社交媒体串联,呼吁各国放下分歧、共援巴勒斯坦;美国国内对以色列的质疑声也不断升温,部分议员公开呼吁停止对以军援。这些变化都在预示:以色列的“好日子”终将走到尽头,一个蕞尔小国的横行,不可能永远持续。
加沙的每一粒尘土,都在诉说着苦难;巴勒斯坦儿童的每一滴眼泪,都在叩问着良知。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炮火停止,废墟重建,巴勒斯坦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呼吸,中东能迎来真正的和平与稳定。而那些为以色列横行张目的人,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被世人唾弃;这个靠着霸权纵容、地区分裂而横行的蕞尔小国,也终将为自己的暴行付出代价,在历史的公正判决中,收起所有的蛮横与嚣张。
来源:谷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