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0斤稻米提炼的人血清白蛋白,相当于5升血浆的含量!”2025年10月,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一瓶瓶标注“奥福民®”的注射液下线,标志着全球首个水稻源重组人白蛋白正式投入临床应用。这则看似科幻的消息,背后是中国科研团队近20年的攻坚
“50斤稻米提炼的人血清白蛋白,相当于5升血浆的含量!”2025年10月,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一瓶瓶标注“奥福民®”的注射液下线,标志着全球首个水稻源重组人白蛋白正式投入临床应用。这则看似科幻的消息,背后是中国科研团队近20年的攻坚突破——他们成功让水稻种子变身“微型制药工厂”,攻克了植物源药物表达量低、提纯难的世界级难题,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开辟了全新路径。
一、百年困局:救命药为何“一药难求”
人血清白蛋白被临床称为“黄金救命药”,在肝硬化腹水引流、严重烧伤救治、大型手术围术期等场景中,是维系患者生命体征的关键防线。但百年来,这种药物的生产始终被两大难题桎梏。
供应端长期面临“血荒”压力。传统工艺完全依赖人类血浆提取,而我国每年血浆采集量有限,且69%的人血清白蛋白依赖进口,200万急需用药的患者常陷入“等药救命”的困境。更隐蔽的风险藏在安全领域:血浆来源复杂,存在乙肝、艾滋等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潜在威胁,即便经过严格筛查,仍无法实现绝对零风险。
对患者而言,高昂的成本同样难以承受。一瓶50克装的传统人血清白蛋白售价约400元,肝硬化患者每月用药支出近万元,许多普通家庭因此陷入“治病贵”的绝境。破解这一困局,亟需一种能摆脱血浆依赖、实现安全规模化生产的全新技术路径。
二、水稻密码:为何使它成为“制药工厂”
“让水稻产药,不是简单的基因植入,而是要打造一套精准可控的生物制造体系。”禾元生物创始人杨代常教授的这句话,道破了技术核心。团队最终选择水稻作为“生物反应器”,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与技术可行性。
安全性是首要考量。作为人类食用数千年的主食,水稻胚乳不含过敏原,且属于自花授粉植物,不会像玉米那样存在基因漂移的生物安全隐患 。更关键的是,水稻胚乳与胚结构分离,通过特定“启动子”技术,可让目标蛋白仅在胚乳中表达,从源头避免了植株其他部位的杂质污染,这是大豆、烟草等植物无法比拟的优势。
生产效率的突破则颠覆了行业认知。国际上传统植物制药技术每公斤组织仅能提取毫克级蛋白,而禾元团队研发的Oryz^{HiExp}技术平台,将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表达量提升至每公斤糙米30克,是早期技术的数千倍 。这种高效表达能力,让水稻成为名副其实的“行走的药仓”——每亩稻田产出的药物相当于520人献血的总量,彻底解决了规模化难题。
成本控制更是凸显优势。水稻种子成熟后可常温储存3-5年,蛋白活性不受影响,且提纯工艺极为简便:利用储藏蛋白不溶于水的特性,简单几步即可实现70%纯度的初步分离,后续三步工艺就能达到99.99%的医药级别纯度,成本远低于仓鼠细胞、酵母等传统生物制造体系 。
三、二十年攻坚:从实验室到救命药的跨越
2006年,从海外学成归国的杨代常教授创立禾元生物,彼时植物源生物医药在全球尚属空白领域。这条攻坚之路,布满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考验。
最初的核心难题是“蛋白留不住、提不出”。团队耗时8年筛选出专属“启动子”,如同给目标蛋白装上“定向导航”,确保其只在胚乳中合成并储存在“蛋白体”保护罩中,避免被酶解破坏 。在纯化技术上,他们建立了国际首创的Oryz^{Pur}平台,攻克了植物蛋白分离中的杂蛋白干扰问题,最终实现了医药级纯度的稳定产出。
临床试验阶段的抉择更显科研担当。为验证药物安全性,杨代常教授毅然成为全球首位注射水稻源重组人白蛋白的受试者。“作为研发者,我必须对患者负责。”这份底气,支撑着团队完成了长达8年的临床研究,300多位患者的试用数据显示,该药物在安全性与疗效上均不逊于传统血浆来源产品。
2025年7月,国家药监局的批准文号终于送达——这款全球首创的水稻源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正式上市,从实验室到病床,团队用近20年时间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
四、产业革命:不止于一款药的改变
“稻米产药”的意义,早已超越单一药物的创新,正在引发生物医药产业的连锁变革。
在供应安全层面,这一技术彻底打破了我国对进口人血清白蛋白的依赖。禾元生物已建成年产120吨的智能化生产线,正在推进的规模化基地投产后,可年产1200万支注射液,从根本上化解“血荒”风险。更重要的是,该技术平台已实现多产品布局,重组人乳铁蛋白、抗胰蛋白酶等十余种产品已进入研发管线,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体外诊断等领域 。
对患者而言,最直接的受益是药价的降低。杨代常教授明确表示,规模化生产后,水稻源白蛋白价格将大幅下调,有望让这款“黄金救命药”变成普通家庭能用得起的“普惠药”。这不仅精准回应了“健康中国”战略中解决“看病贵”的诉求,更彰显了技术创新的民生温度。
在全球竞争格局中,中国正从“跟跑者”变为“规则制定者”。目前该产品已启动美国FDA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首个走向世界的植物源创新药。正如业内专家所言,这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成果,为中国生物制药开辟了一条“源于农业、高于农业”的独特路径。
结语:一粒米里的科技力量
从解决“吃饱饭”到助力“吃好药”,水稻的使命在科技赋能下完成了历史性跨越。武汉企业的这一突破,不仅攻克了世界级难题,更证明了中国原创科技的硬实力——它用最朴素的作物承载最尖端的技术,用近二十年的坚守诠释“科技为民”的初心。
当第一瓶水稻源白蛋白注入患者体内,改变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更是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这粒承载着希望的稻米,正在书写中国智造的新传奇,也让世界看到:真正的科技奇迹,永远扎根于解决民生痛点的土壤之中。
来源:小康科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