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0日晚间,江苏银行2025年三季报正式披露,一组亮眼数据勾勒出城商行龙头的稳健姿态: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71.83亿元,同比增长7.83%;归母净利润305.83亿元,同比增长8.32%;不良贷款率降至0.84%的历史新低,拨备覆盖率维持在322.62%
10月30日晚间,江苏银行2025年三季报正式披露,一组亮眼数据勾勒出城商行龙头的稳健姿态: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71.83亿元,同比增长7.83%;归母净利润305.83亿元,同比增长8.32%;不良贷款率降至0.84%的历史新低,拨备覆盖率维持在322.62%的高位。
然而资本市场却给出了相悖的反应。截至10月30日收盘,江苏银行股价报10.55元,当日仅微涨0.29%,近5个交易日累计下跌4.00%,主力资金净流出达1.49亿元。这份"业绩优等生"的答卷,为何未能换来股价的正向反馈?这种基本面与市场情绪的背离,折射出城商行发展中的多重矛盾。
一、三季报透视:城商行龙头的"三重护城河"
江苏银行的这份财报,实则展现了优质城商行在行业承压期的经营智慧,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规模、效益与资产质量的精准平衡上。
在规模扩张方面,该行持续巩固城商行"一哥"地位,总资产规模攀升至4.93万亿元,较年初激增24.68%,在城商行中保持绝对领先。这种扩张并非粗放式增长,而是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零售AUM(管理客户总资产)突破1.6万亿元,新增近2000亿元,子公司苏银理财产品规模超8000亿元,两项指标均稳居城商行首位,彰显了零售业务的强劲拉力。
效益表现上,在"低利率、低息差、低增长"的行业大环境下,江苏银行走出了差异化路径。其1.78%的净息差显著高于1.42%的行业平均水平,带动利息净收入达498.6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9.61%,成为营收增长的核心引擎。这一成绩背后,是该行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的长期积累。
资产质量更堪称行业标杆。0.84%的不良贷款率不仅创下历史最优,在总资产超4万亿元的上市银行中也处于领先阵营,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指标已连续9年保持下降趋势,印证了风控体系的有效性。322.62%的拨备覆盖率,则为应对潜在风险筑起了坚实缓冲垫。
二、股价承压:三重因素引发市场担忧
与扎实财报形成反差的股价表现,本质是市场短期情绪与长期价值的博弈,具体可归结为板块环境、自身压力与行业顾虑三大诱因。
银行板块整体承压构成了外部环境。10月29日,申万银行板块单日回调约2%,跌幅居各板块前列。这一调整源于双重资金面冲击:一方面,浦发转债到期后部分转股资金集中抛盘,形成短期供给压力;另一方面,成都银行三季报业绩及拨备表现不及预期,引发机构对城商行板块的连锁担忧,江苏银行虽基本面稳健也难独善其身 。
资本充足率不足则是最核心的内生压力。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仅为8.49%,在A股17家城商行中垫底,大幅低于10.93%的行业平均水平。尽管上半年已发行300亿元永续债"补血",但24.68%的资产规模增速持续消耗资本,使得市场对其后续扩张能力和资本补充节奏产生疑虑。这种"扩张-耗资-再融资"的循环,成为压制估值的重要因素。
资产质量的"信任缺口"进一步加剧了市场谨慎情绪。尽管不良率连续9年下降,但这一成绩伴随着高强度的不良核销——2022年至2024年累计核销转出不良金额超500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实际较2024年末增长16.33亿元,这让部分投资者对资产质量的真实韧性产生担忧,毕竟在房地产调整与地方债务化解的背景下,银行资产质量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三、战略破局:政策赛道与场景创新的双重布局
面对短期压力,江苏银行的长期战略布局已显现出差异化优势,为基本面的持续稳健奠定基础。
在政策导向的"五篇大文章"领域,该行已形成显著先发优势。截至9月末,对公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6.26%,其中制造业贷款3606亿元(+18.90%)、基础设施贷款6912亿元(+31%)、绿色融资规模突破7200亿元(+32.1%)。这些数据表明,江苏银行正主动优化信贷结构,将资源向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政策支持领域倾斜,既契合经济转型方向,也为业务增长打开了新空间。
场景金融创新则成为获客留客的"利器"。冠名"苏超"足球联赛的实践颇具代表性,通过"金融+体育"模式推出"跟着苏超去狂欢"系列活动,发放消费券超亿元,形成"赛事引流-消费留量-经济增量"的良性循环。这种将金融服务嵌入生活场景的做法,不仅提升了品牌影响力,更实现了业务拓展与用户体验的双赢。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该行采用的智能风控模型已实现合同质检效率提升50%,科技赋能正成为运营效率优化的重要支撑。
四、估值迷思:破净之下的价值分歧
当前江苏银行的估值水平,折射出市场对城商行板块的复杂心态。截至10月30日,其市盈率仅5.66倍,市净率0.76倍,不仅低于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龙头,也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处于典型的"破净"状态。
从估值逻辑看,这种低估既有行业共性因素,也有个体差异影响。就行业而言,银行股长期破净的核心在于市场对盈利能力与资产质量的担忧——净息差收窄压制盈利空间,潜在风险让投资者对净资产打了"折扣"。但江苏银行的高股息率提供了一定安全垫,最近3年股息率分别达6.73%、7.03%和5.30%,当前接近5%的股息率在利率下行环境中颇具吸引力,有望吸引社保、养老等长期资金关注。
机构的态度则更为乐观。多家机构预测,2025-2027年江苏银行净利润年均增速有望维持在8%以上,综合目标价达13.27元,较当前价格存在26.14%的上涨空间。这种预期与股价的反差,本质是短期波动与长期价值的错配——市场当前更关注资本压力与资产质量隐忧,而机构则看好其战略布局与业绩韧性的长期兑现。
结语:基本面与市场情绪的再平衡
江苏银行的"业绩-股价"反差,本质是银行股投资逻辑中短期扰动与长期价值的博弈。短期来看,板块资金面压力、资本充足率约束与资产质量疑虑仍将压制股价表现;但从长期视角,领先同业的息差水平、持续优化的资产结构、政策契合的战略布局,以及偏低的估值与稳定的股息率,构成了其价值支撑的核心要素。
对于市场而言,这种背离或许正是观察银行股估值逻辑变化的窗口——当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质量比拼",那些能在资产质量、盈利效率与战略布局上形成差异化优势的银行,终将实现基本面与估值的再平衡。而江苏银行的后续表现,无疑将为城商行板块的价值重估提供重要参照。
来源:返璞归真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