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小时的凝视:电视、泪水与诗句中的肯尼迪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9:11 1

摘要:那一天的震惊至今仍让人心悸。五十五年前的那个十一月,美国陷入了无法言说的悲痛——总统约翰·F·肯尼迪被暗杀。几乎一夜之间,全国化作一个泪水的剧场:严厉的教师在走廊里失声痛哭,邮差遇到一排排泣不成声的主妇,人们围在家电店橱窗前,盯着电视机里源源不断的报道。到那个

那一天的震惊至今仍让人心悸。五十五年前的那个十一月,美国陷入了无法言说的悲痛——总统约翰·F·肯尼迪被暗杀。几乎一夜之间,全国化作一个泪水的剧场:严厉的教师在走廊里失声痛哭,邮差遇到一排排泣不成声的主妇,人们围在家电店橱窗前,盯着电视机里源源不断的报道。到那个漫长周末结束时,超过一百万人亲身参与告别仪式,而数以千万计的美国人,则通过电视共享同一个悲恸的屋檐。

当枪声在达拉斯迪利广场回荡消散,这场谋杀让整个国家陷入眩晕。政治立场、阶层、地域的界限都暂时模糊,悲伤成为唯一的共同语言。

在总统遇刺后的数周里,美国的报纸上陆续刊登诗歌。1964年,编辑欧文·格莱克斯与保罗·施瓦伯编成诗集《诗与权力》,次年录制为同名诗歌专辑,由史密森民俗档案馆保存。那是一个国家用诗记录心碎的时刻。

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在专辑序言中写道,肯尼迪深信艺术是文明的灵魂,而他本人也以艺术家的敏感看待国家的命运。诗人们用文字回应这一信念,用节奏和隐喻去承受现实无法言表的痛。正如他所说:“这些诗揭示了一个有力量的人如何深刻影响他的时代。”

诗人查尔斯·赖特在《1963年11月22日》中写下了那天清晨的空洞寂静——冷阳慢升、街道整齐而失色、城市在旗帜下等待。夏娜·布洛赫的《电讯》捕捉了广播中不断重复的噪音:“死亡。死亡。所有电台听起来都一样。那静电是我们的种子。”这些短促的诗句如同子弹反复穿透空气,回荡在每一个客厅。

肯尼迪是第一个举行电视直播记者会的总统,他聪明、机智、形象亲切。正因如此,他的离去让数以千万计的观众感到失去了家中的一员。盖洛普民调显示,他以70.1%的平均支持率至今仍高居历届总统榜首。学者排名中,他也是唯一任期未满却进入前十的总统。

那周末的景象早已烙进国家的集体记忆:无骑士的战马、低沉的鼓点、坚毅的寡妇、敬礼的幼子。电视直播中,刺杀者奥斯瓦尔德被杰克·鲁比当场枪杀,这一幕令全国再次陷入震惊。即便是他的政治对手,在那一刻也无从欢喜。诗人辛西娅·奥齐克在《阿克顿勋爵脚注》中写道:“死亡,对人类的虔诚多么无关紧要。死亡,那匹黑暗的马。”

理查德·奥康奈尔的《无骑士之马》写下丧礼的画面:“在低沉的鼓声之上,年轻士兵高声告诉白马要放慢脚步,在你的寡妇和孩子面前行进。”

当“空军一号”载着遗体与杰奎琳·肯尼迪抵达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时,现场的悲恸远超礼仪本身。成千上万普通民众在夜色中默立,甚至在凌晨送行的车队旁,穿牛仔服的男人、加油站的员工都脱帽肃立。这个“幽灵般的车队”延伸到白宫门前,成了民间对国家悲剧最朴素的注脚。

第二天,白宫陷入阴沉的忙碌。新总统林登·约翰逊正接过权力,一个粗犷、务实的德克萨斯人取代了年轻而优雅的波士顿人。周日的华盛顿,三十万人涌上街头,目送灵柩进入国会大厦;接下来二十五万人排队十小时瞻仰遗体。周一早晨,五千人被拒之门外,准备为葬礼让路。

诗人戴维·伊格纳托在《安息日前》写下失落的祈祷:“你一再告诉我们,我们不是为死而生;可心灵已钝化,因为那人已在星期五死去,在世界重生的安息日前。”

葬礼当天,百万人列队街头,法国总统戴高乐、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等各国元首步行在寡妇与家人之后,送别灵柩。诗人威廉·巴特勒在《1963年11月25日》中写道:“鼓声,鼓声,我也已死。我无魂,只将头枕在他的灵魂上,停息。”

电视镜头让全国的客厅变成礼堂。尼尔森统计,美国每个家庭平均收看与刺杀相关节目超过31小时。对许多孩子来说,那是他们生命中第一次参加葬礼。甚至成人,也第一次聆听拉丁语的天主教弥撒,为这位美国史上首位天主教总统送行。

约翰·贝里曼的《正式挽歌》爆发出愤怒与绝望:“谋杀接着谋杀……他们不是为掠夺,而是为原则——这才最糟。”诗歌中夹杂的恐惧与困惑,映照出那个时代的裂痕。

史密森民俗档案馆的策展人杰夫·普莱斯指出,《诗与权力》正契合“记录之声”的宗旨。其创办者摩西·阿施希望用录音保存社会的真实回响,而不仅仅是音乐。这些诗歌的朗读声成为历史的文献,也是一种情感的见证。

半个世纪过去,《诗与权力》里的诗句依旧刺痛人心。自那场暗杀以来,美国人对政府的信任急剧滑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2017年只有3%的人认为政府“几乎总能做对的事”,而1964年这一数字高达77%。在那个痛失领袖的年代,人们紧紧依附着政府的象征,以哀悼维系秩序,以诗歌疗愈创伤。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见尘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