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新增10万家!台球厅为啥能成年轻人根据地?背后原因让人意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9:06 1

摘要:从一块钱一小时的平民消遣,到助教费每分钟高达2.5元的高端消费,台球这项运动在国内的发展轨迹充满起伏。

从街头巷尾用板凳支起的露天球桌,到如今扫码就能开台的智能球房。

从一块钱一小时的平民消遣,到助教费每分钟高达2.5元的高端消费,台球这项运动在国内的发展轨迹充满起伏。

近年来,它再度迎来爆发式增长,相关企业数量、市场规模、参与人数均创下新高,但美女助教引发的灰色交易、加盟市场的虚假宣传等问题也随之凸显。

台球传入中国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最初作为上层阶级的娱乐方式存在,与普通民众几乎隔绝。

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始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发展浪潮。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娱乐需求逐渐释放,台球凭借低成本、易操作的特点迅速普及。

那时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简易球桌,一块钱就能玩一小时的价格,让它成为当时最热门的休闲项目之一。

1986年中国台球协会成立,进一步推动这项运动规范化,1988年《人民日报》曾报道,某不到10公里的路段上,露天台球桌就超过200台,足见当时的火爆程度。

2005年前后,台球行业迎来第二次浪潮。

这一年,18岁的丁俊晖在北京大学生体育馆夺得中国公开赛冠军,中央电视台直播吸引1.1亿观众观看。

同期九球天后潘晓婷在国内赛事中保持不败纪录,成为行业标志性人物。

两位运动员的成功,让台球从街头娱乐升级为职业运动,体校、俱乐部陆续开设台球专业,资本也首次关注到这一领域,2005年国内台球相关企业数量达到3.4万家。

好景不长,随后电竞产业崛起,DOTA、英雄联盟等游戏抢走大量年轻群体,加上KTV、网吧等娱乐项目的竞争,台球行业逐渐陷入沉寂。

2020年之后,台球行业开启第三次爆发。

据天眼查数据,2024年国内新增台球相关企业接近14万家,2025年前十个月新增10万家。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台球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爱好者数量超过2.1亿人,年增长率高达180%。

与前两次不同,这次爆发不再是草根式增长,是资本推动下的规模化升级,红杉资本、高瓴等机构纷纷投资台球帮、智慧球房等项目。

单笔融资最高达2亿元,智能球房、自助运营模式成为行业主流。

台球行业此次翻红并非偶然,是消费者需求转变、资本深度介入、赛事与网红流量助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大因素相互叠加,构成了行业增长的核心动力。

消费者休闲偏好的转变为台球行业提供了土壤。

根据《中国休闲发展报告》,近年来增长率最快的娱乐活动集中在健康、低成本领域,如逛公园、骑行、瑜伽等,而密室逃脱、剧本杀、桌游等重体验、高消费项目需求大幅下降。

台球恰好契合这一趋势:运动强度适中,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大负担。

入门门槛低,10分钟就能学会基本规则;社交属性强,既能与朋友互动,也不会像KTV那样需要主动表现,对社恐人群友好。

Location数据显示,国内超过四成台球消费者年龄在20-29岁之间,年轻群体对轻娱乐的需求,直接推动了台球厅的客流量增长。

资本入局为行业带来了产业升级的契机。

过去传统台球厅难以规模化,主要原因是成本高、管理难,一家200平方米的球房,房租、装修、设备、人工等投入需几十万元,依赖人工开台、计费,效率低下。

资本进入后,行业开始向轻量化、自助化转型,4至6张球台的小型自助球房成为主流。

消费者通过扫码或人脸识别开台,手机可远程控制灯光、空调,消费后自动结算,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24小时无人台球厅数量同比增速达2030%,小铁文娱、谭小鱼等品牌半年内扩张6000家门店,其中小铁文娱还获得腾讯领投的近1亿元融资。

自助模式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减少了对选址的依赖,让球房可以开进社区、写字楼,进一步扩大了覆盖范围。

赛事与网红的流量助推则让台球获得了更高关注度。

2023年中式台球国际大师赛引发全网关注,冠军郑宇波获得500万元奖金,现场用麻袋装钱的场景登上热搜。

这一奖金数额刷新了国内台球赛事纪录,还超过了斯诺克世锦赛50万英镑的冠军奖金上限,极大提升了台球的话题度。

同时,职业选手与民间网红通过社交媒体持续为行业造势。

丁俊晖、潘晓婷定期分享训练日常,与粉丝互动

气运之子子涵等民间爱好者凭借靠运气进球的视频走红,单条视频播放量超百万。

某音平台台球话题视频播放量已突破2500亿次,流量红利直接转化为线下消费,不少年轻人因刷到相关视频而走进台球厅。

尽管台球行业看似一片繁荣,但深入观察就能发现,部分经营者为追求短期利益。

正在破坏行业生态,其中美女助教引发的灰色交易和加盟市场的虚假宣传最为突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还让这项运动面临污名化风险。

美女助教原本是为了帮助新手提升球技,但在部分台球厅中,已沦为擦边营销的工具。

从招聘要求来看,这些台球厅对助教的台球技能无要求,却明确规定年龄18至28岁、身高165cm以上、形象好,月薪标注1.5万-4.5万元,远高于普通服务行业薪资。

实际服务中,助教的核心任务不是教球,而是通过暧昧互动刺激消费,穿着超短裙在球桌旁扭动,教握杆时故意贴近顾客,甚至趴在球桌上摆出撩人姿势。

更有甚者,打出美女陪练988元,包一杆进洞的露骨广告语,暗示提供特殊服务。

媒体暗访发现,部分台球厅设有带隔音设备的VIP包间,内部装有预警摄像头,一旦有检查人员靠近,工作人员会立即通知包间内人员收敛行为。

在这些包间里,助教除了陪打,还会陪顾客喝酒、玩骰子,如果支付5000元以上费用,可约助教离店。

杭州曾发生一起案例,消费者丁先生被助教约至台球厅,4小时内被10名助教环绕,最终收到5062.69元账单,其中包含高额助教费和未消费的酒水。

丁先生拒绝买单后被店员殴打,虽经警方介入追回500元,但类似事件并非个例。

此类行为不仅涉嫌违法,还让台球厅从运动场所异化为藏污纳垢之地,不少消费者对台球产生低俗色情的负面印象,正规爱好者也因此承受异样目光。

加盟市场的虚假宣传则让投资者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

部分品牌宣称50至80平方米社区店,启动资金15至25万元,7个月回本,计算方式为每张球桌每小时收费20元,每天营业5小时,10张球桌月收入3万元。

实际运营中,成本远高于宣传,球桌、无人监控设备等硬件投入比品牌方标注的高30%至50%。

如果选址不在核心商圈或社区,日均客流量可能不足2小时/桌,翻台率达不到预期。

此外,水电费、物业费、设备维修费等隐性成本未被纳入计算。

某加盟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有近三成台球厅加盟商在开业后6个月内倒闭,不少投资者吐槽品牌方只负责卖设备,后续运营完全不管。

更关键的是,台球厅运营没有技术壁垒,只要有资金就能开店,短期内大量门店涌入,必然导致存量竞争,未来可能出现关店潮。

台球行业要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需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回归运动加休闲的本质,从规范经营、提升体验、培育文化三个方向发力,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监管层面需加大对灰色交易的查处力度。要规范台球助教的职业定义,明确技能要求和服务范围,禁止以高薪为诱饵招聘无技能人员。

同时加强对台球厅包间的检查,拆除违规预警设备,对涉及色情交易的门店依法取缔,建立举报机制,鼓励消费者曝光违法违规行为。

只有肃清行业乱象,才能消除消费者的负面印象,让台球回归健康的运动属性。

企业层面应摒弃短期逐利思维,通过提升服务体验增强竞争力。

自助球房可增加球技教学模块,邀请专业教练录制视频课程,让消费者在自助消费的同时提升技能。

传统球房可打造主题场景,如斯诺克专区中式台球竞技区,满足不同爱好者的需求。

还可结合赛事运营,定期举办社区赛、城市赛,吸引稳定客源。

小铁文娱等头部品牌已开始尝试球房加茶饮模式,通过提供饮品增加客单价,这种多元化经营思路值得行业借鉴。

行业生态层面需培育专业的台球文化。

丁俊晖、潘晓婷等职业选手的成功证明,台球不仅是休闲娱乐,还能成为职业发展方向。

行业应加大对青少年台球教育的投入,在学校开设兴趣课程,建立从业余爱好到职业选手的培养体系。

同时规范赛事体系,提高中小型赛事的奖金和曝光度,让更多爱好者有机会参与竞技,形成大众参与、专业发展的良性生态。

台球行业的二次爆火,是消费需求、资本力量、流量红利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繁荣表象下的隐忧不容忽视。

只有摒弃擦边营销和虚假加盟,回归运动本质,才能让这项有着百年历史的运动在国内真正扎根。

对于消费者而言,还是要理性看待助教服务,拒绝低俗消费。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谨慎评估加盟风险,避免盲目跟风,只有这样,台球行业才能摆脱周期律的影响,实现从爆火到长红的跨越。

来源:娱妮啵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