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台湾90后认同跑偏!小学从课堂灌输到国歌禁唱,才是核心根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18:31 1

摘要:中国台湾地区的基础教育中,“每两年换班导”的制度并不少见,而这样的轮换,恰好让不同立场的教师得以在低龄学生心中留下不同印记。

谁能料到,小学六年的班主任轮换,竟会成为观察教育与政治交织的微观窗口。

中国台湾地区的基础教育中,“每两年换班导”的制度并不少见,而这样的轮换,恰好让不同立场的教师得以在低龄学生心中留下不同印记。

低龄儿童的认知世界里,教师的话语天然带着权威光环,6至12岁的孩子尚未形成独立判断体系,往往会将课堂上的每一句引导都视作不容置疑的准则。

偏偏有教师主动打破这份纯粹,一位民进党支持者身份的班主任,在陈水扁竞选期间,将政治宣传带入了一二年级的课堂。

她不仅向懵懂的孩子灌输“民进党优渥”“候选人亲民”的观点,更直接劝说学生回家动员家长投票,把低龄学生变成了政治立场的传递者。

更令人费解的是每周四的升旗活动,她明确禁止学生吟唱相关歌曲,让本该庄重的仪式沦为沉默的旁观,而孩子们的顺从,仅仅因为“老师说不可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至六年级两位偏蓝立场的班主任,他们似乎达成了无声的共识:基础教育不该成为意识形态的角斗场。

课堂上他们从不提及政治话题,始终聚焦学业辅导与行为规范引导,氛围纯粹而踏实,升旗时他们既不强迫学生演唱,也不禁止,默认孩子们遵循自己的意愿。

这种“不干预”看似符合教育中立原则,却忽略了低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前两年形成的“不唱”习惯已然固化,后续缺乏正向引导的中立,不过是让原有认知持续发酵而已。

显然小学阶段的教育差异,绝非简单的教学风格不同,而是直接关乎年轻一代身份认同的隐性塑造。

主动灌输与中立不干预的两种模式,在现实中形成了强弱悬殊的对冲,强干预的政治引导如同在空白画布上先涂下底色,而弱干预的中立,根本无力覆盖这份初始印记。

台湾地区部分“政治进校园”的隐性氛围,让一些教师将个人立场转化为课堂行为变得顺理成章。

那些被劝说动员家长投票的孩子,未必理解政治的含义,却记住了“某个政党好”的单一结论,那些被禁止唱歌的孩子,未必明白背后的政治考量,却形成了“这些仪式无需参与”的固化认知。

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并未对这些早期引导产生质疑,就像被风吹向特定方向的种子,自然而然地长成了既定的模样,这正是部分台湾90后两岸认同出现偏差的核心根源。

而初中阶段的经历,更反向印证了小学教育的关键,进入叛逆期的学生,对教师的政治言论往往会产生本能抵触,即便遇到部分偏蓝教师发表相关观点,也多以反驳和无视回应。

少数人如观察者般主动反思,才得以跳出既定框架,但这样的清醒者,终究只是少数。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培养同质化的认同,而是孕育健全的人格与独立的思考能力。

“政治退出校园”不该是停留在纸面的口号,而应是守护低龄学生认知自由的刚性底线,小学课堂的核心,是教会孩子辨别是非、尊重差异,而非强迫他们接受单一的政治立场。

现代基础教育的“价值中立”理念早已明确,教师可以拥有个人政治信仰,但这份信仰绝不能成为向低龄学生“洗脑”的工具。

低龄学生的心灵如同纯净的土壤,理应播种知识、善良与包容,而非被成人的政治纷争所污染。

反观现实,部分教师将课堂当作政治宣传的阵地,违背了教育的初心,而另一些教师的“中立不干预”,看似合规,实则是对认知引导责任的缺位,当错误引导已经出现,单纯的不干预,等同于放任偏差认知的滋生。

放眼其他地区的基础教育,处理政治相关议题时,多以培养公民素养为核心,引导学生了解多元观点、学会理性思考,而非灌输单一结论。

基础教育阶段并非要完全回避政治相关话题,而是要坚守“不强迫、不灌输、重引导”的原则。

建立清晰的教师行为边界,让课堂回归教育本真,让低龄学生在无压力的环境中形成独立认知,才能真正守护两岸认同的根基,让年轻一代在理性思考中,读懂两岸同根同源的深刻内涵。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每一位小学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在悄悄影响着一代人的认知方向。

唯有让政治退出低龄校园,让教育回归启蒙本质,才能让两岸认同在纯粹的教育土壤中,自然生长出坚实的根基。

来源:江语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