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行故事汇》第140期,让我们跟随中美两国友好的新一代使者,从中国深圳到美国马里兰州,见证跨越太平洋的青春友谊。
54年前,一颗乒乓球撞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如今,另一颗小球——匹克球,成为中美两国青少年交流的新纽带。
《先行故事汇》第140期,让我们跟随中美两国友好的新一代使者,从中国深圳到美国马里兰州,见证跨越太平洋的青春友谊。
初遇:一颗来自春天的种子
“大家好,你们今天有什么安排,会去打匹克球吗?”
这句简单的问候,成为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文华学校学生王天勤与美国朋友们之间最熟悉的开场白。
在王天勤的书桌上,珍藏着一份《人民日报》,上面刊登着《习近平向美国马里兰州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师生回复口信》。而与这位深圳少年保持联系的这群美国朋友,正是习近平主席回复口信的主角。
(《人民日报》2025年7月7日01版)
今年4月,响应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倡议,“2025美国青少年匹克球人文交流中国行”访华团师生来到深圳。
王天勤和同学们在学校热情接待了这批远道而来的朋友,他们结成“搭子”一同参观科技企业、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这些独一无二的相处片段,都被王天勤记录在日记中。
“我的搭档瑞安是一个眼窝深邃、思维活跃的大哥哥。我们一起练习射击、打球、包饺子,我还送了他一幅书法......”王天勤写道。这场跨越国界的相处,让王天勤真切感受到,体育文化不仅是竞技与娱乐的载体,更是情感沟通的桥梁。
(王天勤和美国马里兰州学生瑞安·普吕当结成搭档。)
中美青少年匹克球赛,是此行的重头戏。
这项源自于美国的运动,正在深圳流行,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我爱中国,深圳之旅令人赞叹,这里的人非常热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美国马里兰州学生圣地亚哥·蒂赫曼兴奋地分享他的感受。
“大家互相留下联系方式,还在匹克球拍上签名留念,我要把它收藏起来。”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新中学学生赵航正一边说着,一边展示着他的匹克球球拍。
签名笔迹各异的球拍,承载着中美青少年一段珍贵的回忆。
(深圳校园,中美青少年进行匹克球友谊赛。)
赴约:一场盛夏的“双向奔赴”
中国之行结束后,两国青少年的交流并未停止。
王天勤在日记中回忆,他与美国朋友们仍保持着社交网络上的日常互动。“他们告诉我,亲身感受中国发展带来的兴奋与触动尚未平复,他们便共同给习近平主席写了一封信,详细分享了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与真切感受。”王天勤写道。
信中,这群美国朋友还向中国青少年发出热情邀请,期盼能有更多中国青少年赴美国访问交流。
(团长杰弗里·沙利文代表美国访华团师生,向习近平主席致信。)
欣喜的是,这份在春天生根发芽的友谊,以“深圳速度”生长。一百多天后的盛夏,中国青少年如约而至。
8月24日至9月5日,王天勤和同学组成首批“2025中国青少年匹克球人文交流美国行”访美团赴美回访。
在行前仪式上,王天勤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说:“我非常期待走进美国的课堂、走进世界名校,用毛笔书写‘天道酬勤’赠予新朋友。”
(首批“2025中国青少年匹克球人文交流美国行”访美团赴美回访。)
再遇:更加深刻的彼此启迪
球场再会,王天勤迫不及待地寻找他的搭档瑞安,“遗憾的是瑞安的手臂受伤了,我没办法跟他一起打球。但幸好,热情开朗的伊莎主动和我结成‘搭子’。”
可惜,他们还是输掉了比赛。
见此,一位美国朋友前来安慰:“没事的,你玩得开心吗?”
“很开心。”王天勤回答道。
“那就好。”对方说着,两人不约而同地伸出手击掌。
清脆的击掌声中,输赢的遗憾已然消散,王天勤心中涌起另一番体会:“我们在球场上的收获,其实远超输赢。”
(中美青少年在匹克球友谊赛场相互击掌鼓励。)
“25、26……没想到我已经写了这么多页。”
王天勤翻看日记写道:“弹指之间,美国行就到了最后一天。我怀着不舍的心情走出酒店,发现我的美国朋友早已在门前等待。瑞安在他送给我的礼物上,写满了我的名字……”
“我们在中国的时候就已投缘,这次,天勤来到美国,真的太令人开心了,我会将这一段经历牢牢地记在心里。”瑞安笑言。
王天勤把精心准备的“天道酬勤”书法赠予瑞安,两人相谈甚欢。
当晚,王天勤将他的新观察记录下来:“美国学生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们的热情,如火山喷发,汹涌热烈……中国人的情感如潺潺溪水,虽然最初很平淡,但也能积累出大江大河的浪花。”
这段跨越文化的友谊,让王天勤对情感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无论哪种方式,最终都能抵达理解的彼岸。
(美国学生瑞安·普吕当赠予王天勤礼物。)
“这是习主席给你们的回复口信,给大家的……”
临别前,大家一起分享了收到习近平主席回复口信的喜悦。
“我们收到习近平主席回复口信的那天,恰好是我的生日。这是多么让人难忘的生日!我们会再访中国,带领更多美国学生访华交流,同时也欢迎更多中国朋友访美交流,让中美青少年的交流愈发频密。”习近平主席的回复口信,令访华团团长杰弗里·沙利文感到“喜悦和荣幸”。
从一颗匹克球开始,到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情谊,这群青少年用真诚与热情,搭建起一座看不见的桥。正如王天勤日记中所写:“真诚是最好的礼物,友情的春风一定能到达彼岸。”
(中美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活动合影。)
记者手记
历时五个月,跨越太平洋,我们的镜头追随着这群以匹克球会友的中美青少年。从春到秋,从深圳到马里兰,我们见证的远不止一场场球赛。
当美国青少年初次走进中国校园,那份好奇与试探,很快便在奔跑、击球与欢呼中消融。而当中国学子越过重洋回访美国,这场有关青春的“双向奔赴”终于圆满。从陌生到默契,他们之间自然流露的善意与真诚,一次次温暖着我们这群记录者的心。
这段跨越山海的旅程让我们深信:青少年交流,拥有朴素而强大的力量。匹克球虽小,却可联结人心。当年轻的心灵因运动而靠近,因真诚而共鸣,我们也仿佛看见中美关系最本真、也最充满希望的图景——始于相知,系于青年,成于未来。
记者 / 林惠珊 李子立 何王子彧 王涛 温国赞 周一义 曹泽东 闫科中
排版 / 阳楚晗
审校 / 岳丽红 靳阳懿
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