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咱们聊个很实在的事儿:现在AI发展得越来越猛,但它快“没电”了——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真真切切的能源瓶颈;而能救场的,很可能是被叫做“人造太阳”的核聚变。我不是要吹它多神,就是把这事儿掰开揉碎了,说说AI为啥耗电、核聚变咋能补上这个窟窿,还有现在哪些公司在干
今天咱们聊个很实在的事儿:现在AI发展得越来越猛,但它快“没电”了——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真真切切的能源瓶颈;而能救场的,很可能是被叫做“人造太阳”的核聚变。我不是要吹它多神,就是把这事儿掰开揉碎了,说说AI为啥耗电、核聚变咋能补上这个窟窿,还有现在哪些公司在干这事儿,普通人能看懂、能沾上边的机会是啥。
先搞明白:AI为啥突然“电不够用”了?
你可能没感觉,但现在的AI早不是手机里那个“ Siri ”了——ChatGPT、大模型训练、自动驾驶这些东西,背后是成百上千台“AI服务器”堆起来的,这些服务器就是“电老虎”。
举个最直观的数:英伟达的AI服务器,8年前一个机架耗电也就10千瓦,现在最新的机型已经涨到120千瓦了,翻了12倍!而且现在科技公司比的不是“有多少台服务器”,是“有多少吉瓦的算力”——1吉瓦电够100万户家庭用,像OpenAI、Meta这些公司,未来几年要新增10吉瓦以上的算力,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用电量。
国际能源署算过,到2030年AI的耗电量会翻一倍,比电网增长速度快4倍。这问题就来了:现在的电主要靠煤、风、光,但煤不环保,风、光不稳定——AI服务器得24小时不停转,总不能刮大风、出太阳才干活吧?所以现在AI行业的人都在愁:再这么耗下去,电真不够用了。
再说说:核聚变咋能当“救场的”?
核聚变这东西,你肯定听过“人造太阳”,简单说就是模仿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把氢的同位素“氘”和“氚”捏到一起,放出巨量的能量。它为啥能救AI的电荒?核心是三点:
第一,够“顶”——能量密度高到离谱。一公斤氘氚燃料发的电,相当于200吨煤,而且原料到处都是:氘在海水里就有,1升海水里的氘能发300升汽油的电;氚可以用锂来造,地球上的锂够造几万年的燃料。这意味着只要搞成了,电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AI再能耗也不怕。
第二,够稳——24小时不断电。风、光靠天吃饭,核聚变只要反应堆开着,就能一直发电,刚好匹配AI服务器“不能停”的需求。而且它没污染,不会像烧煤那样排二氧化碳,也不会像核裂变(现在的核电站)那样有核废料风险——核聚变的废料是氦,就是气球里那种气,安全得很。
第三,够“贴”——未来能直接给AI供电。现在的计划是,先搞“示范堆”,再建“商业堆”,到时候可以直接在AI数据中心旁边建核聚变电站,电发出来直接用,不用长途输电浪费——这对需要巨量稳定电力的AI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
重点来了:现在核聚变发展到哪一步了?没那么远,但也没那么近
很多人觉得核聚变“永远还有50年”,但现在真不一样了——不是说马上就能用上,而是已经到了“从实验室往商业化走”的阶段。
咱们国家的进度是:现在处于“燃烧实验”阶段,预计2027年在“中国环流三号”装置上做“燃烧等离子体实验”——简单说就是让核聚变反应能自己“烧”起来,不用外部一直加热。接下来是建“先导堆”,演示怎么把聚变能量变成电;然后是“示范堆”,最后2050年左右建成商用堆。
国际上呢?美国的Helion Energy已经开始建全球第一座聚变电厂了,说2028年要给微软供50兆瓦的电——这是第一个“商用尝试”,不管成不成,都是迈了一大步。
但也得说清楚:现在还有不少坎儿没过。比如怎么让等离子体(就是聚变反应的“燃料状态”)稳定待在反应堆里、怎么处理反应产生的辐射对材料的影响、怎么低成本造出足够的氚……这些都得一步步试,不是三五年就能搞定的,但“能成”的希望比以前大太多了。
最实际的:这10家公司在干这事儿,机会藏在哪儿?
现在国内国外都有一批公司在搞核聚变,不是只有国家实验室在干。我挑实际在推进、有进展的10家说说(不是推荐炒股,是让你知道这个行业在动):
国内的“国家队”和民营公司:
1. 中国聚变公司:刚成立的“国家队”,注册资本150亿,走的是最成熟的“托卡马克”路线,负责建示范堆、商用堆。
2. 能量奇点:上海的民营企业,靠“高温超导”搞小型托卡马克,已经融了8个亿,团队是海外回来的专家。
3. 星环聚能:西安的公司,搞“球形托卡马克”,国内第一个能运行的民营聚变装置,融了好几亿。
4. 诺瓦聚变:上海的新公司,搞“小型模块化聚变堆”,刚融了5个亿,目标是给AI数据中心供电。
5. 安东聚变:北京的公司,走“Z箍缩”路线(另一种聚变技术),刚融了近1亿,是国内首家做这个路线的。
6. 瀚海聚能:成都的公司,搞“直线型场反位形”技术,融了5000万,专门做小型化的聚变装置。
国外的代表公司:
7. Helion Energy:美国的,OpenAI CEO投了,2028年要给微软供电,现在估值54亿美金。
8.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美国的,比尔·盖茨投了18亿,用高温超导搞托卡马克,进度很快。
9. Tokamak Energy:英国的,也是托卡马克路线,已经能让等离子体稳定10秒以上。
10. TAE Technologies:美国的,搞“场反位形”,融了50多亿,目标是2030年商用。
普通人能沾啥光?不是让你炒股,是看懂趋势
可能有人说“我又不投资,这跟我有啥关系?”其实关系不小:
第一,找工作的新方向。现在这些核聚变公司都在招人,比如等离子体物理、超导材料、AI控制这些岗位,需求越来越大——以前这些专业只能去实验室,现在民营企业也能去,薪资还不低。
第二,AI产品会更便宜、更好用。等核聚变的电用上了,AI的算力成本会降下来——到时候大模型训练更便宜,咱们用的AI工具、自动驾驶、智能家电,价格会更低,功能会更强。
第三,能源成本会稳下来。现在电涨价有时候是因为煤价涨、风不够,核聚变要是成了,电会又多又稳,咱们交的电费、用的电器成本都会更稳定。
最后总结:别神化,但别忽视
核聚变不是“救AI的速效药”,它是“补能源短板的长效药”——AI现在的电荒是现实,核聚变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终极选项”之一。现在这个行业不是“画大饼”,是真金白银在投、真刀真枪在试。
咱们普通人不用去研究怎么造反应堆,但得知道:未来10年,AI和能源的关系会越来越紧,核聚变就是把这俩连起来的那个“纽带”——这些公司现在干的事儿,说不定10年后就会改变咱们用电、用AI的方式。
来源:趣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