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榜样 | 翰墨育桃李 丹心铸师魂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8:08 1

摘要:在滇东南的青山绿水间,有一所孕育无数英才的学府——砚山县民族中学。这里,有一位以笔墨为舟、以丹心为烛的美术教师,二十余年来默默耕耘在美育一线,用艺术点亮无数学子的人生梦想。他,就是中小学高级教师范云聪。

翰墨育桃李 丹心铸师魂

—记砚山县民族中学高级教师范云聪的教育坚守与艺术情怀

在滇东南的青山绿水间,有一所孕育无数英才的学府——砚山县民族中学。这里,有一位以笔墨为舟、以丹心为烛的美术教师,二十余年来默默耕耘在美育一线,用艺术点亮无数学子的人生梦想。他,就是中小学高级教师范云聪。

01

坚守育人初心,扎根美育一线

2000年,年轻的范云聪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踏上了三尺讲台。从那一刻起,他便将根深深扎在了美术教育这片沃土上。二十余载春秋更迭,他始终保持着当初的那份热忱与执着,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人生。

“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这是范云聪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课堂上,素描、色彩不再是冰冷的技法,而是情感的表达;书法、绘画不再是枯燥的练习,而是文化的传承。他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让零基础的学生找到自信,让有天赋的学生展翅高飞。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学生从对艺术一无所知到深深爱上美术,甚至选择艺术专业继续深造。

2022年,范云聪获评中小学美术高级教师,这是对他二十余年教育生涯的最好肯定。作为学校的音体美教研组长和美术学科带头人,他不仅注重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更致力于整个教研团队的建设。他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带领同事们探讨教学新方法,开发校本课程,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美术教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育体系。在他的带动下,学校的美育工作焕发出蓬勃生机,音体美教研组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02

传承书法艺术,培育文化新人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范云聪倾注心血最多的领域。2020年,经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严格评审,“范云聪书法特色工作室”挂牌成立,这是对他专业素养的认可,更是对他传承书法文化使命的托付。

工作室的创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早在2017年,范云聪就着手筹备书法教学空间,从场地选址到环境布置,从教材编写到课程设计,他都亲力亲为。如今,这个充满墨香的工作室已成为学校最具文化气息的角落。四壁悬挂着师生们的书法作品,案几上整齐摆放着文房四宝,处处彰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工作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同时还吸引了众多校外书法爱好者。据统计,自投入使用以来,已有600余名学生、100多位教师及50多名外国留学生在这里接受过书法培训。范云聪的书法教学既注重传统功底,又富于创新精神。他从最基本的执笔姿势教起,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笔法、结构和章法。在传授技法的同时,他更注重讲解每个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们在笔墨挥洒间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辛勤耕耘终见硕果。2022届高中书法艺考生在范云聪的指导下全部高分通过专业考试,其中李发茗同学取得云南省第五名、文山州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更令人欣喜的是,书法兴趣小组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这些年轻的书法新秀正在用他们的作品展现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

03

执着艺术追求,笔墨彰显时代

范云聪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在教书育人之余,他从未停止过对艺术本身的追求与探索。他的工作室里,除了教学用品,最多的就是他的创作作品和艺术书籍。夜深人静时,这里常常亮着灯,那是他在临帖创作、钻研技艺。

作为壮族艺术家,范云聪善于从本民族文化和滇东南地域特色中汲取创作灵感。他的书法作品既深得传统精髓,又富有个人风格,楷书端庄大气,行书流畅自然,草书奔放洒脱。在绘画方面,他同样造诣深厚,工笔细腻传神,写意意境深远。

艺术交流方面,范云聪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2004年他在砚山文化馆举办个人书画展,用艺术作品呈现砚山新貌;2013年,他参与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用笔墨架起沟通的桥梁;2015年,他赴韩国首尔参加中、日、韩艺术交流会,现场创作的书法作品被主办方收藏。在多项专业赛事中,他屡获殊荣:“云岭杯”书写大赛二等奖、“丹烛杯”师生书画大赛一等奖等等荣誉见证了他的艺术实力。绘画作品《花·鸟》《扶贫之歌》等也在各类展览中获奖,这些作品既展现了他全面的艺术素养,也体现了一名艺术工作者对时代的关注与思考。值得一提的是,范云聪始终将艺术创作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他经常将自己的创作心得和获奖作品带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艺术带来的喜悦与思考。这种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深深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04

情系乡土文化,服务乡村振兴

范云聪的艺术情怀不仅限于校园,更延伸到了广阔的社会天地。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砚山人,他始终心怀桑梓,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红色文化保护方面,范云聪配合县史志办、县委宣传部等单位,深度参与了王有德、王建川等革命先驱故居的史料整理与展陈设计工作。那段时间,他白天上课,晚上查阅历史资料,周末实地考察,经常工作到深夜。通过他的精心设计,这些红色遗址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他说:“革命先辈的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为传承红色基因尽一份力,是我的荣幸。”

在推动“艺术+康养”融合发展方面,范云聪与县中医医院合作,参与了养生院的规划建设。他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与中医养生理念巧妙融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康养空间,让患者在优美的环境中感受艺术对心灵的滋养。这一创新实践得到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普遍好评。

在助力文旅融合方面,范云聪与县文旅局携手,深入民族村寨参与乡村规划。他走遍了砚山的山山水水,走访了数十个少数民族村寨,详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系列将民族文化艺术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建设性意见,其中不少已被采纳实施。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一些濒临消失的民族传统工艺得以保留和发扬,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05

矢志砥砺前行,再谱育人华章

回顾二十余年的教育生涯,范云聪始终保持着谦逊平和的心态。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中的坚守,普通中的执着,彰显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境界。

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珍藏着他与历届学生的合影。每当翻阅这些照片,他的脸上总会浮现出欣慰的笑容。这些学子中,有的已成为优秀的美术教师,有的成为专业艺术家,有的虽然从事其他行业,但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这正是范云聪教育价值的最好体现——他不仅在传授技能,更在播种美的种子,培育善的心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未来,范云聪表示,他将一如既往地坚守教育初心,在美术教学、书法传承、艺术创作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继续努力。他计划进一步完善书法特色工作室的建设,开发更多富有特色的美育课程;他正在筹备个人书画展,总结展示自己多年的艺术探索;他还希望能够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更多的艺术社会实践,让美育在更广阔的天地开花结果。

翰墨育桃李,丹心铸师魂。范云聪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在教育、艺术与乡土建设之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桥梁。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一位艺术工作者的执着与追求,一个赤子对家乡的深情与奉献。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学子的艺术之路;他又如一棵大树,在滇东南这片热土上深深扎根,默默播撒着美的种子。

一审:吴继香 二审:朱云润 三审:李兴伟

欢迎投稿!

作品请发送至邮箱:ysrmcb@126.com

-3122200

来源:砚山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