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样是迎接特朗普,高市早苗和李在明的操作堪称“正面教材”与“反面教材”的鲜明对比,而这背后是对“交易式外交”的理解深浅之分。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追梦人
编辑 |追梦人
5500亿美金砸出去,换来了特朗普搭在肩膀上的“亲密”,却换不来日本民众的半分谅解。
3500亿承诺刚落地,关税优惠和核潜艇许可双双到手,却让半岛局势剑拔弩张。
特朗普这场为期数日的亚洲之行,像一场盛大却残酷的“利益拍卖会”。
高市早苗举牌成瘾最终沦为“日本之耻”,李在明精准出价却踩到了雷区!
同样是迎接特朗普,高市早苗和李在明的操作堪称“正面教材”与“反面教材”的鲜明对比,而这背后是对“交易式外交”的理解深浅之分。
高市早苗显然没摸准特朗普的脾气,她精心准备的礼物是安倍晋三遗留的高尔夫球杆,或许想借前首相的余温拉近距离,却忘了特朗普向来偏爱浮夸、彰显地位的物件。
整个会晤期间,她忙着营造亲密氛围,牵手拥抱不算,还特意用“唐纳德”相称,试图用个人情感润滑政治交易,可这种过度迎合在日本民众看来,更像是“谄媚”的表演。
反观李在明,简直把“投其所好”玩到了极致,他送上的金色王冠模型,精准戳中特朗普对权力象征的偏爱,当场就让这位美国前总统笑逐颜开。
再加上韩国至高荣誉“无穷花大勋章”的加持,还特意强调特朗普是首位获此殊荣的美国总统,这份尊崇让特朗普彻底打开了“绿灯”。
更有意思的是,两国接待细节里藏着更微妙的比拼,日本为了烘托氛围,安排了多次近距离互动,甚至在会谈间隙刻意制造说笑场景,可这些表面功夫没能掩盖协议的不平等本质。
而韩国不仅在礼物上花足心思,还在仪式感上层层加码:21响礼炮致敬、活动现场循环播放特朗普喜欢的《Y.M.C.A》、会场装饰大量运用金色元素。
每一个细节都在传递“重视”,这种精准拿捏让特朗普在谈判中罕见地展现了“灵活性”。
反观其他国家的态度,则透着不一样的清醒,马来西亚在特朗普到访时,坚持“礼节到位、务实有限”的原则,仅在东盟晚宴框架内安排互动,没有额外的超常规礼遇,既不冒犯也不盲从。
中国则采取“去仪式化”接待,在APEC等多边场合保持对等互动,没有刻意的高规格迎送,用平稳姿态传递“平等协商”的立场。
而朝鲜干脆选择“缺席式博弈”,即便特朗普在公开场合提及“相处甚好”,双方也未安排正式会晤,用沉默表达对地区局势的审慎态度。
其实这场礼仪比拼的核心很简单,美国的“交易式外交”里,礼仪规格从来都和利益交换直接挂钩。
日本的高迎合只换来了表面认可,韩国的精准讨好却拿到了实质好处,而不迎合不盲从的国家,恰恰守住了战略自主的底线。
如果说礼仪是开胃菜,那真金白银的投资与采购,才是这场外交博弈的主菜,高市早苗和李在明都掏出了巨额资金,但两者的博弈结果和背后代价,却有着天壤之别。
高市早苗签下的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协议,堪称“用纳税人的钱给美国送礼”。
软银、三菱、东芝等日本头部企业被全面动员,投资覆盖AI、矿产、能源等战略领域,其中仅核反应堆相关项目就有两个千亿级美元投资,相当于把日本的核心产业资源拱手让美。
更让人诟病的是,这些投资都由日本官方提供担保和贷款,也就是说,一旦企业投资亏损,最终买单的还是日本民众。
除了投资,日本还承诺采购数万亿日元的美国商品,2.5万亿日元的美制武器让本就高企的防卫预算雪上加霜,1.2万亿日元的农产品采购直接冲击本土农业。
而在“米荒”背景下将美国大米进口量增加3/4的决定,更是让日本民众怨声载道。
毕竟国内物价飞涨、工资停滞,首相却忙着给美国“输血”,这样的操作难怪让她被封为“日本之耻”。
更残酷的是,这份协议的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日本5500亿投资项目中,美方将获得90%的利润分成,日本企业只能分到微薄收益,相当于出力又出钱,好处没多少。
而日美签署的两份核心文件,更像是套在日本身上的“枷锁”,关税协议要求日本进一步开放市场,美国农产品、皮卡车大量涌入,让本就竞争激烈的本土产业雪上加霜。
稀土及关键矿产供应链合作协议,则以“摆脱对华依赖”为幌子,把日本捆绑进美国主导的供应链重组计划。
这不仅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还可能让日本陷入“技术被控制、市场被垄断”的战略陷阱。
更棘手的是,日本财政早已债务高企,要支撑这笔巨额投资和采购,要么增加税收加重民众负担,要么削减民生领域投入。
无论哪种选择,都会损害国内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这场豪赌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赔本买卖。
相比之下李在明的3500亿美元对美投资,更像是一场“有底线的博弈”。
美国最初坚持“全额直接投资”的强硬要求,但韩国年度可动用的投资金额仅150亿-200亿美元,这样的要求根本不切实际。
李在明政府通过多轮谈判,最终争取到更灵活的执行方案,避免了国内投资资源被过度分流。
作为让步的回报,特朗普公开承诺降低对韩关税,这对依赖出口的韩国经济来说,无疑是重要利好。
更关键的是,韩国在谈判中守住了关键底线,在驻韩美军费用分摊问题上态度强硬,拒绝无限制增加开支。
在产业合作中明确要求美方共享技术,避免重蹈日本“只输血不造血”的覆辙,而美国无疑是这场利益博弈的最大赢家。
在联邦政府停摆的背景下,特朗普通过向日韩施压,拿到了数千亿美元的投资承诺,不仅能缓解国内经济压力,还能为中期选举积累政治资本。
更重要的是,这些投资精准契合了美国在稀土、半导体等领域的供应链整合野心。
通过绑定日韩的产业资源,美国正在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技术壁垒,试图在全球产业链中掌握绝对话语权。
这场真金白银的豪赌,本质上是美国对盟友的“经济收割”,而日本成了被动的“输血者”,韩国则凭借精准博弈在让步中争取到了有限的回报。
如果说经济利益的让步是“内伤”,那地缘格局的变动则是“外伤”,特朗普的亚洲之行,不仅改变了日韩的处境,更让整个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产生了微妙震动。
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特朗普批准韩国建造核动力潜艇的决定!
要知道此前李明博政府曾多次向美国寻求松口,都被美方以“维护地区核不扩散”为由拒绝,而这次特朗普却轻易点头,背后的算计并不简单。
根据规划,这艘核潜艇将在费城建造,技术核心仍由美国掌控,韩国看似拿到了“军事升级”的许可,实则进一步被绑定在美国的安全体系中。
对韩国而言,建造核潜艇的目的很明确:一方面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更好地追踪中国潜艇,扩大在周边海域的军事影响力。
但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在半岛局势的火药桶上浇油,朝鲜必然会做出相应的军事回应,原本就紧张的半岛关系将进一步升级,而周边国家也会被迫调整安全策略,引发连锁反应。
对中国而言,韩国核潜艇的建造更是值得警惕的信号,作为半岛近邻,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而核潜艇的出现,将打破周边海域的军事平衡。
韩国核潜艇具备更强的隐蔽性和续航能力,一旦部署将对中国近海的潜艇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也让中国的海防压力陡增。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批准此事还有深层战略考量,一是为了拉拢“不够听话”的李在明,毕竟韩国此前多次寻求夺回战时指挥权,美国需要用这样的“甜头”巩固同盟关系。
二是借韩国之手制衡中国,通过强化韩国军事能力,在亚太地区构建针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圈。这也是美国防长赫格塞思随后访问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的核心目的——拉小圈子共同遏制中国。
除了军事领域的震动,供应链重组带来的影响同样深远,日美以“摆脱对华依赖”为旗号,签署了稀土及关键矿产供应链合作协议,试图将中国排除在核心供应链之外。
美国要求日本共同出资开发稀土等关键资源,看似是“抱团发展”,实则是让日本承担更多成本,而美国则坐享其成,但这样的“去华化”陷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走。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加工和供应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美国和日本要想重建供应链,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还需要漫长的时间,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完全替代。
此外中国已经采取了反制措施,通过稀土出口管控、专项港务费等政策,提高了供应链重组的成本。
参考资料:
上观新闻:2025-10-28,《“这是日本的耻辱,高市早苗成了美国的奴仆”》
观察者网:2025-10-29,《 “日本之耻”:特朗普来一趟,高市早苗的人设都绷不住了》
凤凰网财经:2025-10-29,《李在明向特朗普赠送金冠,美韩贸易协议要达成?》
来源:历史特别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