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齐贤“少时家贫,父死无以为葬”。三岁那年,他随母亲迁居洛阳,住在城南的海角村。年少的他“孤贫力学”,怀有鸿鹄之志,决心以唐初文武全才、为官清廉的开国功臣李大亮为人生楷模,故取字“师亮”。
张齐贤(公元942—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
他进士出身,历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史称其“四践两府,九居八座,以三公就第”,实现了从平民到宰相的逆袭。
晚年,张齐贤归隐洛阳,居于唐朝名相裴度的别墅,常与亲朋旧友饮酒吟诗,史载其“康宁福寿,时罕其比”。
宰相赵普曾称赞他“虑淹经国之才,堪副济时之用”,言其谋略深远,能经略国事;器识宏达,足当匡世之任。
画地献策 刚正仁厚
张齐贤“少时家贫,父死无以为葬”。三岁那年,他随母亲迁居洛阳,住在城南的海角村。年少的他“孤贫力学”,怀有鸿鹄之志,决心以唐初文武全才、为官清廉的开国功臣李大亮为人生楷模,故取字“师亮”。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在此期间接见洛阳才俊。张齐贤在街头拦下皇驾,直言欲献策以助太祖治理国家。赵匡胤见张齐贤身材高大、举止不凡,颇感惊讶,将他召至行宫,令其当面陈述治国之策。
在行宫里,张齐贤自信洒脱,一边食用侍卫端上的熟肉,一边以手画地,侃侃而谈,陈述十条策略,即有名的“画地十策”,分别是:下并汾(灭北汉)、富民、封建、敦孝、兴太学、举贤才、籍田、选良吏、慎刑、惩奸,皆为国家统一与富国强兵之大计。
赵匡胤对其中的富民、封建、举贤才、慎刑四条表示认可,认为其为当务之急,可立即实施,其余则留待日后商议。
然而,张齐贤坚持“十策皆善,不可废一”,并与赵匡胤展开激烈争论。赵匡胤不悦,命武士将其拖出门外,但事后仔细思量,认为张齐贤对政治问题的见解颇具深度与远见。
返回开封后,赵匡胤对弟弟晋王赵光义提及此事,说道:“我西巡洛阳时,遇到一位奇士张齐贤。我暂不授其官职,让他多加历练,将来可任宰相,辅佐你治理天下。”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张齐贤通过科举考试入仕,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前往衡州担任通判,由此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仕宦生涯。
刚到衡州任职时,他便遇到一起案件,一伙劫匪被审讯后,全被判了死刑。张齐贤重新审理此案,发现其中五人被误判,便及时纠正,将他们从刀口下救了下来,保住了性命。
衡州的审判官担心张齐贤会追究自己的责任,没想到他却说:“我岂是靠追究他人过错来成就自己功名的人?不过是见错就改罢了。”
当时,从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到桂州(今广西桂林)的水路是连接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和广南西路的重要交通线。这条水路途经洞庭湖,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处水递铺(水路驿传),每铺都配备铺夫。这些铺夫大多出身贫寒,他们的职责是日夜奔波于水路之上,为朝廷传递文书,确保驿路畅通。
然而,铺夫的生活却异常艰难。官吏的盘剥像沉重的枷锁,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许多人甚至连基本的衣食都难以保障,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张齐贤得知铺夫们的困境后深感同情。
他认为,铺夫们为朝廷效力,却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这是不合理的。于是,他毅然上书朝廷,直言铺夫们的艰难处境,并恳请减轻他们的负担。朝廷高度重视张齐贤的建议,采取措施改善了铺夫们的生活条件、减轻他们的劳役负担。
政尚清静 去民疾苦
张齐贤曾在地方为官七年,先后任过忻州(今属山西省)知州、江南西路转运使。在地方任职期间,他主张“政尚清静”,务行宽大之政,减轻百姓负担,深受百姓爱戴,特别是江南百姓念念不忘他的仁政。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张齐贤被任命为江南西路转运使。江南旧属南唐,归宋只有七年。张齐贤赴任前向太宗辞别,太宗嘱咐说:“江左初平,民间不便事一一条奏。”
张齐贤到任后,废除数项弊政。当时,江南各地官府按照惯例,将囚犯披枷戴锁押解到开封服刑。因路途遥远,囚犯们体力不支,导致其中五六成在路上死亡。
张齐贤在去上任的路上遇到南剑、建昌、虔州押送的罪犯。他看到囚犯们面容憔悴、神色萎靡,心中顿生恻隐之情,便立即调来案卷仔细审阅。
经过核查,他发现其中多有冤屈,于是当场宣布:除主犯外,其余人等都将重新审理,为他们申明冤情。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张齐贤上奏朝廷,以后凡是押送到京城的罪犯,一律委派明察的官吏再次审问,如果罪名不实,就对原审问官追责。
这一招果然奏效,从此以后,江南地区不仅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更让地方官吏审案时不敢草率行事,“天下刑狱为之肃然”。
五代时期,江南各州百姓,凡住在官府土地上的要交“地房钱”,即使编木筏居住在水上的百姓也要交“水场钱”。张齐贤到任后,上奏废除了这些弊政。
饶州、信州、虔州三地盛产铜、铁、铅、锡等矿产,但三州各自采用不同的铸钱标准,导致钱币流通不畅,影响了经济发展。
张齐贤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前代铸钱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以饶州永平监的铸钱标准为定式,统一了江南地区的铸钱规范。每年铸钱五十万贯,用铜八十五万斤、铅三十六万斤、锡十六万斤,有效缓解了江南地区铜钱不足的问题。
南唐时期,江南百姓以户为单位,能交纳税钱三千以上的人家需出一名壮丁,刺脸从军,并自备兵器参战,这些人被称为“义军”。南唐归降北宋后,这些义军被遣送回家务农。然而,有大臣认为这些义军习惯了军旅生活,可能不喜农耕,建议从中挑选强壮者充任军士,并将其家属迁至京城。
对此,张齐贤坚决反对。他指出,江南义军原本都是良民,因被迫刺脸从军而无法逃避。南唐归附北宋后,他们回家务农,大多安于耕作。如果挨户挑选军士,不仅会惊扰百姓,还可能破坏社会稳定。
他强调:“法律崇尚稳定,政事崇尚清静。”张齐贤身居使职,勤于纠正民弊,得到江南百姓的认可和称赞。
明于料事 大败辽军
北宋初年,北方的契丹建立辽政权后,不断南下侵扰中原,对北宋的边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宋廷在统一南方后,便着手推进北方统一大业,以巩固国家疆域。张齐贤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军北伐契丹失败,猛将杨业战死。太宗急需人才抵御辽军,张齐贤主动请缨,被任命为给事中兼代州知州,与都部署潘美共同统领边防军队。
在代州保卫战中,辽军数万兵力压境,副部署卢汉赟畏敌不战,张齐贤则果断率领厢军(杂役军)二千人,以一当百,击退辽军。随后,他巧施计谋,制造假象迷惑敌军,并在崞县设伏,大败辽军,斩敌首级二千,缴获辽军大量物资。
张齐贤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术上,还表现在战略部署上。在战场上,他利用地形和敌军心理,通过制造火光和旗帜的假象,成功迷惑辽军,使其误以为宋军援兵已至,从而不战而退。此外,他在繁峙、崞县的兵力部署也显示了其战略眼光,有效抵御了辽军的多次进攻。
张齐贤的军事成就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认可,先后被加授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并于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拜相,成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母孙氏被封为晋国太夫人。太宗称赞他“为国家分忧”,功勋卓著。
张齐贤不仅在抗击辽军的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还在处理与西北地区党项族的关系中展现了独到的洞察力和战略眼光。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狡猾多端、叛降无常,势力逐渐壮大,对北宋西北边境构成严重威胁。张齐贤深知灵州作为军事重镇的重要性,担忧其被李继迁吞并,因此多次向朝廷献策,试图遏制党项族的扩张。
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张齐贤被任命为泾、原、仪、渭等州军安抚经略使,负责西北边防事务。面对李继迁攻陷清远军并围攻灵州的危机,张齐贤提出“以夷制夷”的策略,建议利用吐蕃六谷部首领潘罗支的力量牵制李继迁。他主张册封潘罗支为“六谷王”,联合西南蕃部形成联军,通过东西夹击的方式使李继迁疲于奔命,从而缓解灵州之围。
然而,由于朝廷内部意见分歧,张齐贤的建议未能完全实施。尽管潘罗支最终被封为盐州防御使,并成功配合北宋计杀李继迁,暂时缓和了西北局势,但在灵州弃守问题上,张齐贤主张坚守,并建议通过东西夹击的战术解围,而朝廷最终未能采纳,导致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灵州被攻陷。
此后,张齐贤进一步指出李继迁之子李德明有吞并西北各地的野心,提醒朝廷预防其扩张。然而,真宗对此未予重视,导致党项族势力日益壮大,最终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称帝建国,与北宋展开长期战争。
在处理与党项族的关系中,张齐贤的深谋远虑未得到充分重视。后世,清代学者朱轼高度评价其才能:“筹边事千里外,若眼见。”认为朝廷若完整采纳其建议,必能从根本上改善北宋西北边防局势。
晚年的张齐贤在山水之间寻得另一种人生境界。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张齐贤以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致仕,回到洛阳,过上了闲适的退隐生活。他去世后,朝廷追谥其为“文定”,以表彰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高尚的道德风范。
来源:前线杂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