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人不吐脏字,民国报纸的标题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7:07 1

摘要:民国的报馆里,熬夜是家常便饭。报童折页时,抬头一句:“夜里头你们都在整这些标题?”打字机弹出的,每一个标题都有那么点子意思,像是在街口的茶馆里,混着书生的冷嘲热讽与小贩的泼辣生气——谁说不对?

民国的报馆里,熬夜是家常便饭。报童折页时,抬头一句:“夜里头你们都在整这些标题?”打字机弹出的,每一个标题都有那么点子意思,像是在街口的茶馆里,混着书生的冷嘲热讽与小贩的泼辣生气——谁说不对?

明明官面儿得体规矩,转到了新闻编辑部,一切规则就像被丢在路边,没人拾。这些报人的手写出来的标题,常常一针见血,有时又带点恶作剧。就说那湖南的事吧,何省长去岳麓山扫墓,官方命令下得很死板,你说得转播“扫其母之墓”。可是某报改了三字,直接变成“扫他妈的墓”。这当中,既不无幽默;耐人寻味,又确实是实话,无非就是多了层调侃,真实得好像旁观者在背后打了个喷嚏。

但讽刺之后又藏着刀锋,不是吗?报人们单单挑出这句,就像是在用最简单的语言解构权威。敢这样写,一是胆气,二是底气,如果没这点,他们哪能在各色风浪中安身立命?别人怕触霉头,编辑却混不吝。

抗战里的重庆,有程大千,一条新闻讲物价暴涨,高级词汇不用,标题搞出“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烧饼油条都涨价,谁不说日子难过?不讲宏观数据,不做长篇制度分析,偏是把市井生活里最俗最苦的剖出来,直接写到市民心坎里。有人说这是取巧,其实不是,反倒有种写实,新闻本就该如此犀利。

再转到南京,多日连阴雨,气象台一句“雨未歇”,张友鸾结了个标题:“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不长不短,刚好让人有点愁。气象预报按标准说,报人却不按理出牌。写得像首诗,读着却觉得头顶的天越发沉重——新闻本无温度,报纸却能带点情绪,谁见过如此?我是不太懂。

成都的社会新闻出现了个案例,四川大学通讯员报厕所堵了,结果张主编接过稿件,挥笔便成“川大出路成问题”。厕所与出路,学校与就业,表面看像个冷笑话,实则拿校长黄季陆开了个大玩笑——可是笑到最后,又有谁能明确说清:出路究竟在哪?

抗战爆发,前线生死较量,自然有报纸,偏选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这句。张友鸾用得很妙,一抬头你会疑心:后方真如此?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字眼一换,嘴一翘,有的是世态炎凉不是?好像现实永远都是谁在喊紧,谁在偷闲。

历史总是带点荒诞色彩,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自持清明。就像国府钟声鸣响,标题直白“声声请出兵”。那些敲钟的士民,等了好久,也许都盼了白日梦。可是出了兵又能怎样?有时标题急,事情慢,一口气并不能顺到底。失望的情绪落在纸上,又该怎么收拾?

抗战期间,还有那条“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这标题一放,兵员征集棉衣的画面,空旷得有点瘆人。张季鸾写的,字句间不见繁复,直戳要害。网友评论里可能有点不认同,说:征人冷又能怎样?实际情况也不总亏待士兵,但文句放出来,那份寒还是打进人心里。

广东大亚湾失守,吴铁城、曾养甫和余汉谋,名字嵌标题,“余汉无谋 吴铁失城 曾养离甫”,听着像念口令。新闻成了一则谜语,大众读了,笑中有怒。有人看标题觉得太偏激,事实是——三人逃了,这段事不高明,但无论如何,报人表达自己的愤慨,比官方通稿真实多了。

到了1947年,金元券贬值,武汉大刚报蹦出句“公教人员不是东西,是东西也应当涨价!”工薪阶层都在内卷中挣扎,物价涨得离谱,“不是东西”这说法狠多少?标题分主副,语气半开玩笑,市民一读忍不住砸了茶杯,现实糟心,就得怪报人下笔有点毒。

还有一条“《袁世凯》要查禁,《蒋主席》必须读”。同一时间里,国民党查禁一本书又强令公务员读另一本书,文汇报编辑索性把两件事拼在一起。新闻工作者揪着矛盾,赤裸裸地摆出体制里的横冲直撞。其实不一定有用,但多少能让看客多想两秒,世道反复无常,到底谁在做主?

土地革命时代,贺龙屡次“被活捉枪毙”,湖南、湖北的官方竟每次都把这些假消息当真事,编辑忍无可忍,加了个“又”字,变成“匪首贺龙昨又被活捉枪毙”。新闻可以一边被规定,一边扭转成调侃。其实他活得好好的,只不过活在折腾里。

1948年美特使人员变动,南京某报玩了一把文字游戏,“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简单的头尾押韵,传递了人员更迭的讯息。其实读起来没多少用,报人或许也就是在苦中作乐。不少读者觉得无趣,实际上,《纽约时报》也专门引过这一标题,转了圈又成一则笑谈。

民国报人的标题,有锋利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比如“潇潇雨,犹未歇”的写法,也许只是对一场无休无止的生活琐事表达了叹息。不少现代编辑拼命追求数据准确,格式整洁,过度在意逻辑。反倒是那年代的报人,放得开也收得住。标题的妙处,就在于一句话,把几十行内容收缩成一颗子弹。

其实有的新闻,报馆压根不信稿件内容是真的。人手不足,消息也多半真假参半,编辑嫌麻烦,直接贴个“又”字或半句玩笑。结果反而吸引了更多人围观。新闻不都是追求真相吧?更像耍点花样,取悦读者罢了。

但也说不上标题就是全部。有些标题一时惊艳,内容却干巴巴无人问津。不少报人也有点自恋,明明标题已经够生猛,还想再加几句随口骂骂。读者不买账,可他们就是愿意折腾。有时几家大报抢着用同一个梗,气氛反倒更热闹。标题之争,其实就像饭桌上的斗嘴,谁都想逞一时痛快。

有意思是,这些报人每每提到自己做的标题,脸上都带点坏笑。你要说是大师级作品吗?其实更多是随手为之。文字的好坏人人自有评判,但民国时期,有报人敢说:我的标题就代表我的态度。谁不服气,来一场。

而且你发现没有,这些标题里,全是民间烟火、官场讽刺和人间冷暖,什么大道理都不用说清。即便信息有误、角度存疑,反倒让新闻多了层真实不完美。和现在追捧“事实准确”的要求不太一样,那时候报人是用性情和眼力做新闻,不是机器式输出。

有人质疑这些标题太过戏谑,有失公正。其实,新闻本就是镜子。只不过这镜子,是带点彩色的。每个标题背后都藏着复杂的现实和难以计较的情绪。谁又能评判一块烧饼的厚薄,和国运的高低有多少关系?说不清了。

最后还是回到开头。标题这玩意,不全靠技巧,也用不着教训。民国报人的做派,有时荒唐,有时痛快。关心的人总觉得,每个妙句都像是批评,也是自嘲。说白了,即便时局混乱、一地鸡毛,报馆窗外的晨曦还是照进来了。剩下的,就让大家自个儿琢磨吧。

来源:梦未凉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