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热心条友私信说,质疑沈巍的黑粉们已不再以“不孝顺父母”、“未著书立说”等为由对他进行人身攻击了,转而将矛头指向老沈“未做任何社会贡献”,并嘱托秋田猫就这个方向写篇小网文,澄清一下视听。
近日,有热心条友私信说,质疑沈巍的黑粉们已不再以“不孝顺父母”、“未著书立说”等为由对他进行人身攻击了,转而将矛头指向老沈“未做任何社会贡献”,并嘱托秋田猫就这个方向写篇小网文,澄清一下视听。
看了条友的私信留言,猫仔真是哭笑不得。说“哭不得”,是觉得这个话题本不值一驳,老沈做了什么,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说“笑不得”,是感到黑粉们又一次选错了“攻击点”,这哪是抹黑?分明是给老沈送话题、添流量、找闪光点啊!
当然,条友既然提出了这个话题,尽管大家心里也都有一杆秤,猫仔还是乐意把老沈那些看得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发生着的“社会贡献”捋一捋、说一说,总结总结、提炼提炼。
个人看来,老沈的社会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他的书画创作直播,为面临传承困境的传统艺术注入一股强劲活力。
在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毛笔的实用功能早已被钢笔、电脑取代,绘画的记录功能也多数被照相机、摄像机与手机代替。书法、绘画这类传统艺术,日渐小众,传承与创新皆面临巨大挑战。
试想,如果不是有了沈巍的出现,没有他这位顶流网红在镜头前日日伏案、现场挥毫,全国各地又怎会涌现出那么多原本对书画并不“感冒”的普通百姓,开始关注、欣赏、研究甚至收藏起书画艺术品来?
不少在现场给老沈服务的人员和视频前的铁杆粉丝,都在“追更”过程中,学会了姓名章、引首章、压脚章、拦边章的用法,了解了装裱的选材与工艺,知道了如何临帖习碑,被科普了《兰亭序》何以称“天下第一行书”,甚至听说了“苏黄米蔡”、“颜柳欧赵”等书画大咖。
最后说句玩笑话,老沈日复一日、成百上千的书画创作,还实实在在地拉动了宣纸、笔墨的消费,也助推了宣纸、毛笔、墨水生产销售行业和地方装裱业的逆势增长。哈哈。
其二,他的两次脱稿发言,为“读书氛围渐冷”“人心日趋浮躁”的社会现状敲响警钟。
其实自老沈二十六年流浪生涯突然爆红那天起,“读书”这个话题就重新在网络社会热了起来。不管是喜欢他的“白粉”,还是质疑他的“黑粉”,在这一点上态度出奇一致,都认为是博览群书、知识丰厚,让老沈有了“翻身把歌唱”的资本和机遇。
从“流浪汉”到“流浪大师”,“读书可增长智慧、读书能改变命运”这个几乎冷却的话题,又一次热了起来,也算是对“读书无用论,搞钱硬道理”风气的一次温和反击。甚至有不少家长,特意把孩子带到上海,请老沈现身说法,劝返校园、重拾学业。
而他在2019年10月川剧学术研讨会、2021年423读书分享会上的两次脱稿发言视频流出后(这两个视频本号上都有),更迅速引发我等平民百姓对其超大知识储备、超强记忆力等方面的惊叹与讨论。
这些围绕“读书”展开的大讨论,本身就是一种集体反思。无论被沈巍震撼、赞叹的,抑或对沈巍继续质疑、不解的,大家都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重新审视了自己、孩子乃至整个社会的读书现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比学校教育、家长督促更见实效。
其三,他从拾荒流浪到人生逆袭的经历,为身处低谷、陷于焦虑、濒临崩溃的群体提供了真实的“治愈力”。
年少时的偏激与叛逆,让老沈一度走上离群流浪之路,吃尽苦头、历尽艰辛。这一点,他确实可算一个“反面教材”。青春可以叛逆,但人生关键处,切莫因一时冲动选错路、绕远路。
然而,除了教训,老沈更用他从苦难中淬炼出的坚韧、逆境中不改的勤奋、清贫中坚守的清澈与坦荡,为我们上了一堂“教科书级”的人生课。
换作他人,遭遇如此重大挫折,或许早已消沉、崩溃、一蹶不振,甚至走向极端、仇视报复社会。但老沈没有。
他用实践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什么困难、挫折、霸凌或不公,都不必自怨自艾、不必放弃自己。只要心无旁骛地读书、学习、沉淀、成长,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便是对命运最有力的回击。
一个流浪汉尚能逆袭成为顶流网红,我们又何尝不能走出自己人生的低谷?
其四,他数次冲上热搜的言行举止,无形中普及了传统文化知识,也为地方文旅打出了一波“巨大广告效应”。
和县之行,老沈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了周敦颐、孙武、杜牧、伍子胥、成本华烈士,重温了《爱莲说》;陆俨少艺术院参观,又让“履薄临深”这个成语进入大众视野,让大家科普了“南陆北李”(陆俨少、李可染)与谢稚柳等书画大家。
尤其是指出“履薄临深”题字中或有错字一事曝光后,数以万计原本不关心、不知道这个成语的人,纷纷查资料、搜文献、进馆检索,掀起一场围绕“履薄临深”还是“履薄临探”的民间考据小高潮。
连秋田猫这样的工科生,都为这个成语埋头研究大半天。这读书学习的主动性,可比公司领导布置任务时高多了。
可以说,没有老沈,猫仔不会知道《为你打开一扇窗》这么好听的沪剧唱段,不会注意到《诗经》中引申出的“履薄临深”这个成语,也不会知道上海曾有过陆俨少、谢稚柳这样的艺术大家。
刷了他的直播,就莫名想去安徽和县博物馆看看伍子胥的头像换了没,想去陆俨少纪念馆确认到底盖棺论定是“履薄临深”还是“薄履临探”,也想去鲁迅公园、去“白鹤”基地走一走、看一看。
或许在不少人眼里,这些贡献不值一提,甚至算不上“贡献”。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领域的社会贡献,往往正是这种“潜移默化”式的。
黄公望、徐渭、唐寅、王冕、梵高、尼采…他们在世之时,当时的朝廷、教会或文化界主流,又何尝不是对他们的社会贡献嗤之以鼻呢?
来源:董董撩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