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敦煌飞天破壁而出,神仙节目又来统一审美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00:26 1

摘要:重阳还没到,我妈已经把我家三代人的老照片翻了三遍,边翻边叹气:电视里那些晚会越来越花哨,可没一个能让她找到“回家”的感觉。

重阳还没到,我妈已经把我家三代人的老照片翻了三遍,边翻边叹气:电视里那些晚会越来越花哨,可没一个能让她找到“回家”的感觉。

昨晚刷到一条15秒预告,河南卫视整了个3000平的应天门实景,外加什么元宇宙XR,壁画里的人物直接飘到眼前,丝绸反光连褶子都数得清。

我顺手把视频转给她,她回了一句:要是能让外婆也站上舞台,我就看。

我盯着屏幕愣了半天,原来老人要的不是酷炫,是“被看见”。

节目组的算盘打得精。

他们把开封年画和街舞捆在一起,让钧瓷窑变像烟花一样在空气里炸开,又把太极拳搬到360度环幕,脚下每一步都踩着实时生成的云。

最狠的是给白举纲配了AI换脸,让他和年轻时的爷爷奶奶同框,镜头一拉近,老人眼角的褶子和孙子脸上的青春痘同时高清,血缘突然有了肉眼可见的证据。

技术清单拉满:8K+3D、粒子渲染、数字孪生,听起来像军工发布会,可核心就一句:让死去的记忆临时复活,陪活人唱完一首歌。

海外那头的华人更直接。

伦敦唐人街的大爷把英歌舞鼓点录进手机,每天清晨在泰晤士河边放,鼓声一响,路过的老外跟着点头,大爷说这比降压药管用。

纽约的福建奶奶把节目预告投到时代广场大屏,站在下面哭着给孙女打视频:你看,我们老家的狮子头跳上纳斯达克了。

技术组的人没料到,最炸的弹幕不是“牛X”,而是“我外公当年也这样舞过”。

数据后台显示,预告片2亿播放里,转发率最高的是一条定位在悉尼的留言:第一次觉得重阳节和我有关。

我妈看完完整片花,没夸特效,只指着画面里一束虚拟茱萸说:你外婆每年重阳都在门口插一把,后来小区改种月季,她只能把花挂在超市塑料袋上。

今年节目搞了个AR小程序,扫码就能在手机里种一棵茱萸,她学会后,把截图设成群头像,家族群里瞬间冒出十几棵同款小花。

那一刻我明白,所谓数字温暖,就是让老人在新时代里找到不尴尬的握手方式。

节目还没播,联合国先把它塞进“积极老龄化”案例,听起来高大上,其实翻译成人话就是:让老头老太太觉得活着还有新东西可玩。

技术再炫,最后都得落在这一句话上——别让他们只能在回忆里当主角。

重阳夜里,全球50个国家同步信号,洛阳的月亮和悉尼的月亮同时出现在一块屏幕上,鼓点一起,地球两边一起跺脚。

那一刻,传统不是被保护,而是被重新需要。

我给妈提前订了8K机顶盒,她摆手说别浪费钱,却偷偷把老照片又擦了一遍。

我知道,她等的不只是节目,是等一个理由,让外婆在客厅跳一支数字秧歌,让全家在虚拟烟花下合一张影。

技术能做到的极限,就是给亲情一次续费。

至于炫不炫,冷暖自知。

来源:下雨天一点号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