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张闾珣一张罕见镜头,他生性善良,深得祖父张作霖的宠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20:39 1

摘要:1981年,台北一家精神病院的角落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蜷缩在床边,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 这个连护士都叫不出全名的病人,64年前曾是东北王张作霖捧在手心的长孙,张学良亲笔信里“吾家千里驹”的张闾珣。从牛津大学的高材生到被锁住的精神病人,从家族未来的希望到父亲临

1981年,台北一家精神病院的角落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蜷缩在床边,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 这个连护士都叫不出全名的病人,64年前曾是东北王张作霖捧在手心的长孙,张学良亲笔信里“吾家千里驹”的张闾珣。从牛津大学的高材生到被锁住的精神病人,从家族未来的希望到父亲临终都不敢告知妻子的秘密,张闾珣的人生为何会从云端一头栽进泥沼?这场被时代和家族裹挟的悲剧,到底是谁按下了“毁灭键”?

有人说他是被宠坏的“王府公子”,扛不住挫折才精神崩溃;也有人骂他是“家族罪人”,拖累张学良晚年不得安宁。可翻开1930年代的老相册,10岁的张闾珣穿着定制西装,站在沈阳帅府的银杏树下,手里还攥着祖父张作霖刚送的进口怀表——那时的他会背《论语》,能说流利英文,连见惯大场面的英国领事都夸“这孩子眼神里有光”。显赫家族的天之骄子,怎么就成了后来连亲妈都认不出的“疯子”?是命运太狠,还是他本就“不堪一击”?

张闾珣的童年,是泡在蜜罐里的。张作霖活着时,帅府里的下人都知道“长孙房的点心不能重样”,小闾珣闯祸打碎了古董花瓶,张作霖摸着他的头笑“碎了好,碎了岁岁平安!”张学良更是把他当继承人培养,请了留洋博士教数学,请前清举人讲国学,15岁就带着他出席军政会议,指着地图说“以后这都是你的”。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一切戛然而止。张学良被软禁,母亲于凤至为救丈夫匆匆飞往南京,临走前把三个儿子托付给英国朋友。西安事变像一把刀,突然斩断了张闾珣的“王子剧本”——从有专车接送的小少爷,变成寄人篱下的“中国难民”,连学费都要靠变卖母亲留下的首饰。那时的他在日记里写“窗外的雨下了三天,像极了沈阳的冬天,可这里没有祖父的暖炉。”

1940年的伦敦,张闾珣似乎过上了“平静生活”。他考上牛津大学历史系,课余给《泰晤士报》翻译中国古籍,编辑夸他“文字里有东方的智慧”。可没人知道,每个深夜他都会被噩梦惊醒——梦里总有火车汽笛声,母亲在月台上哭着挥手,父亲被士兵押走。同学说他“从不参加派对,总一个人坐在图书馆角落”,连最爱吃的沈阳锅包肉,在伦敦中餐厅吃到时都会突然掉眼泪。

1941年9月7日,德国空军的炸弹落在牛津附近。当防空警报响起时,张闾珣突然抱着头尖叫,在大街上狂奔,嘴里反复喊“别炸沈阳!别炸我爷爷!”被送进医院后,医生在诊断书上写下“急性应激障碍,伴随严重幻听幻视”。德国轰炸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可于凤至远在美国筹钱救夫,只能托人把他送进瑞士一家精神病院——这一送,就再也没能“正常”出来。

1960年代,于凤至在美国听说“儿子病情好转”,立刻变卖洛杉矶的房产,把张闾珣转到纽约最好的私立疗养院。可医生私下告诉她“他脑子里像有个坏掉的收音机,总在播过去的事,我们修不好。”1975年,张学良被解除软禁,第一时间就说“接闾珣回台湾”。所有人都以为,父子重逢能唤醒他——毕竟张学良在信里写了十年“爸爸等你回家,带你去看阳明山的樱花,就像当年在沈阳看桃花。”

可当73岁的张学良走进病房,60岁的张闾珣只是呆呆地问“你是谁?我要找爷爷。”更残酷的是,1981年9月19日下午,张闾珣突然陷入昏迷,医生抢救时发现,他胃里只有几片没嚼碎的面包——这个曾经一顿能吃三碗饭的壮小伙,早就失去了自主进食的能力。张学良在太平间外蹲了半小时,最后对秘书说“别告诉凤至,就说他去美国治病了,治很久。” 直到1990年于凤至去世,床头还放着儿子“在美国康复”的假照片。

张闾珣的葬礼办得悄无声息,墓碑上只刻着“张公闾珣之墓”,连生卒年都模糊不清。可张学良的痛苦才刚开始他把自己关在书房三天,翻出张闾珣12岁时写的作文《我的理想》,里面说“要像爸爸一样当军人,保护中国”,钢笔字还带着孩子气的歪扭。小儿子张闾琳来看他,刚开口说“大哥……”就被张学良打断“别说了,是我害了他。”

更让人唏嘘的是,于凤至晚年在遗嘱里留了一笔钱“给我儿闾珣,让他回沈阳看看帅府的老槐树。”这笔钱最后成了阳明山墓地的维护费,而张闾珣的三个弟弟,一个在香港车祸去世,一个在美国抑郁而终,只有最小的张闾琳靠着父亲的隐瞒,活成了“家族里唯一正常的人”。显赫了三代的张家,最后连一张完整的全家福都凑不齐,张学良临终前对着空荡的客厅叹气“这哪是富贵,分明是还债。”

有人说张家是“东北王”,风光了半个世纪;也有人骂张学良“冲动误国”,连累子孙。可张闾珣躺在精神病院的那40年里,他既不懂什么“家国大义”,也不记得自己是“王爷后代”——他只是个总在找妈妈的孩子,总在问“爷爷什么时候回家”。所谓的显赫家族,对他而言不是光环,而是一道怎么也绕不开的“催命符”。如果他只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或许能在战乱里逃难,或许会饿肚子,但至少不会被“必须优秀”的期待压垮,不会在每个夜晚被“家族荣耀”的幻听折磨。

你觉得张闾珣的悲剧,是时代的必然,还是家族的宿命?要是换成你,生在这样的家庭,是会拼命抓住“光环”,还是宁愿做个“普通人”?来评论区聊聊,让我们看看这场跨越百年的命运谜题,到底有没有答案。

来源:淡泊的风筝II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