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早上,哈尔滨火车站人潮涌动,大家背着包,或急匆匆,或悠哉地等着列车出发。高铁短途游,特别是当天往返的“一日游”,最近真成了东北人的新宠。你说,这事儿咋就这么火了呢?
那天早上,哈尔滨火车站人潮涌动,大家背着包,或急匆匆,或悠哉地等着列车出发。高铁短途游,特别是当天往返的“一日游”,最近真成了东北人的新宠。你说,这事儿咋就这么火了呢?
先不说别的,咱东北的城市之间距离不算远,坐高铁一两个小时就能到,省了不少折腾。比如说,沈阳到长春那条线路,开通后一下拉近了俩地的距离,五一期间还有数字显示,长春站当天往返的游客比往年多了将近二成。这事儿很能说明问题吧?人们就是想轻松点,不想请假,不想住酒店,就是当天去玩玩,晚上准时回家。
你别看哈尔滨周边的城市不算多,可特色一个比一个鲜明。齐齐哈尔那个“世界湿地之都”,丹顶鹤蹦跶得欢喜,湿地旅游搞得大热,去年夏秋两季,去扎龙自然保护区观鸟的人足足增了三成多。这谁不想去看看大自然的模样啊?尤其是春秋季节,鸟儿飞来飞去,空气又带点凉意,走两步路就能呼吸到不同的气息。
再说牡丹江,那里不光有中俄边境的特殊位置,文化交流也挺热闹。去年牡丹江和俄罗斯海参崴合作的旅游项目搞得风生水起,中外游客数字蹭蹭上扬,大家去那儿尝俄式美食、逛俄式建筑,感觉自己像穿越了似的。稍微跟朋友聊聊,有人说那边的俄式面包和香肠,味道纯正得让人忘不掉。
大庆则是另一种味道,工业文化浓厚。石油城的“铁人精神”一直被拿出来说事儿,王进喜纪念馆配合大学开了科普营,那些青少年和石油迷们来了不少。工业遗产旅游,这东西你要是不去体验一下,还真不知道有多吸引人。毕竟,高铁带来的便利,让这些看似“冷门”的点一下子活了起来。
其实,这股高铁短途游的热度,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国家铁路集团的数据显示,去年暑假全国高铁一日游订单同比涨了近三成。真的,有那么多人觉得高铁短途游方便,说明这不仅仅是个小众市场,而是正在慢慢改变大家的休闲方式。
而且,政策上也给劲。黑龙江省去年就专门推了个文件,鼓励打造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高铁一日游精品线路。市里、县里都联动起来,做套票、打组合,甚至有主题列车,啥“湿地号”“俄韵号”,就像品牌IP一样,让旅游更有味儿。
不少乘客的留言里,能听见“说走就走”“弹性自由”的字眼。尤其是东北这边,45%的短途游客偏爱当天返,理由简单——不用请假,晚上还能回家陪孩子,工作生活还能两不耽误。这种轻松游,反倒让人觉得舒坦。
有个挺有趣的现象,短视频里“高铁一日游”的VLOG火得不行。哈尔滨出发去肇东捞烫一日游,吃了十家店的美食;齐齐哈尔湿地抓鹤的体验,单条视频播放量就超百万。年轻人自发组团“高铁日行记”,分享省钱攻略,成了社交圈里的热点。谁不想跟着视频出发,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呢?
还有亲子家庭,统计显示3到12岁的孩子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短途游群体。一个家长说,上午带娃去湿地看鹤,下午逛老街吃俄餐,孩子累得刚好,晚上还能按时写作业。对家长来说,这种安排既安全又省心。
和自驾相比,高铁省了堵车和找停车位的烦恼,也不累驾驶。这不仅省时间,也环保得多。国家层面也很看重这种绿色出行,毕竟节能减排不是空话。
季节不同,体验也大不相同。秋天是湿地和森林最美的时节,春天则适合踏青赏花。冬天哈尔滨冰雪项目正当时,牡丹江的镜泊湖冰瀑节也成了短途冰雪旅游的招牌活动。高铁把这一切串联起来,仿佛随时能选择不同的“季节菜单”。
更有趣的是,“反向旅游”悄悄兴起。大家不再只往大城市跑,反而喜欢去东北这些小城体验本地文化。像是“高铁一日游看三城”这种套餐,被不少年轻人拿出来吹。不是说大城市不好,只是偶尔想换个口味,感受不一样的生活节奏。
数据也证明了高铁短途游对经济的推动作用。2023年黑龙江省相关统计显示,小餐饮、民宿、导游等服务业因高铁游客增多,产值年增长超过二成,新增就业岗位破万。这说白了,就是旅游火了,带动了好几个产业链,谁不乐意?
说到底,高铁短途游像是打开了东北人周末的新生活方式。要是有空,你也真该试试。从哈尔滨出发,坐个高铁,上午湿地走一圈,下午吃点地道的俄式美食,晚上回家,舒服得很。人生嘛,不就该这么简单?
来源:正直孔雀XBr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