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的工作状态其实挺简单:白天在镜头前讲政策、做节目,零碎时间在手机上发短视频、开直播,内容在三农和日常生活之间来回切换。你能看到她把衣柜叠得规规矩矩,也能看到她带着麦克风站在田间解释补贴政策。没什么大起大落,就是一步步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愿意待的地方上。
她现在的身份不少:依然在央视做节目,线上也在做短视频和直播,三农话题和生活分享两头都在跑,
她的工作状态其实挺简单:白天在镜头前讲政策、做节目,零碎时间在手机上发短视频、开直播,内容在三农和日常生活之间来回切换。你能看到她把衣柜叠得规规矩矩,也能看到她带着麦克风站在田间解释补贴政策。没什么大起大落,就是一步步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愿意待的地方上。
有个节点很亮眼,大家还记得她在那届《主持人大赛》上拿过第一名。那届比赛竞争相当激烈,台上老手、劲敌一堆,节奏像硬碰硬那样紧张。她的表现不是单靠花哨技巧,而是把内容讲得有温度、有逻辑,评委给了高分,成绩在文艺类项目里压过不少人。拿了名以后,很多人以为她会去争更“光鲜”的文艺栏目,但她却走向了农业频道,去主持像《一路有你》《大地讲堂》这样的节目。有人觉得奇怪,觉得这是倒退,或者是放弃热门舞台。其实从她的选择看,不像是冲热度的决定,更像是有自己的打算。
往前翻,她在 2015 到 2018 年间参与了《华人世界》《等着我》这类节目。特别是《等着我》,那档节目讲的是找人、讲人生故事,情绪分量重,需要和当事人慢慢敞开聊。她在里面表现出耐心和同理心,不是那种只会念稿子的主持,观众反应也不错。那段时间,外界开始改写她“只会做文艺节目”的标签,觉得她能处理复杂的情绪场面和真实人物故事。
再往前看,她进央视也不是一步到位。大学毕业后先在辽宁卫视做《第一时间》,做新闻类出镜,字正腔圆、条理清晰,这些基本功是在那段时间打好的。后来参加全国主持比赛拿了优秀奖,这个成绩为她进央视频道打开了门。2010 年正式进入央视,但刚去时并没有直接出现在热门栏目里,而是当了《远方的家》的外景记者。
做外景记者那几年,日子是又累又沉。镜头里看着风光,实际上常年奔波。天不亮就出发,傍晚回旅店常常累得说不出话。去过西北的戈壁,记录胡杨是怎么在风沙里站住脚;去西南的村寨,听老人讲手艺;也到东北的雪原,冷得人起鸡皮疙瘩但盯着日出等镜头。她会在每个地方花时间和当地人坐下来聊,不是简单问几句就走,而是把他们生活里的细节一条条记下来。那几年让她对各地的生活习惯、人物性格有了真实的感受,也让她镜头前的表达更有人情味。
更早的学生阶段,她是那种学校里能挑重担的人。课代表、文艺委员、合唱队、舞蹈队都有她的身影,学生会里也常能见到她名字。家长老师常拿她当好例子。她会写作、跳舞、主持,能把多个角色兼顾好,后来考进中国传媒大学学播音主持,这些练习和课堂训练给她后来的职业打下了基础。
圈内对她的评价里,有一句比较醒目:董卿对她的气质和形象曾表示肯定,媒体里有人习惯叫她“小董卿”。被前辈认可这种事,一方面是赞许,另一方面也带来期待。但从她的选择看,她并没有完全走别人给她设想的那条路,而是在当前能做的范围里慢慢做出自己的位置来。
她的私下生活并不高调。网络上有一些碎片化的记录,比如 10 月 16 日那条抖音,里面是她整理衣柜的过程:浅色家居服、按功能分区、规规矩矩地叠放,给人的感觉就是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还有一次视频是她在家给主持人朋友刘心悦做饭,家里布置简单,原木家具、绿植,饭菜一上桌朋友就夸她厨艺,说话之间很随意,和电视上的距离感明显不同。感情生活也保持低调,公开场合没看到恋情爆料,网络上也没有绯闻,大家就习惯性猜她是不是单身。
把这些点连起来看,你会发现她每一步走得挺理性。早年把基本功练扎实,后来去了外景现场跑实地、写报道,慢慢把重心转到跟人、跟故事打交道的节目上,再到农业方向深耕三农话题,同时在传统媒体和新平台之间并行。她不急着博一夜爆红,也没一直躲在舒适区里。更像是把职业当成长期的事来经营,哪怕短期看不到大回报,但时间长了,总有个形状。
有时候看她的短视频,镜头里是叠衣服的手、炒菜的动作、站在田间解释的口吻。那些零碎画面,串起来比单独的头衔更能说明她现在在做什么。也许外人能看到的只是节目名字和奖项,但细看她的日常,会觉得那些看似互不相关的片段其实在告诉同一件事:她一直在把能做的事一点点做稳、做深。
来源:山谷间感受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