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举考场的朱门里,藏着比考卷更精彩的人生。唐朝的温庭筠和清朝的蒲松龄,两个隔着千年的文人,却在考场上演出了最反差的戏码——一个把作弊玩成传奇,一个把落榜写成史诗。
科举考场的朱门里,藏着比考卷更精彩的人生。唐朝的温庭筠和清朝的蒲松龄,两个隔着千年的文人,却在考场上演出了最反差的戏码——一个把作弊玩成传奇,一个把落榜写成史诗。
温庭筠考科举时,活脱脱是考场里的"扫地僧"。40岁前游山玩水,把功名当浮云;真进了考场,才露出撒手锏。唐朝作弊成风,可没人比得上温大诗人的本事:主考官盯着他像防贼,他却能在众目睽睽下,提笔就替8个人写完考卷,还能全身而退。这哪是作弊,简直是当众炫技——别人抄夹带藏小抄,他靠的是过目成诵的才思,挥笔而就的速度,把严肃的考场变成了自己的"才艺秀"。可惜恃才傲物的性子终究误了前程,他玩转了考场,却玩不转官场,最后只留下"温八叉"的传奇,和满纸风流词赋。
/而蒲松龄的考场故事,读来全是辛酸。19岁考中头名时,他大概以为功名唾手可得,谁知这竟是一生巅峰。此后3年一届的科举,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执念:从青丝考到白发,从锐气少年考成佝偻老者,直到71岁,主考官实在不忍,才给了他个"贡生"的名分。一辈子没当官,他把所有愤懑都写进了《聊斋志异》:那些狐仙鬼怪的故事里,藏着多少考场的不公?那些书生遇仙的奇遇中,又寄着多少怀才不遇的叹息?落榜成了他的宿命,却也成了文学的幸事——若他真当上官,或许世间只会多一个平庸的官员,少一部惊世骇俗的奇书。
这两个奇人,像科举史上的两面镜子。温庭筠照出的是天才的狂傲,才华能让他在考场作弊如入无人之境,却挡不住官场的暗箭;蒲松龄映出的是文人的执着,一辈子与考场较劲,输了仕途,却赢了青史。
千年前的考场早已尘封,但他们的故事还在说话:考试从来不是人生的全部。有人靠才华游戏规则,有人因执着成就别样传奇。就像温庭筠的词比他的功名更不朽,蒲松龄的小说比他的贡生头衔更响亮——真正能定义人生的,从来不是考卷上的名次,而是你在命运的考场上,写出了怎样的自己。
来源:逸然赏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