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营收腰斩,亏损扩大,亿华通正经历燃料电池行业最冷的冬天。但随着旭阳集团入主、高速费减免政策落地,这家氢能龙头企业的春天还有多远?
营收腰斩,亏损扩大,亿华通正经历燃料电池行业最冷的冬天。但随着旭阳集团入主、高速费减免政策落地,这家氢能龙头企业的春天还有多远?
氢燃料电池行业龙头亿华通(688339.SH/02402.HK)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仅0.72亿元,同比暴跌53.25%;归母净利润亏损1.63亿元,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扩大。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全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量1364辆,同比下滑47.7%,销量1373辆,同比下降46.8%。这一数据解释了亿华通业绩大幅下滑的背后原因——整个行业正处于商业化初期的阵痛阶段。
但就在业绩触底的同时,亿华通正悄然布局一场绝地反击。公司与旭阳集团的重大资产重组已拉开序幕,交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旭阳集团,实际控制人也将随之变更。
01 财务寒冬:营收腰斩,毛利率深度转负
细看亿华通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表现,几乎各项指标都在亮起红灯。公司燃料电池系统销售总功率15.96MW,同比减少56.54%。
这一下滑主要源于两方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需求整体下降,以及公司基于当前流动资金状况采取了审慎的营销扩张策略。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的盈利能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25.43%,较去年同期的17.7%大幅下滑。其中燃料电池系统毛利率为-37.4%,去年同期为22.9%。
毛利率的大幅下滑主要源于规模效应减弱导致的单位成本增加。
费用端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公司期间费用率高达198.54%,同比提升79.61个百分点。其中管理费用率为136.72%,同比提升68.81个百分点,这主要由于费用相对刚性,收入下滑致管理费用率上升较多。
02 行业困局:商业化初期遭遇成长烦恼
亿华通面临的困境,是整个氢燃料电池行业商业化初期的缩影。
燃料电池行业尚处于商业化的初期阶段,市场的产销规模总体偏小。行业竞争加剧叠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
价格战也成为行业不得不面对的挑战。2024年,公司燃料电池系统平均售价为2,760元/kW,单价同比下降27.0%。随着燃料电池系统售价的下降,其在公交车、商用车等应用场景或迎来转折。
资金周转压力同样困扰着整个行业。公司资金周转压力持续增大,影响了产业链订单项目的推进。这也是亿华通采取审慎营销扩张策略的重要原因。
不过,行业在应用场景上正呈现积极变化。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已由前期单一的公交领域商业化示范应用向公交、环卫、城市物流配送、冷链运输、渣土运输、大宗货物等多场景示范应用转变。
03 政策东风:氢能产业迎来多项利好
尽管行业短期承压,但政策端的暖风正频频吹来。
2025年,国家层面多项举措密集落地。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健全氢能管理机制,为产业规范发展奠定基础。
更直接的刺激来自应用端。超过10个省市推出氢能车辆高速通行费减免政策,且覆盖范围持续扩展。这一政策直接提升了氢能重卡商业化推广的经济性与市场潜力。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也在扩容。新疆哈密、山西吕梁、河南济源、河南濮阳、河北沧州、辽宁大连6地加入示范城市群,体现出政策层面对氢能产业的持续关注与战略布局。
资金支持方面,国家发改委宣布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向氢能储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同时,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将遴选重点项目与区域开展试点。
04 战略重组:旭阳集团入主带来协同效应
面对行业困境,亿华通正通过一场战略重组来寻找突破口。
2025年3月,亿华通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定州旭阳氢能100%股权,并向旭阳集团定增募集配套资金。交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旭阳集团。
这场“联姻”将为亿华通带来多方面的协同效应。旭阳氢能依托旭阳集团焦化产能,副产氢产能为24吨/日,是京津冀地区最大的工业副产氢供应商。
整合后,亿华通有望实现 “焦化副产氢提纯-储运-燃料电池系统集成-重卡/公交应用”全链条闭环。
旭阳集团作为中国焦化龙头企业,依托焦炉煤气副产氢资源已实现低成本高纯氢规模化生产,布局京津冀4座加氢站,成立有旭阳氢能车队已具备5.5吨/天运氢能力。
通过对旭阳集团氢能相关资产的收购,可促进亿华通在氢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进一步完善,终端应用场景进一步打通。
05 技术储备:深耕研发构筑长期竞争力
尽管业绩承压,但亿华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并未松懈。
公司秉承 “预研一代、开发一代、推广一代”的研发理念,遵从纵向一体化的研发路径。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累计获得325项发明专利及119项软件著作权。
公司基于行业经验及前瞻性市场判断,提前拓展百千瓦级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并积极与国内主流整车厂合作拓展开发客车、环卫车、牵引车、冷链物流等新车型。
在产能建设方面,公司正在推进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基地建设二期工程,承诺使用募集资金6亿元。这一基地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根据市场布局,公司继续秉承 “点-线-面”发展战略,重点围绕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及潜力城市进行开发。搭载公司产品的燃料电池汽车已在北京、张家口、上海、成都、郑州及唐山等多个城市投入运营。
06 机构视角:业绩拐点有待观察,长期空间依然可期
金融机构对亿华通的未来展望存在分歧,但普遍认同其长期发展潜力。
中金公司维持亿华通 “跑赢行业”评级,目标价25元。他们下调2025年营收预测61.2%至4.5亿元,并引入2026年营收预期6.4亿元。
光大证券则维持“增持”评级,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55/-2.52/-2.21亿元。他们认为,综合考虑行业高成长性、公司强大的配套能力与市场拓展能力,公司作为A+H燃料电池第一股,有望受益行业高增长。
长江证券预计公司2025-2026年收入分别为4.21亿元和5.85亿元,维持“买入”评级。他们认为,随着燃料电池车推广放量后,公司盈利情况或有望改善。
机构普遍关注的一个风险点是,各地氢能政策推进可能不及预期,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可能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导致盈利能力进一步下滑。
07 未来展望:短期阵痛难免,长期前景光明
亿华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
从短期来看,公司业绩仍将承压。行业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综合成本较高,这意味着价格竞争和亏损压力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但中长期视角下,亿华通具备明显的先发优势。作为我国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及商业化的先行者,公司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具备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的量产能力。
随着国家在顶层设计方面对氢能产业的明确定位及全国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政策的实施,氢能产业前景广阔。我国制定了“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5万辆”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与旭阳集团的整合完成后,亿华通将不再是单纯的燃料电池系统提供商,而是升级为覆盖氢的“制-储-运-加-研-用”全链条的综合清洁能源供应商。
亿华通的现状是整个氢燃料电池行业的缩影——短期业绩与长期前景形成鲜明反差。在资本市场,这种反差往往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随着氢能高速网络的逐步成型、旭阳集团入主的协同效应释放,以及燃料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亿华通有望在2026-2027年迎来业绩拐点。
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氢能已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氢燃料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亿华通的未来依然值得期待。
来源:爱生活的奶茶a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