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ore技术前沿周刊 第 59 期(2025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12:52 1

摘要:咱们做开发的,最怕的不是代码难写,而是代码慢得像蜗牛,还有那些没完没了的重复劳动。

咱们做开发的,最怕的不是代码难写,而是代码慢得像蜗牛,还有那些没完没了的重复劳动。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一个页面加载要转半天圈,老板在旁边盯着,用户在群里抱怨,那种压力简直能把人逼疯。

最近圈子里一个朋友就遇到了这事儿,最后发现,性能瓶颈竟然出在了天天都在用的EF Core上。

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去排查,最后发现了一个能让性能直接起飞的秘密武器:编译查询。

这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把我们经常用的数据库查询请求提前“编译”好,省去了每次都要重新解析的功夫。

经过这么一折腾,他的应用响应速度愣是提升了将近40%。

这可不是我瞎说,这是他经过严格的基准测试得出的结论。

这个过程就像你每天都走同一条路上班,第一次可能需要导航,但走熟了之后,闭着眼睛都能到,速度自然就快了。

这个案例给我们提了个醒,有时候性能的瓶颈,就藏在我们最熟悉的地方。

解决了数据层的速度问题,下一个让人头疼的就是业务逻辑里的各种对象转换。

我敢打赌,每个.NET程序员都写过无数遍类似 `userDto.Name = userEntity.Name` 这样的代码。

一个两个还好,要是几十个属性,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不仅写得手抽筋,还特别容易出错,漏掉一个属性就可能引发一个隐藏的BUG。

现在,随着.NET 9的临近,一个叫Mapster的工具开始在圈子里火起来。

它就像一个翻译大师,能自动帮你完成这些对象之间的属性映射。

你只需要简单配置一下,一行代码就能搞定几十行手动赋值的工作。

它的厉害之处不光是省事,更在于它的性能。

根据一些最新的社区评测,在某些高并发的场景下,Mapster的速度甚至比老牌的AutoMapper还要快上30%到50%。

这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系统来说,简直是福音。

想想看,把那些枯燥的体力活儿交给工具,我们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更有创造性的工作上,这买卖,划算!

代码写得快、跑得快,还不够。

有时候,我们需要去研究别人的代码,或者分析一个没有源码的程序集。

这时候,一个好用的反编译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

ILSpy就是这样一个神器,它能把编译好的.NET程序集(就是那些.dll文件)“翻译”回我们能看懂的C#代码。

这感觉就像你拿到一个黑盒子,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构造,用ILSpy照一下,内部的电路图就一清二楚了。

无论是学习优秀的开源项目设计,还是在紧急情况下调试一个棘手的第三方库问题,它都能帮上大忙。

我经常用它来窥探微软官方库的一些实现细节,每次都能学到新东西。

它就像我们程序员的“透视眼镜”,能帮我们看透技术的本质。

把后端性能优化到极致,代码也写得漂亮了,接下来就该考虑怎么把数据漂亮地展示给用户了。

光秃秃的数字谁爱看?

图表才是王道。

一个直观的图表,胜过千言万语。

在.NET的世界里,我们同样不缺好用的图表库。

社区里大神们整理出了不下九款优秀的开源图表库,从经典的曲线图、柱状图,到酷炫的仪表盘、雷达图,应有尽有。

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从零开始用HTML Canvas或者SVG去画图,直接调用这些库,传入数据,就能快速生成专业级别的图表。

这不仅大大加快了开发速度,也让我们的应用界面看起来更加现代化、更具说服力。

选择一个合适的图表库,就能让你的数据“活”起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

有了图表,我们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应用框架来承载它们。

对于很多企业级应用来说,一个稳定、灵活的后台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最近,一个名为Purest Admin的开源项目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它采用了目前最火的技术栈:后端是.NET 8,前端是Vue3,实现了彻底的前后端分离。

这个项目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在成熟的ABP框架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精简,提供了一整套开箱即用的RBAC权限管理功能。

从用户管理、角色分配到菜单权限、按钮级别的控制,都设计得非常完善。

对于我们开发者来说,这意味着不用再费心去搭建基础的架子,可以直接在这个项目的基础上开发具体的业务功能,极大地缩短了项目周期。

这就像是买了一个精装修的房子,我们只需要拎包入住,添置点自己喜欢的家具就行了。

当应用变得越来越复杂,UI的布局和导航也成了一个挑战。

特别是现在流行的单页面应用(SPA),如何组织页面结构,如何实现不同页面间的顺滑跳转,非常关键。

在使用Blazor开发前端时,它的布局和路由系统就提供了一套非常优雅的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创建一个统一的布局组件,比如把网站的页头、页脚和侧边栏导航都放在里面。

然后,所有其他的页面都嵌套在这个布局里,这样就保证了整个网站风格的统一,也避免了在每个页面里都写一遍重复的HTML。

它的路由系统同样强大,不仅能实现基本的页面跳转,还能支持带参数的路由,甚至可以根据用户的权限或者其他条件来决定是否渲染某个组件。

这种组件化的思维,让前端开发也变得像搭积木一样,清晰而高效。

当然,单个应用做得再好,也总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

当业务规模扩大,用户量激增,单体应用的瓶颈就会显现出来。

这时候,分布式和微服务架构就成了必然选择。

Anno.Core就是一个为简化微服务开发而生的国产框架。

它很特别,同时支持gRPC和Thrift这两种高性能的RPC协议,并且内置了服务发现、负载均衡、调用链追踪和限流熔断等一系列微服务治理功能。

使用它,我们可以把一个庞大的系统拆分成一个个小而美的服务,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开发、独立部署。

这不仅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还提高了整个团队的开发效率和系统的可伸缩性。

对于想要拥抱微服务,又不想被各种复杂组件淹没的团队来说,Anno.Core提供了一个非常不错的起点。

在未来的智能应用中,工作流和自动化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微软推出的Agent Framework就为我们揭示了构建智能代理(Agent)的几种核心模式。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如果…就…”,而是包含了更复杂的协作、规划和执行流程。

比如,它可以让多个Agent像一个团队一样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一个复杂的任务;也可以构建一个带有“思考-行动”循环的代理,让它能根据环境变化动态调整自己的行为。

理解这些工作流模式,就像是学会了指挥一支智能机器人军队的战术,能让我们构建出更加强大和智能的自动化系统。

这不再是单纯的编码,而更像是设计一个有智慧的生命体。

除了这些高大上的架构和理念,日常开发中还有很多琐碎但又必须处理的“脏活累活”。

比如,怎么在网页上预览PDF文件?

怎么自动生成和排版Word文档?

这些需求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坑不少。

幸运的是,.NET生态同样为我们准备了解决方案。

现在已经有了跨平台、并且对AOT(预先编译)友好的PDF预览方案,让我们可以轻松地在Web、桌面甚至移动端嵌入PDF阅读功能。

对于Word文档,也有基于规则的自动化处理库,你可以定义好模板和规则,然后程序就能自动填充数据,生成格式精美的报告、合同等文档,彻底告别手动排版。

最后,我还想提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开源小工具——PowerToolbox。

这是一个用.NET开发的Windows多功能工具箱,集成了各种实用的小功能。

它就像一个瑞士军刀,虽然不是非有不可,但一旦你用上了,就会发现它能大大提高你的日常工作效率。

回看这些技术和工具,从底层的性能优化,到上层的应用构建,再到未来的智能架构,整个.NET生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奔跑,它给我们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套编程语言和框架,而是一整套能够应对各种挑战的强大武器库。

来源:高贵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