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而优则写——盘点相声界那些写自传的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7:15 1

摘要:陈涌泉出身相声世家,外祖父钟子良、父亲陈子珍都是清门相声的代表。清门相声,原为八旗子弟自娱自乐,表演风格文雅;浑门相声则为糊口,更接地气。

相声行有句老话:“台上说学逗唱,台下提笔文章。”

这些年,不少相声演员在演出之余,纷纷提笔著书,用文字记录下自己与相声的不解之缘。

这些自传不仅是个人回忆,更是一部部生动的相声发展史。

陈涌泉先生的自传《清门后人》,2011年出版,由他口述、学者蒋慧明整理。

这本书不单是个人回忆,更是学术著作,阐释了清门相声的特征及清门与浑门的合流历史。

陈涌泉出身相声世家,外祖父钟子良、父亲陈子珍都是清门相声的代表。清门相声,原为八旗子弟自娱自乐,表演风格文雅;浑门相声则为糊口,更接地气。

书中通过具体作品如《八大改行》《卖五器》,展示了清门相声的文雅追求。

书里有个细节:陈涌泉的父亲陈子珍到上海演出,因其相声有“文明相声”之誉,很快走红。这“文明”二字,正是清门相声的特质。

张永熙先生有“南张北侯”之美誉,与侯宝林齐名。他在九十高龄时出版口述自传,回顾从艺八十余载的岁月。

张老历经民国、抗战、建国、文革、改革开放,其生涯堪称中国现当代曲艺史的缩影

他目睹并亲历了相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与众多相声前辈交往深厚,其传记不仅具有研究价值,更富趣味性。

马志明先生评价他:“永熙先生无论艺术还是人品,都是我的楷模。”这话从少马爷口中说出,分量十足。

马季先生的自传《一生守候》,在他逝世前不到一个月才定稿,可谓生命最后的绝唱。

书中讲述了他如何从业余爱好者成为相声大师,以及在中南海为领导人演出的经历。

马季有一句直言不讳的话:“我太喜欢相声了,但是我太讨厌这支队伍了。”

这话说得直白,却道出了他对相声艺术本身的热爱与对行业内一些现象的不满。

书中揭示了马季先生从事相声艺术50多年来经历的酸甜苦辣,着重讲述了马季与师徒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还穿插了马季先生在八九十年代,当他的事业到达巅峰期时,对相声发展的一些困惑和感想。

这些回忆,既有时代的烙印,也有个人的挣扎与坚持。

姜昆的《笑面人生》通过'笑伴我行''笑结知己''笑看世界'三个篇章记录其艺术生涯与人生感悟,记录了他从​​北大荒知青到相声大家​​的蜕变。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姜昆,在兵团宣传队与师胜杰结为搭档,逐步走上相声道路。他的自传第一年销量就突破​​四十五万册​​,成为畅销书,可见当时观众对姜昆的喜爱。

书中,姜昆用看似云淡风轻的语言表达了对相声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人生境遇、周遭言论的坦然,让人钦佩。

今年还不到40岁的曹云金,2010年就出版了《金声金事》,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德云社生活。

最近,他又推出新自传《您好,请听我说》,昨晚在网络直播签字发售,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卖出7000多本。

新书目录包括“孤身赴京”、“事业转折”、“新的开始”等十个章节,通过曹云金本人的视角,回溯了他个人的来时路。

书中至少包含了清门、生日宴、郭德纲、唐菀等四大看点,相信开售之后一定会带动起相声赛道新的流量,自媒体博主也会掀起一波解读风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自转的撰写,曹云金可以对过往的那段人生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然后轻装上阵迎接新的挑战。

翻看这些自传,发现相声演员提笔写作,各有各的缘由。陈涌泉为留下史料,马季为诉说心声,姜昆为笑面人生,曹云金为回应争议。归根结底,他们都是想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事。

应该还有很多相声演员写过自传,譬如当前最红的相声演员郭德纲老师,就写过《我叫郭德纲》和《过得刚好》,不过前者已经难觅踪迹,后者语焉不详,就姑且不提了!

相声界的笔墨事儿,还会继续。听说现在不少相声演员也在整理自己的从艺经历。这是好事——既有台上欢喜,又有纸上传奇,相声这门艺术,才更显丰富与厚重。

来源:春入烧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