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沪语电影《菜肉馄饨》,竟让演员周野芒带着近六十万人,在上海的街头巷尾进行了一场身临其境的“云散步”。
一部沪语电影《菜肉馄饨》,竟让演员周野芒带着近六十万人,在上海的街头巷尾进行了一场身临其境的“云散步”。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明星带逛,而是一场由黄浦区官方精心策划的电影主题Citywalk直播。
这场奇妙的城市漫步,起点选得极有讲究——国际饭店脚下。
在很多老上海心里,这里不单单是西点飘香的地标,更是近代上海城市规划的“零公里”标志,是这座城市现代叙事的原点。
周野芒站在这里,面对镜头,没有急着介绍电影,反而聊起了“呼吸”。
他把这总结为一种“呼吸论”。
他说,演一个上海人,不是学几句上海话那么简单,而是要真正捕捉到这座城市独有的呼吸节奏,那种既有国际都市的快频率,又不失弄堂生活的慢悠悠。
你得跟这座城市的脉搏同频共振,才能把那种深入骨髓的气质给演出来。
这番话,一下子就把电影的格局打开了。
原来,《菜肉馄饨》不只是讲一个家庭的故事,它想捕捉的是整个上海的“呼吸感”。
脚步一转,一行人便来到了市井气息浓厚的人民公园与复兴公园。
如果说国际饭店代表了上海的高度与起点,那公园就是这座城市最柔软、最日常的腹地。
这里有下棋的老伯,跳舞的阿姨,还有追逐嬉闹的孩童。
周野芒在直播中分享,这些鲜活的场景,正是构成“老汪”这个角色的生活背景。
老汪,就是电影里的那个典型的上海爷叔,一个有点闷、有点“拎不清”,却把所有情感都藏在心底的父亲。
而串联起所有情感的,正是那碗菜肉馄un饨。
周野芒对着镜头感慨,馄饨这东西,在上海几乎家家会包,但妙就妙在“千家千味”。
你家多放点猪油,他家爱加些开洋。
每一碗看似相同的馄饨背后,都藏着一个家庭独一无二的味觉记忆和情感密码。
它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无需言说的家庭纽带。
电影用它来做片名,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
它就像一个情感的物质载体,把父子间那些说不出口的爱、隔阂与和解,都妥帖地包裹在那一层薄薄的皮里。
聊到角色塑造,周野芒更是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的表演秘诀。
他称之为“脸相同,心替换”。
他说,演员这张脸是父母给的,变不了,但内心必须彻底换成角色的。
为了演好“老汪”,他不仅是去观察,更是去“成为”。
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退休后生活在弄堂里的男人,每天的活动范围可能就是菜场、公园和家。
这种“被动型”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必然是内敛和克制的。
他不会有大开大合的情绪爆发,所有的内心波澜,都得靠眼神、嘴角一丝不易察觉的抽动,或者一个欲言又止的停顿来传递。
这正是海派文化中那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内核在表演艺术上的投射。
这场直播漫步的高潮,无疑是终点站——思南公馆。
这里,主办方给了所有观众一个巨大的惊喜。
他们在思南会客厅里,一比一复刻了电影中“老汪的家”。
走进那个空间,仿佛瞬间穿越到了电影里。
老式的五斗橱、吱呀作响的地板、墙上泛黄的奖状,甚至连潘虹老师在片中饰演的母亲角色穿过的那件毛衣,都作为重要的道具原样展出。
那件毛衣,静静地挂在那里,成了全场最催泪的焦点。
在电影里,它是一个未亡人对逝去丈夫的思念物化。
而在现场,它更像一个情感的开关,触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周野芒站在“家”里,眼神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已经分不清是属于演员周野芒,还是属于角色“老汪”。
他对着镜头轻声说,空间是有记忆的,当物理空间和情感记忆重叠,故事就有了生命。
梧桐树下的光影斑驳,透过老式木窗洒进来,那一刻,戏里戏外,融为一体。
这场别开生面的“电影场景还原+城市漫步”直播,可以说是一次极为成功的文化传播创新。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根据黄浦文旅局后台的统计,直播时段的峰值观看人数一度达到近十三万,整个直播过程累计获得了近六十万的点赞。
在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菜肉馄饨上海故事#更是卷起了超过两千三百万的阅读量。
这说明,观众渴望的不仅仅是看一部电影,更渴望能深入地理解电影背后的城市文化与人情世故。
更值得一提的是,《菜肉馄饨》这部电影本身的分量。
根据上海电影局官网在2023年底更新的信息,该片已经成功入选“上海出品”的重点扶持项目,并获得了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
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部商业电影,更被看作是传承和推广海派文化、特别是沪语方言电影的重要作品。
它将与几年前大火的《爱情神话》等影片一起,共同构筑起新时代海派电影的版图,并计划在2024年的“海派电影展映周”中亮相,让更多人领略方言电影的独特魅力。
从城市原点国际饭店,到市民空间的人民公园,再到文化地标思南公馆,这场直播用一条精心设计的路线,完成了一次空间叙事的完美闭环。
它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的故事,可以藏在一碗馄饨里,可以藏在一件旧毛衣里,也可以藏在梧桐树浓密的绿荫之下。
梧桐叶落了又长,但那碗馄饨的热气,和属于这座城市的味道,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来源:上进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