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温州的王女士因儿子确诊白癜风需使用紫光灯治疗,意外发现全家人身上及衣物均发出幽幽蓝光。这场“家庭荧光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关注,也让洗衣粉中的荧光增白剂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浙江温州的王女士因儿子确诊白癜风需使用紫光灯治疗,意外发现全家人身上及衣物均发出幽幽蓝光。这场“家庭荧光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关注,也让洗衣粉中的荧光增白剂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一场意外:紫光灯照出“荧光家庭”
王女士的儿子因病情需要每日使用医疗级紫光灯照射治疗。当她手持紫光灯在家中检查时,发现全家人的衣物、皮肤甚至家具表面均泛出蓝光。经过系统性排查,最终锁定发光源头为家中洗衣粉——洗衣粉袋子在紫光灯下发出耀眼光芒,洗衣机内部和排水口周边残留大量荧光物质。更令人惊讶的是,使用同款洗衣粉的邻居家中也出现类似现象,而日常使用洗衣液的亲属家中则无荧光反应。
这一发现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紫光灯和荧光检测笔的普及,社交媒体上“衣物发光”的讨论量激增,相关话题播放量动辄破百万次。部分商家趁机兜售“荧光检测笔”,声称可检测食品、日用品中的荧光物质,但专家指出,此类设备仅能显示荧光反应,无法判断物质安全性,甚至可能因紫外线辐射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荧光增白剂:洗涤行业的“光学滤镜”
洗衣粉中的荧光物质实为荧光增白剂,这是一种通过光学原理改善织物外观的化学助剂。其工作原理为:吸收不可见的紫外光后,发射出波长为400-500纳米的蓝紫色可见光,与织物上的黄光互补形成白光,使白色衣物更亮白、彩色衣物更鲜艳。与传统化学漂白相比,荧光增白剂具有环保、成本低廉等优势,因此成为洗涤行业的常用助剂。
荧光反应并非人工合成物的专利。自然界中,酱油、白酒、咖啡等食品在紫外线下会发出荧光;虾、蟹、水母等海洋生物的甲壳中天然存在荧光物质;人体必需的维生素A和部分氨基酸也具有荧光特性。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张雷强调:“紫外线灯只能判断物体是否有荧光反应,但无法鉴定分子结构,更无法判断其是否对身体有害。”
科学共识:合规使用无安全风险
针对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国内外监管机构和科研机构已开展大量研究:
欧洲:1999年,欧洲化学工业协会与欧洲肥皂洗涤剂协会启动“家用清洁产品风险评估”项目,结论显示衣物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长期使用安全。日本:2007年,日本肥皂洗涤剂工业协会发布报告,认定荧光增白剂对人体与环境无害。中国:2008年出台的《QB/T 2953-2008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行业标准,明确规定了可使用的荧光增白剂种类及限值,如二苯乙烯基联苯类等。
天津市消费者协会2019年发布的比较试验报告显示,30组洗衣液、洗衣粉样品中,12款含有荧光增白剂,包括蓝月亮、碧浪、汰渍等知名品牌。专家指出,只要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荧光增白剂的残留量极低,经多次漂洗后几乎可忽略不计。
争议与误区:荧光剂≠有毒物质
尽管科学证据充分,但公众对荧光增白剂的担忧仍普遍存在。部分争议源于以下误区:
混淆应用场景:我国《食品卫生法》明确禁止食品、餐巾纸、卫生巾等产品添加荧光增白剂,因其可能被用于以次充好。但洗涤剂中的荧光增白剂功能不同,主要用于改善衣物外观,且经大量水洗后残留极低。
可迁移性荧光剂的误解:台湾消基会曾抽查发现部分校服含可迁移性荧光物质,这类物质分子较小,可能黏附皮肤导致过敏。但洗涤剂中的荧光增白剂分子较大,不易被皮肤吸收。
检测手段的局限性:紫光灯仅能显示荧光反应,无法区分天然荧光物质(如维生素A)与人工合成荧光剂。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化学成分”的恐惧,夸大荧光检测笔的作用,实则制造焦虑。
理性选择:平衡安全与需求
面对荧光增白剂,消费者无需恐慌,但可根据个体需求做出选择:
敏感人群: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整形美容科主治医师龚桌建议,皮肤屏障脆弱或易过敏人群可选用标注“无荧光剂”的洗涤产品。
日常使用:正规品牌洗衣粉、洗衣液中的荧光增白剂均符合国家标准,可放心使用。若仍担忧,可选择婴儿专用洗衣液或明确标注“无荧光剂”的产品。
避免过度检测:紫外光对眼睛和皮肤有潜在伤害,长期使用紫光灯检测可能引发双眼异物感、畏光、流泪等症状,孕妇更需慎用。
事件启示:科学素养比“避害”更重要
王女士的“发光”事件,最终以科学共识化解了恐慌。它折射出公众对化学知识的渴求与误解,也暴露了商家利用焦虑牟利的乱象。当紫光灯的蓝光褪去,我们更需思考:如何让权威声音穿透流量泡沫?如何培养公众用理性取代盲从的能力?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化学不是敌人,恐惧源于无知。从“味精致癌”到“千滚水有害”,每一次恐慌都呼唤理性回归。当平台筑牢信息过滤网,当权威声音占据主流,被误读的化学成分才能回归其本来的角色——默默服务于现代生活。
来源:江南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