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业软件作为“工业制造的大脑和神经”,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近日,在“2025工业软件创新发展大会”上,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张顺茂在演讲中指出,经过持续攻关,目前我国已突破百余款研发设计类核心工业软件,形成覆盖多领域的工具链体系,并在千余家企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标志
工业软件作为“工业制造的大脑和神经”,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近日,在“2025工业软件创新发展大会”上,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张顺茂在演讲中指出,经过持续攻关,目前我国已突破百余款研发设计类核心工业软件,形成覆盖多领域的工具链体系,并在千余家企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标志着我国工业软件自主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掌握“金刚钻”方能揽下“瓷器活”
张顺茂认为,发展自主可控工业软件非常重要性。无论是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幻,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还是满足我们自身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我们都必须拥有自己的软件。他形象地比喻道:“干瓷器活,必须把金刚钻掌握在自己手上。只有拥有了自己的‘金刚钻’,中国的‘瓷器活’——即我们庞大而复杂的制造业——才能干得更好、更出彩。”
张顺茂指出:“过去,我国制造业在研发、设计、仿真、生产等核心环节,大量依赖国外工业软件。这不仅构成了潜在的技术安全风险,而且当我国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涌现出大量如新能源车、高端芯片、先进轨道交通等‘新场景’时,国外的‘金刚钻’往往无法贴切地满足这些独特的、前沿的需求。实现工业软件的自主可控日益成为关乎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必选项’。”
百余款核心工具链成型,根技术实现自主
面对“我们是否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金刚钻’”这一关键问题,张顺茂给出了肯定答案。据他介绍,在一个国家级重大工程的全面牵引下,国内主流工业软件厂商摒弃单打独斗,形成了协同攻关的产业合力。目前,工程“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已取得规模化突破性成果,成功研制出一百多款自主可控的研发设计类核心工业软件,涵盖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及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关键领域,并带动了整个工具链供应链的成熟。
“尤为关键的是,此次突破并非仅限于应用层的‘外壳’替换,而是深入到了决定软件命运与能力的‘根技术’。”张顺茂明确指出,“包括几何建模、几何约束求解、数据轻量化、图形转换与渲染、网格化等所有关键的底层内核技术,均已完成了自主可控的研发。这标志着本土工业软件构建起了从根基到应用的、完整而安全的技术体系。”
目标是“超越”而非“平替”,性能实现反超
对于业界普遍关心的“本土软件是否好用、竞争力如何”的疑虑,张顺茂非常自信:“我们这些软件推出之初,目标就是要瞄准‘全面超越’。”
张顺茂解释道:“这种超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拥抱前沿技术。本土软件率先融合人工智能与云原生技术,为传统工业软件赋能。例如,AI技术被用于实现设计规则的自动审查,将工程师从繁重的人工检查中解放出来,效率提升数十倍;云技术则支持‘百人画一图’的大规模协同设计,彻底改变了传统单机软件的作业模式。二是性能实现实质性反超。通过与本土操作系统(如鸿蒙)进行深度适配与优化,本土工业软件的性能得到了极致释放。具体的优化案例显示,本土软件的性能可以对标国外主流方案实现三倍的加速,相比优化前,性能更是提升了惊人的15倍。这一数据有力驳斥了‘本土软件性能差、速度慢’的刻板印象,证明在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内,通过全栈优化,能够爆发出更强的竞争力。”
应用为王:实践检验真知
“本土工业软件已在近千家企业中实现了规模化应用。以华为为例,目前大部分工具替换率已超过50%,部分工具达到100%,计划在2027年前完成全部国外工具的替换下线。”张顺茂认为,“本土软件更能贴合中国制造业的特色需求。 ”
他举例说明,在汽车制造领域,广汽集团采用本土“八爪鱼”自动驾驶开发平台,解决了国外软件无法满足国内快速迭代的新能源自动驾驶产业需求的痛点;在芯片设计领域,启云方的EDA设计软件在华为的应用覆盖率达到100%,其在协同设计与AI智能审查方面的能力,已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在电气设计领域,本土DFX工具采用先进的三维模型,相比国际巨头西门子的二维方案,在设计和工艺检查的自动化与精确度上实现了反超。
张顺茂说:“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这为本土软件的迭代与创新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土壤。”他以制造业重镇株洲为例指出:“我们可以基于全国通用的仿真、计算和设计工具,结合株洲的特色产业,如中车的轨道交通,开发定制化的专用工具或二次开发平台。”这意味着,本土工业软件的发展路径,正从提供通用型工具,走向与地方产业深度结合,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从而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铸就新的竞争力。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