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是节度使乱来,原来土地兼并才是祸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13:19 1

摘要:从那句结束语往回看,事情不是突然发生的,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先说大环境:连年战乱、地方不听中央话、钱粮断了,国家机器的基本运转都出问题了。关中一带那几年像被犁过似的,庄稼荒了,城里人家不是跑路就是饿殍遍野。地方官有的逃跑,有的被抓杀,基层治理瘫痪,老百姓只好抱

唐朝在907年被朱温一锤定音地终结了,皇帝被废,旧朝名存实亡。

从那句结束语往回看,事情不是突然发生的,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先说大环境:连年战乱、地方不听中央话、钱粮断了,国家机器的基本运转都出问题了。关中一带那几年像被犁过似的,庄稼荒了,城里人家不是跑路就是饿殍遍野。地方官有的逃跑,有的被抓杀,基层治理瘫痪,老百姓只好抱着家当东躲西藏。

放到更长的时间线看,问题根子在土地和税收这两样东西上。开国时那套均田制、租庸调,的确把人和地的关系捋得还算清楚,农民有地种,国家能叫人去当兵、能按人口征税。但慢慢地,人口上来了,可是能分的公田没有增加,富豪、官僚、寺院手里有权又有钱,地慢慢被集中起来。到开元年间好景不再,大片田地被一户人家收了去,邻里的小农日子越过越紧,很多人不得不把地卖了,或者变成佃户,地权关系一变,国家的税源和兵源也被削弱了。

那时候市场一活,土地买卖就更频繁了。富人用钱、用权把地买来,或者以权压人把地揽到手里。还有因为欠债、抢夺、以官势占地、寺庙长期占有土地等各种方式,农民失去生计。失了地的人有的成了佃农,按年交地租;更多的成了流民,要么上街讨饭、要么参军、要么投靠土匪或起义军。黄巢那次起义里,主力就不是读书人和正规军,而是这些没地、没饭的佃农和流民。你想想,一大群人连饭都成问题了,哪里还顾得上忠君爱国,这种局面很快就转化成了武装的爆发力。

财政上的调整也没能把局面扭转。原来靠人口和土地征税的办法被打乱后,朝廷在八世纪晚期试着改了征税办法,按资财征两税,短期里缓了口袋,可是长远问题没解决。有钱有势的人自有办法把财产藏起来避税,穷人的那点地反而被掏空,结果就是贫者更穷、强者更强,土地越集中,国家的可征税基数越小。

再说军政上的变化。安史之乱后,中央为了保住局面,把地方的军权和税权交给了节度使。起初这是权宜之计,可久而久之,这些节度使越做越像地方诸侯:掌兵、收税、盖宅第,有的还能父传子,几块地、一支军,就能撑起一个小朝廷。河朔、淮南这些重镇,一旦成了几大家族的势力范围,朝廷再怎么喊话也不顶用。地方有了钱又有兵,就会自成体系,不再把中央当回事。

把这些因素合起来看,土地兼并的方式不少:买卖、抵债、强占、官权占地、寺庙长期保有田产等,都是常见的手段。被逼得卖地的人,往往不是一句两句的事,可能是连年歉收、再加上被借贷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后不得不把祖传的几亩地换成一袋银子。一个个小农被赶出土地,城市里就多了流民,乡村劳动力也跟着散了。税收空缺的时候,地方富人常常把应交的钱截留,自己先扩大实力,最后形成一种地方性的经济闭环,养活了一批掌握实权的人。

把这些线索串一起,看起来就是一条路:人口多、分地少是背景;有权有钱的人把地据为己有是过程;结果就是地没了、兵没了、税没了,国家的根基被掏空。黄巢的队伍就是在这种土壤里长起来的。他们一开始也许只是为了一口饭,可很快能打能杀的人多了,城防线被突破,粮仓被掠夺,城市沦陷,那种社会秩序的崩溃就像一阵风,把原本还能撑住的东西一吹散。

在这样的乱局里,像朱温这样既掌握兵权又懂得借势的人,自然有机会上位。地方上那些本来靠军队和钱自保的将领,眼见中央软弱,有的就干脆把势力往前推。到了907年,朱温走到最后一步,废掉了唐朝最后的皇帝,自个儿登基,国号改为梁。这一锤定音,看起来是个人的功绩,但实际上是多年社会结构性问题一步步累积的结果。

来源:奇幻蛋糕g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