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件事情要从2022年9月算起。当时美国情报机构放出风声,说俄罗斯打算从朝鲜买弹药。一开始很多人没当回事,直到同年11月,美方言之凿凿地宣称,朝鲜的炮弹已经在秘密运往俄罗斯的路上了。
编辑:香瓜
从2022年2月算起至今,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战争也进行了快要4年了。
而国际社会对于哪些国家是这场战争的获利方,哪些国家是这场战争中的大怨种,讨论热度一直不低。
就在最近这几个月,西方媒体指头一掐,心里简单一盘算,结果震惊的发现朝鲜,很可能是俄乌战争的头号赢家,因为金将军凭借这场战争,至少赌出了200亿红利。
这笔钱对朝鲜来说可是天文数字,相当于他们全国经济的好大一块。
金正恩这步棋下得准,赌对了俄罗斯的需求,把自家军工产能和人力换成现金、技术和资源,硬是让朝鲜从国际孤立中缓过劲来。
西方媒体现在酸溜溜地说,朝鲜是这场大战的“唯一赢家”,因为他们不光填饱了肚子,还升级了军队实力。
这件事情要从2022年9月算起。当时美国情报机构放出风声,说俄罗斯打算从朝鲜买弹药。一开始很多人没当回事,直到同年11月,美方言之凿凿地宣称,朝鲜的炮弹已经在秘密运往俄罗斯的路上了。
这背后的动机其实再简单不过,看看朝鲜2023年的成绩单就知道了,全年出口额竟然只有可怜的3.3亿美元,整个国家经济几乎处于停摆状态。
在生存危机面前,任何机会都值得放手一搏。朝鲜拿出的筹码,是它最富余也最不值钱的“存量资产”堆积如山的苏式老旧炮弹和庞大的兵员。这些在和平时期看似是负担的武器库,一夜之间成了硬通货。而它换回的,是维系国家运转的生命线。
西方媒体估算,朝鲜通过这笔交易,总获利可能高达一个惊人的数字“200亿”,单位虽然模糊,但指向的财富规模不言而喻。
更具体的分析指出,朝鲜至少入账超过60亿美元的硬通货,这是它2023年出口额的整整20倍!其中,光是武器弹药销售就贡献了约55亿美元,派遣士兵的劳务费也带来了近6亿美元的收入。
但比“真金白银”更关键的,是那些用钱都买不到的战略物资。俄罗斯输送过来的原油、小麦和化肥,其规模远远超过了联合国制裁规定的上限。
有时候,交易甚至直接跳过货币,变成了军火换石油、炮弹换小麦的原始易货贸易。这条“生命线”的价值,从国际能源署的预测中可见一斑,他们估计,仅今年一年,俄朝之间的能源贸易额就将达到20亿美元。
这些外部输血,被迅速地转化为内部发展的动力。朝鲜高调启动了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地方发展20×10政策”。今年2月,首批地方工厂就已宣告投产,道路、基建项目纷纷上马。外部的战争红利,正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朝鲜的国内面貌。
钱和粮食只是第一步,金正恩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当2024年8月,传出他下令出兵支援俄罗斯的消息时,全世界都看到了这场交易的第二层逻辑:用战场换取军队的现代化升级。
俄军当时在库尔斯克州的战事陷入胶着,朝鲜士兵的到来并非要去一线冲锋陷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排雷和军事设施建设,目的是把俄军主力从这些繁琐但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说白了,就是用朝鲜的人力,去置换俄军的精锐战斗力。
但对朝鲜而言,这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投资项目”。俄乌战场,这个被无人机、电子战和精确制导武器填满的修罗场,成了一个最真实的“练兵场”。首批1.1万名士兵在抵达俄罗斯接受训练后,很快就投入了实战。他们亲身体验了无人机在头顶侦察和攻击是何种感受,也见识了现代电子对抗如何让通信失灵、导航失效。
这些都是在训练场上花多少钱都学不来的宝贵经验。俄方也投桃报李,不仅在“伊斯坎德尔”导弹技术、卫星制导系统等方面提供了深入的交流与指导,甚至可能让朝鲜人员接触并学习操作俄制的先进防空系统。朝鲜军队现代化最缺的,正是这种从认知到技术的全方位升级。
当然,学费是昂贵的。根据韩国情报机构的评估,派往乌克兰的朝鲜士兵伤亡率可能高达36%,意味着有大约4000人非死即伤。然而,平壤却将这笔血的代价,成功转化为了政治红利。
最近,金正恩高调迎接阵亡士兵的遗骸回国,朝鲜媒体也首次播出了参战画面。阵亡者被追授“共和国英雄”的最高荣誉,他们的事迹被用来激发全国的爱国主义和青年一代的参军热情。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知识的内化。按照计划,这些从前线归来的士兵,将作为“种子教官”,把他们在库尔斯克学到的现代战术和经验,在朝鲜全军范围内进行普及。一个旨在实现从“人海战术”到“技术驱动”的跨越式升级,正在悄然进行。
当军队在升级,经济在输血时,朝鲜在外交舞台上也完成了惊人的一跃。它巧妙地利用了自己被长期制裁所形成的“独特供应商”地位,在俄罗斯最需要的时候递上了橄榄枝,成功撬动了固化的国际格局。
2024年6月,俄朝签署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是这场地缘变局的法律基石。其中那条“当一方受到侵略时,另一方需提供援助”的共同防御条款,无异于将朝鲜与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进行了战略捆绑。这彻底改变了它过去那种孤立无援的窘境。
最直接的效应,就是让多年的国际制裁网络出现了实质性的裂痕。俄罗斯作为安理会五常之一,带头公开无视对朝石油禁运,这让整个制裁体系的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动摇。
朝鲜的军事力量,也第一次成了可以出口的“硬通货”,为其拓展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筹码。
身份的转变肉眼可见。多年来在国际外交场合沉默的朝鲜,突然活跃起来。今年9月,金正恩时隔六年亲自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多边外交活动,据称在活动中的排序还相当靠前,这本身就说明其地位已被大国重新评估。与此同时,朝鲜高官也宣布将参加联合国大会。
这不再是过去那种寻求国际社会接纳的被动姿态,而是手握筹码,试图在中、俄、美之间寻找新战略平衡的主动出击。从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国际弃儿”,到如今能在大国博弈中扮演“关键少数”,朝鲜只用了一场战争的时间。
结语今年10月,朝鲜高调举行了建党80周年的盛大阅兵。外界普遍认为,这更像是一场俄朝军事合作的“阶段成果展”。
阅兵式上亮相的新型驱逐舰、战术核潜艇,以及性能大幅提升的防空系统,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着俄罗斯技术的影子。
更令人警惕的是,朝鲜的固体燃料洲际导弹据说已具备覆盖美国本土的能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导弹发射频率在短短三年内暴增了240%。
与此同时,朝鲜在国内实施了一场大赦,释放了大量劳动力投入到火热的经济建设中。一手抓枪,一手抓钱,朝鲜通过这场围绕俄乌战争的精密交易,不仅缓解了生存危机,更在军事技术、军队战力和国际地位上,实现了惊人的非对称跃升。
然而,这种“以战养战”的模式,其根基完全建立在外部冲突的持续之上。这根危险的钢丝,到底能走多远,不仅决定着朝鲜的未来,也为这个本已动荡的世界,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来源:影史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