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一、污染防治攻坚:精准治污与生态修复并重
1.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2024 年,全国 PM2.5 平均浓度降至 30.5 微克 / 立方米,较 2020 年下降 19.7%,优良天数比例达 83.1%。北京通过 “一微克” 行动,2024 年前三季度 PM2.5 浓度同比下降 15% 至 24.9 微克 / 立方米,优良天数增加 18 天。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速推进,湛江钢铁通过氢基竖炉工艺,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50 万吨以上,同步实现废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低于 10 毫克 / 立方米。
2.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江干流连续 4 年保持 Ⅱ 类水质,洞庭湖、鄱阳湖水域面积恢复至常年平均水平的 90%。云南滇池通过 “控源截污 + 生态修复”,草海水质从劣 Ⅴ 类提升至 Ⅳ 类,湖滨带生态系统逐步恢复。2024 年,全国 Ⅰ-Ⅲ 类水质断面比例达 87.2%,较 2020 年提升 23.4 个百分点。
3. 土壤污染风险有效管控全国累计完成 186 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江苏宜兴推行 “垃圾兑换超市”,农户可用可回收垃圾兑换日用品,垃圾减量率超 30%;广东佛山通过 “厕所粪污 + 生活污水” 协同治理,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 60%。
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清洁替代与智慧升级
1. 可再生能源装机全球领先2024 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 3.73 亿千瓦,累计装机达 18.89 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 56%。光伏新增装机 2.78 亿千瓦,累计装机 8.87 亿千瓦,相当于 2010-2020 年 11 年的总和;风电新增 7982 万千瓦,累计装机 5.21 亿千瓦。山西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规划装机 600 万千瓦,每年可向京津冀输送清洁电力 270 亿千瓦时。
2. 能源结构深度调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 2015 年的 12% 提升至 2024 年的 18.9%,提前完成 “十四五” 目标。山西通过 “风光水火储” 一体化发展,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 50%,2024 年绿电外送 75.38 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一。常州博瑞电力厂区光伏日均发电 2.5 万度,结合储能系统实现绿电 100% 全消纳,每度电节省成本 0.5 元。
3. 智慧能源系统创新实践常州构建覆盖文旅、工业、园区的全场景微电网集群,武进高新区智慧能源网集成 1.61 兆瓦光伏、储能与充电桩,年节约用能成本 368 万元,减少碳排放 1032 吨。国网山西电力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电力现货市场,每 15 分钟更新电价,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灵活调度。
三、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转型与市场机制联动
1. 重点行业低碳突破钢铁行业通过氢基竖炉、电炉钢替代高炉炼铁,湛江钢铁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 50 万吨;水泥行业推广第二代新型干法窑技术,华新水泥黄石基地熟料单位能耗较标杆水平低 13.24%,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年替代燃煤 9.17 万吨。电解铝行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 25%,云南、四川等地企业依托水电实现绿电生产。
2. 全国碳市场扩容增效2024 年,全国碳市场首次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覆盖排放单位超 2800 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 60% 以上。全年配额成交量 1.89 亿吨,成交额 181.14 亿元,较 2023 年增长 43.55%。林业碳汇交易活跃,浙江累计成交 1020 宗,交易量 4.06 万吨,金额 305.26 万元,支持 53 场大型活动碳中和。
3. 绿色金融创新赋能绿色贷款余额达 42.39 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 2.2 万亿元,规模均居全球首位。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贷款 1.38 万亿元,支持风电、光伏等项目减排二氧化碳 2.8 亿吨。浙江丽水推出 “林业碳汇贷”,农户可凭碳汇预期收益获得贷款,已发放 2.1 亿元。
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链条绿色化转型
1. 工业绿色升级全国建成绿色工厂 3657 家、绿色园区 267 个,单位 GDP 能耗较 2015 年下降 24.6%。山西推动煤炭产业 “三化” 转型,建成 298 座智能化煤矿,先进产能占比提升至 83%,潞安 180 万吨高硫煤清洁利用项目年转化煤炭 452 万吨,生产高端化工产品超百万吨。
2. 绿色消费加速普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 1286 万辆,渗透率达 40.9%,其中插混车型占比提升至 40%,成为增长新动能。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 90%,常州南山竹海景区建成江苏首个生态友好型站网互动微电网,1120 千瓦光伏车棚满足充电全量需求,年发电量 120 万千瓦时。
3. 循环经济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 3.8 亿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超 3 万亿元。山东诸城依托生猪屠宰加工,发展预制菜产业,年销售额 500 亿元,带动农户增收 12 亿元;广东贵屿通过电子废弃物规范化处理,回收金属 12 万吨,减少电子垃圾填埋量 50 万吨。
五、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系统保护与制度创新
1. 国土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覆盖率从 2015 年的 21.66% 提升至 2024 年的 24.3%,森林蓄积量达 194.93 亿立方米。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至 1340 只,朱鹮种群数量从 7 只恢复至 5000 余只。浙江 “千万工程” 累计整治村庄 3.7 万个,创建 3A 级景区村庄 1200 个。
2. 生态补偿机制创新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规模达 50 亿元,覆盖 11 省市;新安江流域跨省补偿机制累计投入 80 亿元,跨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率 100%。福建厦门开展海洋碳汇交易,成交 19 万吨,探索 “蓝碳” 市场化路径。
3. 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27 万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提升至 63%;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生态移民 1.2 万户,藏羚羊种群数量恢复至 30 万只以上。黄河流域节水成效显著,宁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 0.627,较 2019 年提升 2.1%。
六、制度保障与国际合作:政策引领与全球治理
1. 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等法规文件,建立 “双碳” 目标责任制。《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 20%,单位 GDP 能耗下降 3.9%。
2. 国际合作深化拓展与 100 多个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文件,共建 “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中国 - 东盟海洋合作基金投入 5 亿元,支持南海生态监测、防灾减灾等项目。浙江义乌依托跨境电商,向全球出口绿色产品超 3500 亿元,占出口总额的 40%。
3. 技术标准输出主导制定《ISO 14067:2018 产品碳足迹》等国际标准,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在 5G 基站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输出技术专利超 10 万件。中科赛诺的 AI 农场技术已在东南亚推广,帮助当地水稻增产 15%,化肥使用量减少 20%。
未来展望
到 2030 年,中国将实现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较 2005 年下降 65% 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 25% 左右,森林蓄积量增加 60 亿立方米。重点任务包括:
能源革命深化:建成 1 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 6200 万千瓦、4000 万千瓦。
产业绿色升级:钢铁、水泥等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产能占比超 3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 50%。
生态安全强化:新增国土绿化面积 5 亿亩,森林覆盖率达 25%,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全球治理引领: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通过 “制度创新 + 技术突破 + 市场驱动” 的协同发力,中国正以绿色转型重塑经济发展模式,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 “中国样本”。
来源:吉吉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