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柿子树是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本土树种,在周朝黄河流域,柿子就作为可以食用的三十一种厨房果品之一。
柿子树是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本土树种,在周朝黄河流域,柿子就作为可以食用的三十一种厨房果品之一。
在汉代,皇家上林苑种植有柿树,在东汉,河南宛中的柿果最为有名。
而到了晋朝,则是甘肃张掖的柿子,最为甜润。
柿子树高大,多荫,多子,长寿,树木高达15米,寿命可达300年,自古就是建筑和农业的良好用材。比如在南北朝时,车马战船,会采用柿子树来建造。
在唐朝,长安附近山林多有柿树,皇家也有柿林院,长安秋色里的红叶和红艳,有一半属于柿子树创造的。红叶题诗,多半指的就是秋来红落的柿子叶。
而吃水晶柿子,则是唐朝长安人的季节享受。
”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
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 中唐 · 刘禹锡《咏红柿子》
柿子果实,端庄红润,其果蒂是四瓣,在汉唐这类花纹象征四面太平。柿蒂纹也就成了服饰和器皿上的富贵纹样。
刘禹锡是在某处山区的秋行中,看到了悬挂在高枝的柿子,因为采摘不易,而挂在树梢半空。
他想到了柿子是在日夜的光照霜寒中成熟,故而甜如蜜,又红胜火。
那挂在高枝的红柿子,像一轮小红日一样不落。
刘禹锡说,这是颗漏网的柿子啊,正是因为人们采不够,反而柿子能够挂在树上,自由地完成一生的生命。
实际上,这也暗含了刘禹锡贬谪之后,却又幸存的心态。因为至少可以远离朝堂是非之地。在他贬谪到巴山蜀水的二十多年里,朝堂风云变幻,不知道落马和处死了多少官员,有多少人能够干到致仕,全身而退呢?至少,他和白居易,都算难得的幸存者,年轻时贬谪,晚年获得尊重,保有难得的清平长寿。
“霜作晴寒策策风,数家篱落澹烟中。
沙鸥径去鱼儿饱,野鸟相呼柿子红。”宋 · 郑刚中《晚望有感 》节录
在宋朝,大力鼓励乡村种植各类果树,于是南北乡村,都有了晚秋柿子红的乡村风景。
这是郑刚中,回归家乡时的一路风景。
霜降之后,天空晴朗,但是有风,空气寒冷。乡村的篱笆小院,都笼罩在晨雾当中。
但是路过小溪,可以看到沙鸥飞到水边,觅食小鱼儿。
在山道当中,听见鸟儿站在柿子树上叫唤,呼唤同伴来啄食红柿子。
太平时期,山乡的生态得到极大恢复,人家和果树和野鸟和谐共处。
历经过战乱灾荒的人,会倍加珍惜这样的安定。
“落日西风捲白沙,关山万里客思家。
芦花雁断无来信,柿子霜红满树鸦。”南宋 · 何梦桂 《秋思有感 》
西晋时期,甘肃张掖的柿子就有名,因为柿子树耐寒冷干旱。北方的柿子落叶更早,柿子更加红润。
站在边城的高岗上,落日里,西风呼啸,吹动沙石茅草,但是只有柿子树屹立不倒。
蓝天,白沙,黄土,老树,柿子红。
柿子树上,飞来了成群的乌鸦。
但是诗人想的,是草木丰盛的故乡,故乡也有柿子树,只是这里的柿子树,如此明艳的傲立,仿佛他的乡心。打霜了,更明红。
“杂树秋犹密,茅斋小不斜。
儿童分柿子,村市卖棉花。
巳觉尘沙少,兼无仆马哗。
邮亭留一饷,风景似吾家。”清 · 钱大昕《会亭道中 》
正是柿子树是乡村树,正是柿子红时,高树秋色,让人垂涎欲滴。
所以钱大昕路过一处村庄时,看到,这里晚秋,依然树木丰茂,掩映着小小的房舍。
他走了进去,看见孩子们爬到树上摘柿子,下来分柿子,又转过去,看到一个乡村集市,很多人都在将成捆的棉花,卖给来收购的商人。
在这里,山水清丽,就算是有集市,也没有城市那样的喧哗。大家安稳和缓,按部就班的生活,做着采收收购的生意,不急不躁。
他说,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也是这样的秋美,这样的宁静,这样的温和啊。
“厨中苦无盐,盘内久无肉。
幸喜一方田,青青菜畦足。
山家食料常如此,瓜蒂深黄茄色紫。
筠蓝挑满手暂停,牵得树梢红柿子。” 清 · 洪亮吉《黔中乐府十二首 其七 摘蔬谣》
46岁的洪亮吉,派到贵州,任学政,就是贵州教育局局长。
在这里的几年,他深入贵州,适应这里的生活,清苦而有乐趣。
厨房中没有盐,而盘子中没有肉,但是在这里,幸好给了一点土地,种满了蔬菜,也解决了自家的菜篮子问题。
我住在这里,也和这里的人们一样,种植和吃着本地的黄瓜和茄子。
竹篮子装满了,准备回家时,发现了土地边的柿子树,顺手,就摘下几颗柿子。
这里虽然少盐缺肉,但是蔬菜山果,那是管饱哦。
有一种吃法,叫作贵州蘸水,就是所有的蔬菜,清水煮熟,另外加辣子盐等作料,天然清美。
当然这里地气好,这柿子树,想必是野生的,不摘白不摘哦。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古诗#
来源:火心月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