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教师退休15年无人问津 昨天一辆豪车停门口 我是您30年前的学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09:59 2

摘要:李三元六点准时醒了。这是他当了四十年教师养成的习惯,退休十五年也改不了。窗外,鸡叫声此起彼伏,村里的早市已经开始了。

李三元六点准时醒了。这是他当了四十年教师养成的习惯,退休十五年也改不了。窗外,鸡叫声此起彼伏,村里的早市已经开始了。

他摸索着戴上老花镜,拿起床头的药盒,倒出一把五颜六色的药片。高血压的、降血糖的、护肝的,还有几粒自己也叫不上名字的。这些药片像是他余生的路标,一天三次,雷打不动。

“咳咳…”他清了清嗓子,发现喉咙又干又痒。昨晚看了半宿的老电视,兴许是落了灰。这台29寸的熊猫牌彩电是他八年前买的,那时刚通了有线,能看二十多个频道,是村里少有的”高科技”了。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他一边穿衣一边想。裤脚有些不齐,左边短了一截。他看了看,也懒得换了,反正这破院子里,也没人来看他。

老伴儿三年前走了,心脏病,突然的。那天他正在给菜园的黄瓜搭架子,听见堂屋里”咚”的一声,等他跑进去,老伴儿已经倒在地上,手里还攥着一条半洗的毛巾。

儿子在城里,好几年没回来了。每个月倒是按时打钱来,过年过节的也会打个电话,问问有什么需要的。其实李三元什么都不需要,他只是想儿子能坐在这个院子里,喝一碗他亲手熬的粥,说说城里的事情。

老院子很安静,只有墙角的柿子树沙沙作响。这棵树是他当年栽的,儿子刚出生那年。现在粗得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去年结了一树的柿子,红彤彤的,可惜没人来摘,大部分都烂在了地上。

李三元慢慢走到院子里,弯腰捡起几片落叶。膝盖一阵刺痛,他皱了皱眉,又直起身来。天空阴沉沉的,果然要下雨。他抬头看了看屋檐上那个破了洞的塑料水桶,得找个时间修一修,不然又要漏水了。

水缸里的水不多了,得去挑些。虽然村里早就通了自来水,但他还是习惯喝井水。五十米外的那口老井,水甜得很,夏天喝了透心凉。

他拿起两个铁桶和扁担,刚出门,就看见王婶站在门口,提着个篮子。

“三元啊,我腌的咸鸭蛋好了,给你送几个来。”

“哎哟,婶子,又麻烦你了。”李三元忙放下水桶。

“有什么麻烦的,自家腌的,多得很。”王婶把篮子往他手里一塞,“你儿子这阵子回来了没?”

“没呢,城里忙,周末还要带孙子。”李三元笑了笑,有点勉强。

王婶叹了口气,“你说这些孩子啊,都往城里跑,老了谁照顾咱们这些老骨头…”

话没说完,从村口传来一阵轰鸣声,像是很大的车开进来了。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子里,连摩托车都没几辆,更别说大车了。

“哎,谁家来客人了?”王婶伸长脖子往村口看。

李三元眯起眼睛看了看,只见一辆黑色的大轿车,在村口的泥路上慢慢开着,溅起一路尘土。车开得很慢,像是在找什么地方。

“这是进错路了吧?”李三元嘀咕着。

王婶摆摆手,转身走了,“我去看看,说不定是村长家有什么大事。”

李三元没放在心上,拿起水桶朝井边走去。刚走了没几步,就听见身后有人喊他。

“请问,李老师家在哪里?”

声音很陌生,李三元回过头,看见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站在那辆黑车旁,正四处张望。

“我就是李三元。”他疑惑地回答。

那人一愣,随即大步走了过来,“李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张建国啊,您三十年前教过的学生!”

李三元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人,西装领带,皮鞋锃亮,看起来四十出头,面相和善,但实在想不起来是谁。他教过太多学生了,尤其是早年在村小任教时,一个班常常五六十人,几乎教遍了方圆十里的孩子。

“对不起啊,老了,记性不好了…”李三元有些尴尬地笑了笑。

“没关系,您认不出我很正常。”那人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是七八班的,坐在最后一排的,成绩很差,您还经常留我放学补课。”

李三元眯起眼睛,努力回想着,突然一个瘦小的、总是鼻涕拖到嘴边的男孩形象浮现在脑海中。

“你是…小建子?”

“对对对!”张建国激动地握住李三元的手,“您终于想起来了!”

李三元一下恍惚了。三十年前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个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却总爱往他办公室跑的小男孩。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家里条件差,经常饿着肚子上学。

“我记得你当年…很调皮,总是做不完作业。”李三元笑着说。

“是啊,我那时候真是太不懂事了。”张建国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不过我永远忘不了您。”

李三元看了看他身后的豪车,又看了看他的衣着,不由得感到惊讶,“你现在…做什么工作?”

张建国笑了笑,“我在城里开了几家公司,做机械设备的。”他顿了顿,“李老师,咱们别在这儿站着了,我能进去坐坐吗?”

李三元这才反应过来,连忙点头,“进来进来,屋子有点乱,别介意。”

他把水桶放在一边,领着张建国进了院子。那辆黑色的豪车就停在村口的土路边,引来不少村民驻足观望。

院子里的杂草有些长了,水泥地面上还有几片未干的衣服,是昨天洗的,李三元原本打算等会儿收。老旧的木门吱呀一声打开,屋内的陈设简单得可怜:一张八十年代的老式沙发,掉了漆的方桌,墙上贴着泛黄的奖状和几张老照片。

“坐,坐。”李三元手忙脚乱地收拾着茶几上的药盒和报纸,“我给你倒水。”

“李老师,别忙活了。”张建国拉住他,从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这是我带来的茶叶,咱们喝这个吧。”

李三元手足无措地接过盒子,“这…太客气了。”

他翻出两个不太干净的茶杯,有裂纹的那个留给自己,另一个给了张建国。烧水的时候,他时不时回头看一眼客厅,确认这一切都是真的。

水开了,滚烫的水冒着热气注入杯中,茶叶慢慢舒展开来,茶香弥漫了整个屋子。李三元小心翼翼地将茶杯端给张建国,生怕手抖洒了。

“李老师,您这些年过得怎么样?”张建国接过茶,神情真挚地问道。

“挺好的,挺好的。”李三元下意识地回答,随即又觉得没必要在老学生面前装样子,叹了口气,“其实也就那样,老了,身体不如从前了。”

张建国环顾四周,目光落在墙上那张全家福上,照片已经泛黄,是李三元一家三口在县城照相馆拍的,那时候儿子才十岁出头。

“您儿子呢?”

“在城里,有工作了,也结婚了,有孙子了。”李三元的眼睛亮了一下,但很快又暗了下去,“就是工作忙,不常回来。”

张建国点点头,又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问道:“这是您的学生?”

那是李三元教过的最后一届毕业生的合影,二十多个孩子和他站在学校门口,笑得灿烂。照片旁边挂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那是他退休时村民们送的。

“是啊,最后教的一届。”李三元微笑着,心里涌起一股骄傲,“现在都长大了,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当了医生,有的出国了…”

他突然停下了,因为他意识到,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偶尔在街上碰到的几个,大多数学生他都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特别是那些考上大学离开村子的,几乎再也没有消息。

“李老师,”张建国放下茶杯,正色道,“我这次来,其实是有事想请您帮忙。”

李三元愣了一下,“我?能帮你什么忙?”

“我想请您出山,到我公司的培训中心给员工们上课。”张建国诚恳地说,“讲讲您的教育理念和人生经验。”

李三元哭笑不得,“我这老头子,能教什么?你那些员工都是大学生吧,听我一个乡下老教师说话?”

“您教的东西,大学里学不到。”张建国认真地说,“记得那年我数学考了32分,全班倒数第一,您没骂我,反而问我为什么上课不专心。我说家里没钱,爷爷病了,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挣钱。”

李三元微微点头,那个瘦小的男孩形象越来越清晰了。

“您知道您说了什么吗?”张建国继续道,“您说:‘建国,现在学习就是你最大的责任,只有学好知识,将来才能真正帮到家里。挣钱不难,难的是明白钱是怎么来的。’”

李三元有些惊讶,没想到当年随口的一句话,竟被记了这么久。

“后来您每天放学留我补课,还常常从自己的饭盒里分一半给我…”张建国说着说着,眼圈红了,“如果不是您,我可能早就辍学了。初中毕业后我进了技校,学了机械加工,再后来自己开厂…每一步都记着您的话。”

李三元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孩子,这都是你自己的努力。老师只是做了应该做的。”

“不,不只是这样。”张建国摇摇头,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您看,这是我一直保留的,您当年教我们写的格言。”

李三元接过本子,翻开发黄的纸页,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他当年在黑板上写的那些话:

“知识改变命运,但品德决定人生。” “今天多一滴汗水,明天少一滴泪水。”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每一句话后面,都有张建国认真写下的感想。这些年来,他一直在用这些话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李三元的手微微颤抖,老花镜后的眼睛湿润了。他曾经以为,自己这辈子平平淡淡,教了一辈子书,没什么大成就,退休后更是被时代遗忘。没想到,有人记得,而且记得这么清楚。

“李老师,我这些年一直在找您。”张建国说,“我们这一届同学,现在有不少都做得不错,常常聚会时还说起您。这次我回老家办事,特意打听您的消息,才知道您还住在村里。”

窗外,雨开始下了,淅淅沥沥地打在屋檐上。院子里的柿子树叶子沙沙作响,雨滴顺着叶子滚落下来,滴在地上,溅起一朵朵小水花。

“你们…都记得我?”李三元的声音有些哽咽。

“当然记得!刘明现在是县医院的医生,每次看到您这个年纪的病人,他都会特别照顾。王丽在省城当老师,她说她的教学方法都是学您的。还有张小红,开了一家培训机构,课堂上经常引用您的话…”

李三元不住地点头,每听到一个名字,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张年轻的面孔。那些懵懂的孩子,现在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雨声渐大,院子里积起了小水洼。张建国看了看手表,“李老师,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我送您去城里住几天吧?顺便看看您儿子。”

李三元摇摇头,“不用了,我习惯了这里。再说,菜园子里的菜得人照看。”

张建国笑了笑,没有勉强,“那我过几天再来接您,去我公司看看?我跟同学们说了,大家都想见您。”

李三元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点点头。

张建国起身准备告辞,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个红包,“李老师,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您收下吧。”

李三元连忙摆手,“不行不行,我不能收你的钱。”

“您就当是学生的孝敬。”张建国坚持道,“您知道,在我心里,您就跟我父亲一样重要。”

李三元还是摇头,“建国啊,老师不缺钱。你有这心意,我就很高兴了。”

看到李三元坚决不收,张建国也不勉强,把红包收了回去,“那李老师,我下次来,您可不能再拒绝我的邀请了。”

“好,好。”李三元笑着点头。

送走张建国,李三元站在门口,看着那辆黑色的轿车渐渐消失在雨中。雨势已经小了些,天空中隐约有了亮光。他深吸一口气,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

回到屋里,他拿起墙上那张全家福,擦了擦上面的灰尘。照片中的自己还很年轻,黑发浓密,眼神坚定。老伴儿温柔地笑着,儿子站在中间,瘦瘦小小的。

“建国那孩子,出息了。”他自言自语道,仿佛在跟照片中的老伴儿说话。

许久,他放下照片,走到书桌前,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发黄的相册。里面全是学生的照片,有班级合影,有运动会上的抓拍,还有一些学生送给他的毕业照。他一页一页地翻着,每一张照片后面,都写着学生的名字和赠予的日期。

那个雨天过后,李三元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张建国信守承诺,一周后带着几个老同学回来看他,还带来了一部智能手机,教他怎么用微信和视频通话。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了他,有的亲自来访,有的寄来信件和礼物。

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再见老师一面,说一声谢谢。

更让李三元惊喜的是,他的儿子听说这事后,主动请了假回村里看他,还带着孙子。那个周末,老院子里终于又热闹起来。儿子承诺以后会常回来,也会经常接他去城里住。

一个月后的早晨,李三元穿上整洁的衬衫,拎着多年前退休时的公文包,站在了张建国公司的培训教室里。台下坐满了年轻的面孔,还有几个他的老学生。

“同学们好,”他清了清嗓子,像多年前站在教室里那样,“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他的声音不大,但字字清晰,充满力量。窗外,阳光正好,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仿佛镀了一层金边。

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刚洗出来的照片:他和几十个学生的合影,照片旁边是一束鲜花,花中插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最好的老师,永远的榜样。”

雨后的村庄,处处生机盎然。老院子里的柿子树,又结满了果实,红彤彤的,像一盏盏小灯笼,照亮了回家的路。

这一次,不会再有果子烂在地上了。因为会有人来摘,会有人记得这里曾经有一位老教师,用平凡的一生,点亮了无数人的梦想。

生活又重新丰盈起来,就像多年前他告诉学生们的那样:“人生不会亏待每一个真诚付出的人,所有的善良,终将会得到回应。只是,有时候需要等待,而等待本身,就是成长的过程。”

来源:荷叶聊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