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前的主播激情四溢,限时秒杀、专家定制、高额保障……“双11”购物狂欢热潮正盛,各行业纷纷搭乘这趟消费快车,保险直播也不例外。凭借主播的热情推介、限时优惠等手段,保险直播热度攀升。然而,在这片热闹景象背后,却暗藏着诸多陷阱,消费者需提高警惕。
镜头前的主播激情四溢,限时秒杀、专家定制、高额保障……“双11”购物狂欢热潮正盛,各行业纷纷搭乘这趟消费快车,保险直播也不例外。凭借主播的热情推介、限时优惠等手段,保险直播热度攀升。然而,在这片热闹景象背后,却暗藏着诸多陷阱,消费者需提高警惕。
虚假宣传陷阱频现。部分保险直播间为吸引流量,打出“首月0元”“医疗费用全报销”“带病可保”等诱人话术。主播片面强调优惠,隐瞒除外责任,让消费者误以为能获得全面保障,实际理赔时却困难重重。之前有消费者在直播间购买一款宣称“医疗费用全报销”的意外伤害险,但摔伤住院申请理赔时,却因“理疗项目”被拒赔部分费用。
无资质机构浑水摸鱼。一些未取得保险中介资质,却打着“保险科普”“私人订制”的旗号,在直播间诱导消费者付费咨询、购买保险。消费者出险后才发现保单根本不存在,后续服务和理赔毫无保障。
伪专家误导消费决策。直播间里,一些无保险从业资格、无专业金融背景的主播自称“保险大师”,贬低消费者已有保单,鼓吹“退旧买新”。但他们却对退保损失、新产品适用性避而不谈,导致消费者盲目退保,陷入新的风险之中。
违规操作混淆视听。部分直播间将保险与理财产品混为一谈,违规承诺“保本保息”,还借社会热点炒作,模糊险种差异误导消费者。
提醒消费者,直播购险要牢记“三清楚”:清楚主播和机构资质,通过官方渠道核查;清楚宣传话术陷阱,对照保险条款核实宣传内容;清楚自身需求,不被“停售”“限时折扣”裹挟,理性选择合适的保险方案。遇纠纷可拨打12378投诉热线,同时建议下载国家反诈中心 APP 防范诈骗风险。
全媒体记者 张伟
来源:鞍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