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关于中国GJ-11“利剑”隐形无人机的照片和分析越来越多,外界基本都猜这玩意儿快到实战部署的阶段了。
最近关于中国GJ-11“利剑”隐形无人机的照片和分析越来越多,外界基本都猜这玩意儿快到实战部署的阶段了。
这无人机长得挺有未来感,飞翼布局看着就跟美国B-2轰炸机有点像,隐身能力肯定不差,而且听说还装了先进AI,能跟其他无人平台一起干活,执行那种复杂的穿透打击任务。
不过这事儿也引出个有意思的问题,在西方防务圈里传得挺广。
要是这种能穿透防御、半自主的隐形攻击机是未来战争的关键,那美国作为头号军事强国,咋没公开推进一个完全对等的项目呢?
后来我琢磨了下,发现这其实是中美两国对未来空中力量的理解完全不一样,中国想造一把“利剑”来突破,美国则想搞个“蜂群”来布网。
GJ-11的设计目标特别明确,就是为高威胁环境准备的穿透性打击平台。
它那飞翼布局不是瞎设计的,这是目前实现全向宽频雷达隐身的“黄金标准”,跟美国B-2、B-21轰炸机的思路一样,就是为了让对手雷达难发现。
这玩意儿从2019年国庆阅兵第一次公开后,这几年的进展肉眼可见,2024年高清照片一出来,懂行的人都能看出来离实战不远了。
而且它不是那种随便造一堆的消耗品,更像高价值的战略资产,走的是“精锐”路线,讲究的是“不可替代”。
光有隐身设计还不够,这玩意儿在战场上到底干啥活才是关键。
按照分析,它的核心任务是在冲突刚开始的“第一天”就冲上去,用隐身能力穿透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防空网络。
简单说,就是专打那些高价值目标,比如指挥控制节点、雷达站、导弹发射阵地还有后勤枢纽。
本来想觉得这只是常规打击,后来发现不对,它的作用是“踹门”先把对手的“眼睛”和“神经”打瘫痪,后面J-20这些载人战机还有常规导弹才能安全跟进,不然直接冲上去损失就大了。
还有个点特别关键,就是GJ-11能“协同组成无人攻击部队”。
但这不是说几百上千架堆一起的“蜂群”,而是少量几架,比如4到8架组成的“狼群”。
它们靠AI自主协调,谁打哪个目标、怎么躲威胁,就算通信被干扰了也能自己完成任务。
这种协同能力能让它的打击效果和生存能力翻好几倍,这也能看出来中国的思路是“高质量”作战,不追求数量,而是每一架都能发挥关键作用。
看完中国的GJ-11,再看美国的无人作战蓝图,会发现完全是另一个路子。
美国空军搞的“协同作战飞机”(CCA)项目,跟GJ-11的“精锐”思路完全不一样,人家走的是“可消耗+网络化”的路子。
CCA项目的核心不是造那种昂贵、全能的独立突防无人机,而是要造一大堆成本可控、有特定功能还“可消耗”的无人僚机。
这些僚机主要跟F-35、还有未来替代F-22的NGAD载人战机一起作战。
搞不清的人可能觉得美国是没钱造高端的,其实不是,美国战略家有自己的顾虑。
面对中国这种有强大防空系统的对手,怎么保护那些单价超1亿美元的载人战机,还能确保任务完成?他们的答案就是“量”,用数量来分摊风险。
现在美国有两款早期探索装备挺出名,一个是Kratos公司的XQ-58“女武神”,一个是波音的MQ-28“幽灵蝙蝠”。
这两款都能看出来CCA的思路,比如XQ-58能长时间侦察,还能搞电子战,从简易跑道就能起飞;MQ-28更偏向“忠诚僚机”,能跟F-35配合,当“传感器哨兵”,把战场数据传给载人战机。
很显然,这些无人机不追求全能,而是各有分工,有的负责侦察,有的负责带导弹当“空中弹药库”,还有的专门干扰敌方雷达。
美国设想的作战场景是这样的:一架F-35能带3到5架CCA。
有的CCA飞在前面探路,用雷达和红外系统找目标,数据实时传回去;有的带额外导弹,F-35飞行员在后面遥控发射;还有的专门搞电子战,骗对手雷达。
这种“1+N”的模式核心是“分布式杀伤”,把传感器和武器分散到多个平台上,就算几架CCA被打下来,载人战机和任务还能继续。
这种思路靠的是“网络韧性”,用体系优势来应对风险。
中美这两种不同的路子,其实跟各自的战略处境和优先事项有很大关系,不是谁比谁厉害,而是谁更符合自己的需求。
中国这边,GJ-11更像“挑战者”的武器。
咱们想打破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优势,就需要能非对称威胁美国航母战斗群和关岛基地的装备。
GJ-11这种隐形平台,要是能成功穿透美军防御网,战略威慑力就很大。
更何况咱们不像美国有那么多载人战机,所以得靠“单点突破”,在对手防御体系上找“裂缝”,这种“精锐”思路其实很务实。
而且在咱们周边的安全环境里,GJ-11能跟东风导弹、反舰弹道导弹配合,形成立体突防网络,保护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在涉及中国台海地区等核心利益问题上,这种装备能有效维护国家主权。
美国那边就不一样了,它是“守成者”,已经有全球最庞大的第四代、第五代载人机队。
它的首要任务是不增加飞行员风险和巨额成本的前提下,放大现有机队的效能。
CCA项目就是为了给现有载人战机当“辅助”,增加作战节点和火力,不用重构指挥链,转型成本更低。
而且美国要全球部署,CCA的“可消耗性”很适合,在欧洲、中东这些地方批量部署,就算损失了也不心疼,不影响整体战力。
所以说,GJ-11和CCA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对比,而是中美根据自己情况定制的方案。
GJ-11像“精准打击穴位的手术刀”,CCA像“困住对手的分布式渔网”。
未来空中作战的主导权,不看单一平台多先进,而是看这两种体系谁更适配自己的需求。
GJ-11需要进一步提升AI自主能力,应对更复杂的电磁环境;CCA则要解决成本和自主协同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这两种思路都说明无人作战已经从侦察、低烈度打击,进入到高端对抗的新阶段,中美之间的这种体系较量,会影响未来一二十年的全球军事格局。
来源:有风来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