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刷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是不是刚结束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瘫在沙发上?或者,是在某个难以入眠的深夜,靠着微亮的手机屏幕,试图寻找一丝慰藉?
朋友,刷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是不是刚结束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瘫在沙发上?或者,是在某个难以入眠的深夜,靠着微亮的手机屏幕,试图寻找一丝慰藉?
你看上去一切正常。
你能准时起床,挤上地铁,处理邮件,参加一个又一个会议。你能在家庭群里报平安,能和同事开玩笑,能记得给客户发“好的,马上修改”。
你的情绪稳定,举止得体,是一个完全“正常运转”的成年人。
但我知道,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那份“正常”,是你用尽全力维持的假象。你的内心,可能正经历着一场海啸。
海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也许是那个加班的深夜,你发现全公司只剩你一人,窗外霓虹闪烁,却无一盏灯为你而亮。
· 也许是父母又一次打电话来,问你“好不好”,你咽下所有的委屈,脱口而出的永远是“我很好,钱够用,别担心”。
· 也许是伴侣无意间的一句抱怨,孩子的一个哭闹,瞬间点燃了你心中积压已久的无名火。
· 也许仅仅是看到一篇温暖的文字,听到一首老歌,眼泪就毫无征兆地决堤——你甚至说不清自己在哭什么。
你看,成年人的崩溃,从来不是一件事,而是无数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像雪花一样一片片堆积,直到最后一片,压垮了所有的坚强。
它不出声,不摔门,不歇斯底里。
它是在会议进行到一半时,你突然放空的几秒钟。
它是在下班到家楼下车库里,你独自坐在车里,不想上去的那一支烟的沉默。
它是在朋友圈里编辑了又删,删了又编辑,最后只发出一张风景照的欲言又止。
这是一种“静音式”的崩溃。外表波澜不惊,内心地动山摇。
我们是怎么了?我们为什么不敢崩溃了?
因为我们是儿女的靠山,是父母的指望,是团队的支柱。我们被无数个身份标签裹挟着,不敢停,不敢哭,甚至不敢说一句“我累了”。
我们怕亲人担心,怕被人看穿脆弱,怕一次彻底的放松,就会让建立已久的生活全线崩塌。
所以,我们学会了把崩溃调成静音,把情绪吞进肚子里,自我消化,然后第二天,照常“营业”。
但是,我想告诉你:
亲爱的,这并不正常。长期“正常运转”的机器,也需要停机检修。一直“积极向上”的灵魂,也需要一个树洞来安放悲伤。
你的疲惫、你的委屈、你的无力感,都是真实存在的。它们不是矫情,不是脆弱,而是你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最正常的情绪反应。
所以,今天,在这里,我想给你一个许可:
允许自己暂时不正常。
允许自己在某个夜晚,关掉手机,蒙上被子,好好地哭一场。
允许自己偶尔把事情搞砸,承认“我做不到”。
允许自己拒绝不必要的社交,把时间和精力还给自己。
允许自己暂时“躺平”,什么事都不做,只是发呆。
地球不会因为你休息一天就停止转动,但你的世界,可能会因为这一次彻底的休息,而重新获得色彩。
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地,拯救自己于这水火之中。
方法很简单:
1. 找到一个出口。 可以是写日记,可以是跑步,可以是向最信任的朋友说一句:“我今天有点不好。”
2. 拥抱微小的快乐。 一杯热奶茶,一段温暖的阳光,一段好笑的短视频,珍视这些生活中微小的确幸。
3. 降低对自己的期待。 你不是超人,无法让所有人满意。先照顾好自己,已经是莫大的功德。
4. 寻求专业的帮助。 如果自我调节无效,大大方方地去寻求心理咨询,这和感冒了要看医生一样正常。
最后,我想对你说:
那个正在“静音式”崩溃的你,那个在深夜里默默咀嚼孤独的你,那个用尽全力维持着体面的你——
我看见你了。
你的崩溃,虽未出声,但我听见了,那震耳欲聋的声响。
点个赞吧,不是赞这篇文章,是赞那个如此艰难,却依然没有放弃的自己。
转发出去,让那个和你一样在默默硬撑的朋友知道:嘿,我懂你,你不孤单。
---
来源:锐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