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后出现腰膝酸软?中医提醒:可能是肾精不足的表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14:47 1

摘要:每年一到霜降,身边总有人说:“这天一凉,浑身都跟散了架似的。”腰酸、膝软、腿打飘,好像被掏空了似的。有人以为自己是“风湿旧病”,有人觉得是“换季犯懒”,可在中医看来,这不仅仅是季节变了,而是身体在提醒:肾精正在悄悄告急。

每年一到霜降,身边总有人说:“这天一凉,浑身都跟散了架似的。”腰酸、膝软、腿打飘,好像被掏空了似的。有人以为自己是“风湿旧病”,有人觉得是“换季犯懒”,可在中医看来,这不仅仅是季节变了,而是身体在提醒:肾精正在悄悄告急

老百姓常说“霜降养身不离肾”。这一节气阴气最重、阳气渐收,五脏之中,肾最怕寒。西医讲温度骤降让血管收缩、肌肉紧张,可中医看得更深,人体的“根基之气”也会被寒邪一搅,肾气一虚,筋骨失养,腰膝自然发软

别看这只是点“酸软”,其实是身体在打提前量。中医讲“腰为肾之府”,腰膝发虚往往是肾精不足的早信号。根据《黄帝内经》,肾藏精,主骨生髓,精血亏虚,就像树根没了水分,再粗的树也站不稳。

现代医学并不排斥这个说法。国内多项老年机能衰退调查发现,霜降后一个月内,中老年人肌肉力量下降约8%,骨密度检测异常者增加约12%。这并非巧合。冷空气影响血流、激素水平变化,再碰上人体阳气退藏,自然出现“肾虚相”表现。

不少人一听“肾虚”就笑,甚至以为只关系到男性。其实中医里的“肾”是个大系统,不光掌管泌尿与生殖,还主持生长、发育、代谢、骨骼、听力等。男女皆有肾虚,只是各自表现不同。

女人肾气虚,常见腰酸、怕冷、月经失调、脱发;男人肾精不足,则多见疲倦、健忘、下肢乏力。别小看这些小毛病,它们就像屋子的裂缝——不修,总有一天塌方。

从医生角度看,肾精其实与激素水平和能量代谢有关。医学研究表明,低睾酮与骨密度下降、免疫力减退呈正相关,这与中医“肾精亏则骨枯髓少”的观点不谋而合。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处养护机构的跟踪数据指出,那些平时不爱运动、口味偏咸的人,在霜降后一个半月中,体能下降的比例比平衡饮食者高出约18%。说白了,养肾不是补药能解决的,生活习惯才是根

中医讲“天有四时,人有阴阳”,人要跟着天时走。霜降一到,本该收敛养藏,可很多人反着来:吃火锅、喝啤酒、洗凉水澡……这都等于揭了肾的盖。
还有一种“补得太猛”的,也不在少数。有人听说黑芝麻、枸杞、鹿茸好,就天天猛补。结果火气大、睡不着、舌苔黄,那是“虚不受补”。肾精如泉,挖深慢养才清甜,急灌猛冲只会浑浊。

中医典籍中提到,“肾精亏者,志意衰也”。科学上也有印证,神经内分泌系统与肾上腺、性腺轴都有协同作用。当肾精不足时,人体抗压能力下降,易疲劳、记忆力衰退。许多人以为自己“老了”,其实是肾精透支太早。

过去农村人讲“人要藏三分力气过冬”,别看土,但这句话极准。肾精就是那“三分底气”。太透支,春天想再旺都难。

补肾不是看谁吃得贵,而是看谁补得巧。肾精讲究“藏”,不是“补”。养肾的法子,贵在顺势。

霜降后,天地阳气下沉,夜里早寒。早睡、缓起,是最省肾气的办法。古人说“冬三月,早卧晚起,以待日光”,不是讲养懒,而是说阳气不可扰动。晚睡一次,肾气亏一分

饮食上要记住一句老土话:“要暖不要燥,要黑不要腻。”黑豆、黑芝麻、山药、莲子、桑葚这些,性平而养肾,不伤脾胃。别一味追求“补得上火”,那是自找麻烦。


研究单位曾做过食物代谢实验,常吃谷物与豆类混合饮食的人,肾小球功能指标稳定率高出约15%,比动不动“进补”的人更平稳。

再说运动。别盲目“猛练”。霜降后,运动应讲“柔”。太极、慢跑、八段锦这类动静结合的锻炼,最能促气血流通、温养肾阳。我们的肾区血管丰富,合理伸展可增加腰部血流量约20%,比吃几味补药强多了。

心态也重要。肾主志,长期情绪紧张会耗伤肾精。不妨学点老办法,听戏、下棋、养花,让情绪有个出口。现代心理医学也发现,情绪平稳者的肾上腺功能恢复速度快约25%,中医所说“心肾相交”并非虚言。

霜降其实是身体给的一次机会。春天播、夏天长、秋天收,到了冬天,就得藏。中医讲“藏精于冬”,正是这个意思。
真正懂养生的人,这时候都在“收势”。吃得淡一点、睡得足一点、心放宽一点。肾气足,整个人的“火”才稳

别信那种“一剂见效”的神话。人体是个账本,该花的得花,该攒的得攒。霜降后腰膝酸软,并不是“老毛病复发”,多数是身体提醒你:该慢下来了。省一点神、留一点气,就是最好的补肾药。

医生看诊多年,发现一个规律:那些懂得“藏”的人,往往年纪大了仍腰直眼亮;那些天天耗的,还没老就先虚。
这道理,说白了也不复杂——人这辈子,气血就是底子,肾精就是本金,钱花光了还能挣,肾亏了,可真难补回头。

健康的关键,不在“吃什么”,而在“懂分寸”。霜降这坎儿过得好,整个冬天都不怕冷。要记得一句老话:“养肾即养命,命根在下藏。”

大家不妨说说,你在霜降后有没有发现身体的小变化?平时是怎么调养的?一块聊聊,也许你的一招,就是别人身体恢复的钥匙。

参考文献:
[1]王琰,李志刚,郭海红,等.基于肾精学说分析肾虚与衰老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8):1165-1169.
[2]张慧,刘晓光.中医“肾藏精”理论与现代内分泌功能的关系探讨[J].中医杂志,2022,63(10):905-910.

声明:本文旨在传播健康知识,非医疗诊断或处方建议。若有明显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及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

来源:小医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