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4年度全球冲突报告显示,俄乌冲突自2022年2月爆发以来,已持续超过30个月,成为21世纪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常规军事冲突。报告数据显示,双方累计投入兵力超80万人,各类武器装备损耗总量突破10万件,直接经
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4年度全球冲突报告显示,俄乌冲突自2022年2月爆发以来,已持续超过30个月,成为21世纪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常规军事冲突。报告数据显示,双方累计投入兵力超80万人,各类武器装备损耗总量突破10万件,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万亿美元,造成全球能源、粮食、供应链持续动荡。
这场原本被外界预测为“闪电战”的军事行动,如今已彻底陷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持久战泥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韧性比拼中,谁能笑到最后?答案并非取决于单一战役的胜负,而是隐藏在军事、经济、社会、外交四大维度的韧性博弈中,其核心逻辑早已超越单纯的军事对抗,演变为一场关乎国家生存能力的综合较量。
军事韧性作为持久战的核心支撑,本质是“损耗与补充”的动态平衡,俄乌双方在此维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俄军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完善的动员体系,展现出强大的兵力再生能力。乌克兰总司令瑟尔斯基在2025年9月公开承认,俄军总体兵力已达到乌军的3倍,在主要战线形成四到六倍的局部优势。
数据显示,尽管俄军累计伤亡已达89万至100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25万至30万之间,但通过动员44万合同兵,部队总数已推至69.5万左右,每月仍能新增8千到9千兵力。这种“以量补损”的策略,使其在顿涅茨克地区的波状进攻中虽付出巨大代价,却始终保持战场压力。乌军则面临兵源枯竭的困境,UALosses项目数据显示其阵亡超7.7万人,实际伤亡可能翻倍,兵力缺口达8万,各旅战斗力仅为战前60%,不得不将征兵范围扩大至女性及轻度残障人士,甚至出现“母女同服役”的现象。
武器装备的损耗与补充能力,进一步拉大了双方的军事韧性差距。俄军虽受西方制裁影响,军工企业出现减产迹象,导弹库存告急并被迫从朝鲜、伊朗进口弹药,但凭借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仍能维持基本作战需求。其“天竺葵”“柳叶刀”无人机年作战超8000次,与火炮、航空兵形成体系化打击能力,在1200公里战线上建起的防空网络,能有效拦截高速反辐射导弹并打击150公里外的低空目标。
乌军的装备补给完全依赖外部援助,虽获得35个国家提供的武器支持,成为2020-2024年间全球头号武器进口国,但其接收的5500件西方援助重型装备已损失30%至45%,日均损失装甲车50辆,而西方援助弹药仅能满足30%需求。更致命的是,俄军电子战能力的提升让乌军无人机每月损失1万架,摩托罗拉加密通信被破解后,乌军调度频繁暴露,战场主动权逐渐流失。
经济韧性作为持久战的“血液”,直接决定了双方战争机器的运转上限。俄罗斯经济在制裁与冲突的双重压力下展现出超预期韧性,IMF数据显示,继2022年下跌1.2%之后,2023年和2024年实际GDP均增长3.6%,虽通胀率保持在7.4%的高位,但财政执行率仍达95%。通过扩大与中国、印度等国的能源贸易,俄非油气收入占比已升至56%,形成“能源-军事”的自给循环,2024年油气收入仍达1136亿美元,支撑起40%国家财政预算的战争开支。
尽管累计财政赤字已达1820亿美元,但通过大规模发行债务和动用国家福利基金,仍能维持战争机器运转。乌克兰的经济则完全依赖外部输血,2025年财政收入不到500亿美元,支出却高达870亿美元,其中600亿美元直接用于战争开支,370亿美元的赤字完全依靠国际援助填补。2024年其获得的417亿美元国际援助中,欧盟173亿美元、美国83亿美元、IMF 53亿美元,这种“靠援续命”的模式使其经济命脉完全掌握在他人手中。
外部援助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的经济脆弱性。美国对乌援助因国内政治分裂而波动,特朗普政府要求乌克兰用稀土矿物偿还3000亿美元债务,并暂停政府拨款以保障军人薪资,导致“战斧”导弹援助承诺悬而未决。欧盟虽试图填补空缺,德国、法国增加军事支持,通过“乌克兰设施”计划提供500亿欧元贷款,但欧盟军费开支已激增至GDP的5%,长期可持续性存疑,且内部对乌入盟意见分歧严重。
更严峻的是,乌克兰的经济基础已遭毁灭性打击,冲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7749亿美元,未来十年恢复与重建成本升至4860亿美元,国债从战前227亿美元飙升至2300亿美元,人口从4300万锐减至3400万,劳动力严重短缺,通胀率高达9%,民众生活水平倒退数十年。这种全方位的经济崩溃,使其即便获得外部援助,也难以转化为持续的战争能力。
社会韧性作为持久战的“民心根基”,正在深刻影响双方的战争可持续性。俄罗斯虽面临西方全方位孤立和战争伤亡的压力,但国内社会保持基本稳定,动员体系得到民众一定程度的支持,未出现大规模反战浪潮。这种社会凝聚力源于对国家安全威胁的共同认知,以及政府对民生保障的基本维持。
乌克兰的社会韧性则在长期战乱中逐渐消磨,盖洛普2024年民调显示,52%的乌克兰受访者支持通过谈判尽快结束战争,这一比例较一年前的27%大幅上升,而决心战斗到底的受访者则从63%跌至38%。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的数据也显示,愿意忍受战争长期化的民众比例从2月的73%下降到10月的63%。人口流失是乌克兰社会韧性崩塌的关键,超过630万难民在周边国家避难,370万人在国内颠沛流离,前线地区人道状况恶化至灾难性水平,2025年将有12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这种社会结构的瓦解,远比军事失利更为致命。
外交韧性作为持久战的“外部支撑”,正在重塑冲突的战略格局。俄罗斯通过“东向战略”成功突破西方封锁,与中国、印度等国的能源合作持续深化,土耳其等国使用人民币结算俄能源,削弱了西方制裁效果。其“金蝉脱壳”策略将矛盾引向美欧之间,特朗普政府施压欧洲承担更多援乌责任,而欧盟则加速军事自主化,筹建“无人机墙”防御体系,美欧分歧逐渐显现。2025年8月,泽连斯基与普京通过沙特斡旋举行双边会谈,虽未达成协议,但标志着谈判渠道的重启,俄罗斯在外交上逐渐掌握主动权。
乌克兰的外交处境则日益艰难,对西方的信任度持续下滑,认可美国领导地位的受访者从战争初期的66%降至40%,预计十年内加入欧盟和北约的民众比例分别从73%和64%降至61%和51%。随着全球注意力转向其他冲突热点,俄乌冲突的“热度”有所减弱,乌克兰逐渐面临被“边缘化”乃至“遗忘”的风险,这种外交孤立使其难以获得持续的外部支持。
新型作战模式的演变,进一步凸显了韧性比拼的重要性。俄乌冲突已成为无人机与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的“试验场”,改变了传统消耗战的逻辑。俄军将无人机与导弹系统、传感器整合,形成体系化打击能力,电子战部队破解乌军通信系统,有效遏制了乌军的精准打击优势。
乌军虽依赖西方援助的精确制导弹药实施“点穴打击”,如2025年10月对克里米亚石油码头的袭击,但实际造成的产能损失不足15%,且俄方能源设施两周内即可恢复生产。这种“打击易、摧毁难”的现状,使得单一战役的胜负难以转化为战略优势,持久战的核心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转向“消耗敌人韧性资源”。双方均采取“小部队试探+精锐突击”的战术,战场呈现“低收益、高消耗”的僵持状态,谁能维持更久的资源补给和体系运转,谁就掌握终局的主动权。
从科学角度推演,俄乌持久战的终局并非取决于某一场战役的胜负,而是双方韧性极限的动态平衡。俄罗斯凭借军事、经济、社会、外交的综合韧性,已逐渐占据战略主动,其“以拖待变”的策略正在奏效。俄军通过缓慢推进扩大控制区,目前已占领乌克兰19%的领土,扎波罗热州75%的领土被其控制,且威胁着乌军的后勤补给线。随着冬季来临,乌克兰的能源危机将进一步加剧,而俄罗斯的能源优势将更加凸显,欧盟在能源压力下对乌援助的分歧可能进一步扩大。美国大选后的政策不确定性,也可能导致对乌援助出现实质性转折,这些外部变量都在压缩乌克兰的韧性空间。
乌克兰的韧性已接近临界点,兵源枯竭、经济崩溃、社会瓦解、外交孤立的多重压力,使其难以长期维持高强度作战。尽管乌军在部分地区的防御和反击中取得局部胜利,如2025年9月在多布罗皮利亚反攻中解放168平方公里土地,但这种战术胜利无法弥补战略层面的韧性差距。西方援助的持续性是乌克兰唯一的变数,但从当前趋势看,欧盟的经济压力和美国的政策摇摆,使得这种援助难以长期维持。英国分析师墨丘利斯的判断并非危言耸听,乌克兰在顿涅茨克的防御已接近崩溃,俄军的消耗策略正在逐步瓦解乌军的抵抗意志。
这场持久战的最终结局,很可能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但相对而言,俄罗斯更有可能成为“笑到最后的一方”。其并非通过彻底军事占领实现胜利,而是通过持续消耗乌克兰的韧性资源,迫使对方回到谈判桌,接受“现实情况”——放弃加入北约并承认俄方的军事成果。这种“韧性制胜”的逻辑,为现代战争提供了重要启示: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时代,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更取决于国家综合韧性的高低,经济自给能力、社会凝聚力、外交自主性和持续动员能力,共同构成了持久战的核心竞争力。
俄乌冲突的本质,是后冷战时代地缘秩序重构的必然结果,其终局将深刻影响全球战略格局。对于俄罗斯而言,即便达成谈判协议,长期的经济制裁和国际孤立仍将是巨大挑战;对于乌克兰而言,领土损失、经济崩溃和社会分裂的创伤,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修复;对于欧洲而言,这场冲突使其陷入“失落三年”,经济停滞、能源依赖和安全焦虑将长期存在。
对于美国而言,虽通过武器出口成为直接受益者,2020-2024年武器出口增长21%,全球份额升至43%,但也加剧了与俄罗斯的对抗和欧洲的离心。这场冲突再次证明,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唯有通过多边对话与利益平衡,才能避免世界滑向更深的分裂与动荡。
来源:欧罗风行者
